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歡歡 策劃 | 左艷如
“我當班主任11年,當級部主任10年,當校長5年,從教20余年,我一直認為,教師不能‘斤斤計較’,要用一顆愛心、一顆包容之心,與孩子們打成一片,同時也要堅守底線。”回顧自己從一名新教師逐漸成長為成熟教師的過程,膠州市第七中學(以下簡稱“膠州七中”)校長冷建棟感慨萬千。他曾為了家庭破碎、調皮搗蛋的學生付出很多心血,也曾對平時很勤奮但偶爾遲到的學生“網開一面”,被學生說“真好騙”。
冷建棟說,新時代,學校既需要教師成為教學能手,也需要教師不斷革新教育理念,有時候,教師的一句鼓勵、一聲安慰、一次不遺余力的真心付出、一個善意的“謊言”,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動人的教育故事。怎樣和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青年教師怎么快速成長?家庭氛圍對孩子學習成長有哪些影響?如何求解家校共育這個老話題?其中,有他多年來作為一線教師的實踐,也有擔任一校之長后的思考與探索。
說起家庭成員的職業,冷建棟很自豪,伯伯、姑姑、弟弟、弟媳、表姐……家里有七八位教師,這在當地并不多見。出身于一個“教師之家”,冷建棟從小就感受到書香門第受人尊重的氛圍,也讓他從小就立志成為一位教師,長輩們對他的嚴格教育,也讓他從小就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在他的印象里,雖然自己是家里頗受寵愛的孩子,但家里人對他要求嚴格,當他學習時,不管是爺爺奶奶還是父母,都不看電視,在當年看電視還是大多數家庭唯一的娛樂方式。因此,成為膠州七中校長后,冷建棟對學生的家庭教育也很是看重。
膠州市第七中學的前身是膠州市振華中學。2003年,膠州市振華中學改名為膠州市第七中學。2009年,原八中合并到七中,形成一個新的七中。新校區位于膠州市西部,外來務工人員較多,生源隨之變化。膠州七中曾向800名學生家長發放調查問卷,經統計,父母高中以下學歷占比約70%。
2022年2月,膠州七中以家庭教育為全環境育人的切入點,以全環境育人整合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資源,并成功入選山東省全環境育人規范校名單。“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點和基礎,家校共育的關鍵是轉變家長育人理念,提高家長育人水平。”
冷建棟分享了一個自己的成長小故事。
“我小時候學習好,但是貪玩,自律性差。作為長孫,我在家里頗受長輩寵愛,但只要我的學習成績不好,我就只能立正站好,等著全家開會分析我最近的表現,沒有一個給我講情的。”冷建棟說,雖然自己那時候還小,但他從家長的態度中領會到了學習知識的重要性。
成為一校之長后,冷建棟積極推進全環境育人規范校建設,以轉變家長育人理念為撬點,竭力讓更多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一方面,學校不斷加深與家長委員會的聯系,以家長關心的問題為話題,多次召開家長座談會、舉辦專家講座,“讓不讓孩子做家務,更多地參與體育活動?”“‘雙減’的意義何在?”“‘五育并舉’講的是什么?”這些家長們關心的話題被一一搬上講臺。
另一方面,學校踏踏實實做好家訪工作。在膠州七中,家訪不只是班主任的工作,也是各科教師以及學校領導干部的工作內容。“來到學生家里,我不管家里亂不亂、臟不臟,‘啪’就坐下,家長想再收拾收拾,我就說不用拾掇,這樣就很好,很快就能和學生家長拉近距離。”膠州七中副校長魏振康說,教師想做好家訪工作,首先要對每一名學生持有一種人格上的尊重,“尊重學生,不能單拿成績說事,更不能因家庭背景區別對待。這是我傳達給青年教師的一種理念。”

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而教師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質量。三年來,20余位青年教師加入膠州七中這個大家庭,2022年,膠州七中全體教職工達到232人。在冷建棟看來,青年教師基礎知識扎實,接受新事物快,成長迅速,對學校來說,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學校的“寶貝”。
培養青年教師,重在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一方面,膠州七中以“名師引領”為依托,組織青年教師與骨干教師“師徒結對”,通過集體備課等方式,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另一方面,學校通過開展青年教師讀書班等活動,豐富教師的理論知識,提高教師的基本理論素養。同時,膠州七中要求學校領導干部定期到教室聽課、評課,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評課應該側重于評教,還是側重于評學?評價課堂效果的標準是什么?“膠州七中的評課標準是以評學為主的生本模式,聚焦‘以學定教、以學施教、以學評教’三個關鍵詞,激活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冷建棟介紹,從評教轉變為評學,是膠州七中進行的一次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簡單地說,以學定教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實際,要求教師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以學施教要求教師站在學生認知水平上,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以學評教,要求課堂教學評價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主要依據,以此促使教師反思教學活動,調整教學過程。
