徐宏 施燁 邢健紅
伴隨社會經濟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意外傷害所致肢體殘疾發生率明顯上升,對患者所在家庭和整個社會均可造成巨大損傷,對患者自身而言,可導致心理狀態發生變化[1]。區別于癌癥等嚴重疾病,肢體殘疾基本上不會對患者生存年限造成影響,但可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家庭關系和社交狀態,患者往往伴隨嚴重心理障礙,擔心日后生活無法自理,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2]。因此,應重視評估意外創傷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干預,以促進患者恢復。創傷后成長是個人與創傷事件抗爭時出現的積極變化,包括深刻認識人生價值,增強個體力量,親近他人等[3]。如此一來,可在意外創傷患者早期干預中引入創傷后成長,幫助患者獲取積極體驗,促進創傷后成長,以改善患者身心狀態,迅速適應新的社會角色,逐步回歸正常生活和社會交往,提高生活質量。敘事護理是在護理工作中帶入社會、歷史和文化因素,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聆聽并吸收患者講述的故事,在拋棄過去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重新構建新的故事開展護理工作[4-5]?,F階段,該方式在惡性腫瘤和慢性病患者的護理中廣泛應用,可減輕心理負擔,改善生活質量,但在創傷后應激狀態中的應用較少,尚未得出明顯結論。為此,本研究將敘事護理應用于創傷后應激障礙康復期患者中,探討其應用效果。
選取2021年7—12月醫院收治的急診創傷患者132例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6例。對照組中男42例,女24例;年齡14~69歲,平均42.54±6.18歲;創傷原因:機械傷8例,交通事故22例,摔傷30例,高處跌落6例;傷殘等級:≤4級13例,5~7級25例,8~10級28例。觀察組中男41例,女25例;年齡23~69歲,平均42.21±5.56歲;創傷原因:機械傷14例,交通事故24例,摔傷21例,高處跌落7例;傷殘等級:≤4級8例,5~7級34例,8~10級24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重點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為患者制訂飲食方案,滿足患者營養需求,根據患者疼痛感受予以鎮痛措施,鼓勵患者盡早訓練;注重護患溝通,予以患者關懷與支持,鼓勵患者參與社會活動,樹立生活信心。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應用敘事護理,措施如下。
(1)人員培訓:指導者和監督者為1名外科學博士和3名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從理論和技術層面指導;組建包含3名病區護士長和5名主管護師(擁有豐富的心理護理經驗)的團隊,統一接受敘事護理培訓,以熟練掌握敘事護理理論知識和應用技巧,根據患者創傷類型、程度和情緒反應制訂護理計劃,并落實好工作,干預過程中由指導者全程監督。
(2)計劃制定與干預: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交流,告知病房設施、環境,詳情說明診療與護理計劃,強調護理期間的注意事項,以拉近雙方距離,堅定患者內心信念 ;溝通過程中,掌握患者學歷、經歷、家庭背景、創傷后生活與工作狀態,耐心傾聽,將敘事護理滲透在護理工作各個環節中。
(3) 問題引導、外化與結構:護理人員應構建和諧護患關系,感受患者疾病體驗;引導患者選擇舒適體位,播放節奏舒緩的背景音樂,主動交流,引導患者主動表達個人顧慮與不滿;外化心理問題,耐心傾聽,站在患者的角度進行干預,引導患者分析自身的問題,從正面支持,并予以尊重與支持;護理人員梳理患者存在的問題,篩選并提煉積極內容,強化積極事件和積極因素,堅定患者信念;明確并解構心理問題側重點,分析原因及其影響,幫助患者從全新角度認識問題。
(4)故事改寫與見證: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時重視雙方互動,促使患者在了解疾病的同時,回顧既往經歷中的積極事件,幫助患者面對疾病時積極應對,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同時要及時發現個別患者存在的極端不良情緒,合理運用暗示、激勵、情緒轉移等方式進行個性化心理疏導;誘導患者回憶相似經歷,以形成可解決問題的體驗,如組織患者拍攝勵志電影,由患者扮演合適角色,促使患者形成全新的自我認知,改寫故事并記錄。
(5)治療文件:根據患者需求和護理工作開展情況以圖片、視頻和證書等形式展示,如通過拍攝具有治愈作用的短片,鼓勵患者共同參與,彼此分享拍攝和觀察視頻時的心得體會與個人感受;指導患者用漸進式松弛法、想象呼吸法放松心情,以緩解緊張感;開展作業療法,指導患者編制小燈籠和中國結,播放節奏歡快、感染性強的音樂,營造歡快氛圍,幫助患者迅速融入,以重建自我。
(6)干預頻率:院內護理在心理咨詢室進行,每周2次,每次1 h,不耽誤患者正常治療;出院后護理每2周1次,每次1 h。干預時間共為4個月。
(1)應激障礙:判定依據為平時版創傷后應激障礙檢查量表(PCL-C)[6],所含條目數為17個,包括重新體驗(1~5)、回避麻木(6~12)和高警覺(13~17)3個維度,各個條目經1~5分5級評分法計分,一點兒也不為1分,有一點為2分,中度為3分,相當程度為4分,極度為5分,總分85分,得分越高提示應激障礙越嚴重。
(2)創傷后成長:參照漢化版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PTGI)[7]判定創傷后成長情況,內容分為新的可能性、與他人關系、個人力量、精神變化和對生活的欣賞,所含條目數分別為5個、7個、4個、2個和3個,各條目均按照0~5分6級評分法計算分數,整個量表總分105分,得分越高提示創傷后成長越明顯。
