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靜 朱珠 楊琴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6 402萬人,占到全國人口比重的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 064萬人,占13.5%,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國 60周歲及以上人口增加了8638萬,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7181萬,兩個指標分別上升了5.44個百分點、4.63個百分點。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漸增加,人口年齡結構持續老化。腦卒中是我國成人病亡和致殘的首位原因[1],其中老年人患病率高達5.2%[2],占卒中患者的69%[3]。對老年腦卒中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提高其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應用CiteSpace 6.1可視化分析軟件對2012年1月—2022年4月國內老年腦卒中護理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探討老年腦卒中護理的研究熱點和趨勢,為研究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采用高級檢索方式以“老年腦卒中”AND“護理”為主題詞,檢索時限設置為2012年1月1日—2022年4月15日,獲得初始文獻982篇。
納入條件:①與檢索主題相關的公開發表的期刊論文;②中文文獻。排除條件:①與檢索主題不相關;②學位論文、會議文獻、報紙;③重復、通知類、消息型文獻;④內容不完整;⑤外文文獻。將文獻導入NoteExpress軟件,研究者閱讀文獻標題及摘要,必要時通讀全文,根據排除條件,排除194篇不符合納入條件的文獻,最終納入相關文獻788篇。
CiteSpace是由美國德雷克塞爾(Drexel)大學陳超美教授基于Java語言開發的可視化軟件,共引分析理論和尋徑網絡算法等[4],通過對某一特定領域的文獻進行測量,可以對學科領域演變的關鍵路徑和轉折點進行探索,來預測知識發展的新趨勢[5]。本研究使用CiteSpace 6.1可視化分析軟件進行分析,根據研究目的,選取作者、機構、關鍵詞等節點類型,生成共現網絡分析圖譜。具體操作設置如下:“時間切片”(time slicing)為2012年1月—2022年4月;“單位”(years per slice)為“1”;“節點類型”(node types)分別為“作者”(author)、“機構”(institution)、“關鍵詞”(keywords)等;“連接”(link)為“余弦”(cosine);“選擇標準”(selection criteria)為“N 50以上”(Top N 50 levels)或“g指數 k=25”(top N 50 levels);“裁剪”(pruning)為“尋徑”(pathfinder);“閾值”(threshold value)則根據頁面“node types”顯示的清晰度來決定,數值越大顯示的“node types”越少;反之越多,具體數值調節以圖表清晰美觀為主。
我國老年腦卒中護理研究總體呈上升趨勢,2016年之后快速增長,其中,2020年發文量最高,達到119篇。年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因本研究截止時間為2022年4月,未能完全收錄2022年所有文章,故發文量驟減。見圖1。

圖1 2012—2022年老年腦卒中護理文獻年度發表量
最終選擇出符合納排條件的文獻有788篇,將其導入CiteSpace 6.1可視化分析軟件中,進行作者共現分析時,“node types”為“author”,其他選項默認之前設置好的選項,得到圖 2,高碧容4篇和吳宏美4篇,發文最多;楊曉培、董瓊、朱曉萍、趙宸冊和費燕之間合作較密切。發表2篇及以上文章作者有30名,占總人數的0.038%。

圖2 2012年1月—2022年4月老年腦卒中護理文獻作者共現圖譜
可以看到整個圖譜的網絡結構比較松散(density=0.0018),存在許多單獨的作者,作者與作者之間的連線也相對較少。表明國內研究老年腦卒中護理領域的學者存在一定規模(N=303,E=84),但是作者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很少,沒有相對緊密、規模較大的研究團隊,也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核心作者群體。
在利用CiteSpace 6.1可視化分析軟件進行機構共現分析時,“node types”為“institution”,其他參數設置默認之前設置。得到國內老年腦卒中護理作者機構共聚分析圖譜圖 3,內蒙古包鋼醫院(4篇)發文最多,其次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綜合醫療科(3篇)、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3篇)、鄭州市人民醫院(3篇)和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3篇),共有25個機構發文量大于2篇。此外,對國內老年腦卒中護理研究機構合作關系網絡的分析表明,圖譜中共有282個節點,0條連線,各機構節點密度為(density=0.001),從研究機構間的連線疏密度發現,研究機構間的連線為0,說明目前研究沒有形成規模化的合作關系,多為獨自研究。

圖3 2012年1月—2022年4月老年腦卒中護理作者機構共聚分析圖譜
2.4.1 關鍵詞詞頻分析 利用CiteSpace 6.1可視化分析軟件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時,“node types”為“keywords”,其他參數設置默認之前設置,生成了國內老年腦卒中護理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圖4,從而可以對該領域熱點主題進行分析。