(3)不良情緒:根據中文版抑郁-焦慮-壓力自評量表(DASS-21)[8]評價患者不良情緒,量表條目數為21個,包括焦慮、抑郁和壓力3個維度,各維度均有7個條目,按照0~3分4級評分法計算分數,分數越高表明不良情緒越明顯。
(4)滿意程度:患者滿意度經自制問卷判定,信度為0.872,效度為0.838。該問卷包含環境維持、服務態度、宣傳教育和護理規范4個方面,均采用0~4分5級評分法,總分16分,0~4分為不滿意,5~12分為滿意,13~16分為非常滿意。
(5)生活質量:患者生活質量判定依據為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9],問卷首項為物質生活,最小16分,最高80分,第2~4項分別為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均介于20~100分,整個問卷分值在76~380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方差齊時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時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應激障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應激障礙評分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應激障礙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創傷后成長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創傷后成長評分高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創傷后成長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不良情緒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焦慮、抑郁和壓力評分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不良情緒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各維度評分和總分高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創傷既可帶給患者突發或意外的身體傷害,也會導致患者因擔心而產生焦慮、抑郁和壓力等心理問題,導致創傷后應激障礙,它是在遭受威脅性或災難性應激事件而產生的精神障礙,反復出現創傷性體驗,回避相似場景,警覺性明顯提高,需重視心理護理,促進患者恢復[10-11]。
敘事護理是由具備敘事能力的護理人員吸收、解釋與回應患者故事與困境,進而予以醫療服務,服務過程中以患者為中心,在護患交流過程中引導患者表達,構建心理防御,形成正向信念,主動配合治療[12]。創傷后應激障礙處于康復期時,伴隨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創傷后成長總分更高,應激障礙總分更低,可見敘事護理引導患者表達個人感受,可緩解痛苦感,利于患者恢復。災難性事件可產生巨大的心理沖擊,導致明顯的應激障礙,需提高重視程度,予以心理干預,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促使患者主動參與護理工作,堅定戰勝疾病的信念,也可幫助患者在抗爭過程中獲得正向積極的體驗,從而在今后生活中提高應對復雜事物和解決困難問題的能力[13-14]。
創傷后應激障礙康復期患者存在多種心理問題,以焦慮、抑郁和壓力為主,可降低患者積極性,影響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焦慮、抑郁和壓力評分更低,證實敘事護理對不良情緒有緩解作用。敘事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傾聽與吸收患者講述的故事,幫助患者重構故事意義,尋找心理問題的側重點,予以針對性、個性化疏導,引導患者改變態度與行為。在護理工作中的主動性明顯提高,可對不良情緒起到緩解作用[1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程度更高,表明敘事護理中人文理念與護理服務相結合,評估患者問題,營造利于傾訴的環境,引導患者主動表達,予以尊重與理解,可落實敘事護理效果,使患者產生滿足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更高,分析原因,敘事護理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引導患者表達個人感受,予以尊重與支持的正面態度,并對患者心理問題予以外化,強化創傷事件中的積極因素,幫助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應對以往經歷,面對現實生活,制訂符合患者需求和護理工作的治療文件,通過圖片拍攝、放松療法和音樂療法等措施調節負面情緒,利于患者迅速適應新的社會角色,在接受敘事護理的過程中提高社會交往能力,進一步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康復期予以敘事護理,可減少應激障礙,利于創傷后成長,對不良情緒有緩解作用,提高滿意程度,對生活質量有改善作用。本研究尚有以下不足:①樣本量少,且為單中心研究,所得結論信效度不足;②缺少量化指標,研究結果無具體數據支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應增加符合納入條件、排除條件的樣本數量,與其他醫院開展隨機多中心研究,并增加量化指標,為研究提供數據支持,以深入探討敘事護理在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康復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