圖4 2012年1月—2022年4月老年腦卒中護理關鍵詞共現圖譜
根據CiteSpace 6.1可視化分析軟件生成的2012年1月—2022年4月國內老年腦卒中護理研究詞頻,將老年腦卒中護理的相關基礎詞匯排除,列出頻次前十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并導出Excel圖表1,可以將研究內容分為3類:第一類是探討老年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模式,體現的關鍵詞有康復護理、康復訓練等;第二類關于護理干預的效果評價,關鍵詞有護理干預、神經功能、生活質量及效果等;第三類是老年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問題,關鍵詞有焦慮、抑郁及心理護理等。

表1 2012年1月—2022年4月老年腦卒中護理文獻高頻關鍵詞分布情況
2.4.2 關鍵詞聚類分析 根據網絡結構和聚類的清晰性,CiteSpace 6.1可視化分析軟件通過兩個指標來衡量圖譜繪制的效果:Q值和S值:一是Q值(modularity),表示模塊值,其區間為(0,1),Q>0.3就意味著聚類結構顯著;二是S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表示平均輪廓值,S>0.5表示聚類合理,S>0.7表示聚類有效且令人信服[5]。
借助CiteSpace 6.1可視化分析軟件分析共得到11個主要的關鍵詞聚類如圖5,Q值為0.5157,表明網絡結構顯著,聚類效果良好。S值為0.7939,不僅遠大于臨界值0.5,而且大于0.7,表明聚類結果令人信服。結構顯著、效果良好的聚類結果有助于我們對國內老年腦卒中護理研究的總體特征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和把握。高頻關鍵詞形成11個聚類,聚類標簽值越小,表示其包含的關鍵詞越多[6]。這11個聚類的研究主題呈現了國內老年腦卒中護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與主要研究方向,聚類結果包含的標簽詞為11類研究方向中的研究熱點,如表2。聚類#0、聚類#3、聚類#6、聚類#8屬于研究主題。依據11個聚類的標簽詞,老年腦卒中護理的研究熱點可以分成4類:①探討老年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模式,聚類#6著重常規康復護理方法、聚類#7著重吞咽功能訓練、聚類#8和聚類#9著重于患側肢體運動康復訓練;②老年腦卒中患者的心理護理,聚類#0、聚類#1、聚類#2針對老年腦卒中后抑郁采用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估并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中醫情志護理及強化心理護理等;③分析影響老年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因素,聚類#1、聚類#5、聚類#6、聚類#8及聚類#9聚類標簽詞中均提到生活質量,聚類#10著重對老年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④護理效果評價,聚類#3直接反映干預效果,聚類#0和聚類#10采用抑郁自評量表來評估護理效果,聚類#1、聚類#5、聚類#6、聚類#8及聚類#9聚類標簽詞中均提到生活質量,說明生活質量作為老年腦卒中患者護理效果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

表2 2012年1月—2022年4月老年腦卒中護理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標簽
2.4.3 關鍵詞突現分析 線條增粗部分為該關鍵詞活躍的階段[7]。根據關鍵詞突現年份排序,依次為:護理、護理對策、舒適護理、滿意度、預后、肢體功能、神經功能、焦慮。我國老年腦卒中患者護理發展的趨勢大致分成3類:①研究內容包括康復護理、心理護理;②干預的有效性是研究目標,結局評價指標不限于神經功能、肢體功能的恢復程度,還包括患者的生活質量、心理等主觀感受;③使患者舒適是研究重點,可以減少預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如舒適護理。并通過圖6可知,近4年中“神經功能”“肢體功能”和“焦慮”3個高頻關鍵詞突現至今,通過分析圖5,發現3個關鍵詞中的“神經功能”strength(突現強度)為4.5,較另外2個強,在未來的研究中應重點關注。

圖6 2012年1月—2022年4月老年腦卒中護理研究文獻關鍵詞突現分布情況圖
隨著老年腦卒中患者發病率的增加和康復需求的增加,開展老年腦卒中護理研究是必然的。從文獻年度發文量可知,我國老年腦卒中護理研究發文量總體呈增長趨勢。2015—2018年增長較快,2021—2022年發文量稍有下降。因本研究截止時間為2022年4月,未能完全收錄2022年所有文章,故發文量驟減。在國內老年腦卒中護理的研究領域中,尚未形成相對穩定的核心作者群體,各科研團隊之間的合作較為分散,可能與研究者在該領域研究時長有關。因此,有必要加強各單位及學者之間的學習交流。
對高頻關鍵詞進行共現與聚類分析,國內老年腦卒中護理的主要研究熱點包括4個方面,分別為①老年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模式探討。高質量、科學合理的康復護理模式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老年腦卒中后遺肢體功能障礙。有研究[8]提到“3+1整體康復護理模式”能有效改善老年腦卒中患者的肢體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健康賦權模式[9]可以提高老年腦卒中患者感知賦權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行為等;家庭跟進式護理模式對改善老年腦卒中患者的康復依從性的效果較好[10];老年人-照顧者-護士互動模式[11]、集體娛樂康復模式[12]等也取得了積極的效果。②老年腦卒中患者心理干預方法。老年腦卒中患者患病后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生活能力,使其出現心理狀態如抑郁、焦慮,使患者自信心受影響,從而降低依從性,對疾病康復非常不利[13]。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14]、中醫情志護理[15-16]、強化性心理護理[17]應用在老年腦卒中患者的治療護理中,護理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以及推廣。③分析老年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危險因素。影響老年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因素較多[18],健康變化、吸煙、偏癱、家人對患者關心不夠均為影響老年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獨立危險因素[19]。因此,醫務人員應采取措施對上述危險因素進行針對性處理,協助患者治療及康復,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④老年腦卒中患者護理效果評價。肢體功能評估工具主要是簡式Fugl-Meyer運動量表(FMA)、抑郁程度評估工具采用抑郁自評量表、生活質量評估工具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量表信效度較高,適用范圍廣,在臨床上普遍應用。
我國老年腦卒中護理研究發展趨勢可劃分為3個階段:① 2012—2014年,以研究護理干預措施為主;②2015—2016年,研究較為關注護理質量的滿意度;③2016—2022年,研究方向逐漸轉移至患者的預后康復訓練,其中神經功能的strength(突現強度)較其他關鍵詞強,在未來的研究中應重點關注。有研究指出腦卒中患者患病后,由于各種原因,使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損傷,進一步導致神經功能缺損[20]。神經功能的缺損會直接導致患者的運動功能、認知功能、吞咽功能和感覺功能的減退[21]等。在老年腦卒中患者中體現得更加明顯,例如,會導致患者出現運動功能障礙,主要是因為腦卒中容易損傷運動神經,如偏身癱瘓、運動笨拙、步態慌張等,其中偏癱是因腦卒中損傷腦部相關神經導致同側肌肉力量的下降、活動不利的癥狀,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后遺癥,尤其多見于合并一種或多種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可引起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加重患者身心負擔[22-23];會導致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是因為病變發生在額葉或顳葉部位,可能會累及到大腦前動脈,如定位能力下降、記憶力下降、癡呆等,其中老年性腦萎縮是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PSCI)發生的另一個重要機制[24-25];會導致患者出現吞咽功能障礙,主要是由腦卒中引起的雙側大腦皮質或皮質腦干束受損,導致假性球麻痹和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和舌下神經的核或核下性損傷,導致真性球麻痹[26],吞咽是一種反射活動,其過程較為復雜,發生需要一定刺激,老年腦卒中患者易發吞咽障礙[27];多數腦卒中患者還會出現感覺功能障礙,主要是因為腦卒中容易損傷鄰近神經和組織,導致患者出現感覺減退或缺失的癥狀,其中人體的動態平衡是本體感覺、前庭和視覺三個系統協調的結果,而腦卒中患者由于疾病原因(神經功能受損)打破了這種平衡,造成平衡能力下降,核心肌群穩定性下降及關節活動受限,進而重心不穩、步態不穩,導致失衡狀態,以致跌倒風險更高,發生率達14%~73%[28-29],在疾病從開始到結束期間,跌倒隨時可能發生[30]。而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弱、多病一體以及社交活動減少等特殊因素的存在就決定了他們在跌倒人群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是老年腦卒中護理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利用CiteSpace 6.1可視化分析軟件對國內老年腦卒中護理研究領域進行了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得出了一些結果和啟示。從文獻的時間分布特征來看,國內老年腦卒中護理領域的研究文獻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這反映了我國學術界對國內老年腦卒中護理領域的相關研究越來越重視。從研究力量的分布來看,雖然我國老年腦卒中護理領域有一定數量的研究人員,但尚未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群體。發文量較多的研究機構主要有內蒙古包鋼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神經內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綜合醫療科、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但是研究機構之間目前沒有形成規模化的合作關系,所以學術界的合作交流需加強。老年腦卒中、康復護理干預、生活質量、心理護理、危險因素等是國內老年腦卒中護理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主題,2016—2022年中研究方向逐漸轉移至患者的預后康復訓練,其中神經功能的strength(突現強度)較其他關鍵詞強,所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是老年腦卒中護理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為以CNKI發表的期刊論文,不包括學位論文、報紙、會議和其他書面交流形式的文章,因此整個體系的覆蓋面不夠全面。就本研究而言,只采用了CNKI的中文文獻,知網未錄入的文獻以及外文文獻就不能參與到此次可視化分析當中,所以相對于錄入多個數據庫的文獻進行分析知網覆蓋面較窄,且主題詞并未采用同義詞進行“OR”檢索,對研究結果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此外,CiteSpace 6.1可視化分析軟件的安裝步驟和參數設置非常復雜,一個步驟錯誤就導致安裝失敗,在安裝這個軟件的時候耗費時間較多。而且“years per slice”不同或者“threshold value”設定不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