評課中,很多青年教師虛心求教,骨干教師們紛紛“現身說法”。“教學設計理念要創新,雖然網上下載文件很方便,但不能總是奉行‘拿來主義’。”“備課要精心,要把知識點和學情有機融合在一起。”“不能簡單地照本宣科,優質高效的課堂應該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語言可以傳遞美,一句用心的評價、走心的贊美可能會讓學生受益終生。”
培養青年教師,還要樹立他們的理想信念。近年來,膠州七中通過舉辦最美教師評選、組織教師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活動,不斷為教師成長培根鑄魂。“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中的新生力量和中流砥柱,我希望青年教師能從教育教學中獲得樂趣,把教育當成一項事業來做。”冷建棟說。
經過多年發展,膠州七中逐步形成多個辦學特色,其中,教育科研特色尤為突出。膠州市振華中學成立于1975年,建校之初,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低下。面對這一現狀,學校決定從學習方法入手,走“科研興校、科研強校”之路。1990年,學校教育科研初見成效,出版了第一本學法教材《學習方法趣談》,提出了基于學生學習規律的“五段學習法”,即預習、聽課、復習、作業、總結。
2000年,學校“學法指導”研究實現了新的突破,學校承擔的青島市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初中生學習方法指導研究”順利結題。此后,學校進一步擴展了學法研究的范圍,通過與兄弟學校合作,將研究范疇延伸到幼兒園、小學、高中,學校出版的《趣談學習方法叢書》于2003年獲得了“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教育科研是推動教育不斷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直到今天,膠州七中仍將‘學法指導’作為學生學習重要的一課。”冷建棟介紹,初一新生開學后,膠州七中并不急著讓學生學習各科知識,而是組織各科骨干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學法指導”不僅要求學生會聽課、會做筆記、做好錯題本,還指導學生不斷改善學習策略。
“晚上回家,是先復習,還是先寫作業?寫作業是先寫自己擅長的學科,還是先寫薄弱學科?這些問題其實都涉及學習策略。”冷建棟坦言,有些學生在初中成績比較好,一上高中就不會學了,這種現象反映了很多問題。而從膠州七中畢業的學生,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會學習,有的學生在高中畢業后,他的糾錯本還會被學校留下作為范本展示。
冷建棟表示,近年來,膠州七中還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提出“綠色課堂”教學理念,即在遵循課堂教學規律的同時,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秉持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用賞識的方法激勵學生,創設和諧教學氛圍。“綠色課堂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堂,具體實施方面,可以總結為‘低、多、大、快’四個字。”冷建棟介紹,“低”即低起點,指課堂面向每一位學生;“多”即多層次,指教師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進行分層作業、彈性作業設計,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求;“大”即大密度,指教師依托情境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找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快”即快反饋,指通過教師課堂點評、課后作業反饋等方式,及時向學生傳遞有效信息,通過師生間的信息交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綠色課堂”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膠州七中語文組教師張明在工作總結中寫道:品學兼優的學生誰都喜歡,但我們更要關心學困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些小事可能就是他們經歷的“大事”和“轉折點”,我們應用心觀察,牢牢抓住成長的契機。

張明老師分享了一個他和學生之間的小故事。
班里有個孩子,上課不遵守紀律,下課就是跑跳鬧,也不寫作業,張明在他身上沒少操心。有一天的作文評閱課上,各個學習小組交流得熱火朝天,唯獨缺了他的作文,怎么辦?“嚴厲地訓斥他一頓嗎?有用嗎?”張明想了想,選擇讓他趕緊補上作業。這孩子趴在桌子上,好一會兒,一個字也沒寫。張明低下頭,輕聲對他說:“你可以寫父母,也可以寫爺爺奶奶、寫老師,你最想寫誰?”
“寫爺爺吧。”他低聲說。
過了一會兒,張明過去一看,他寫了一句話“窗外的北風不停地呼號。”
“景物描寫得很好,接下來進入回憶,你想寫爺爺和你之間的什么事兒?爺爺帶你到田野里玩兒過嗎?什么事兒最有趣?”
“和爺爺種花生有意思。”
“好,那就寫種花生吧。”可當他寫完了這件事,又停下了筆。
張明幫他想:“爺爺給你買過啥好吃的?”
“爺爺領著我去糖球會買過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多好,就寫這個。”接下來,這個孩子寫得越來越快,文章寫完了,張明當即讀給全班的學生聽。當讀到“那時年幼的我,哪知多年后的今天,你我已不在一個時空,你在那邊,我在這邊”時,張明的眼眶濕了。讀完全文,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冷建棟說,在膠州七中,像張明老師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不管是為教育事業奉獻終身的老教師、引領學科發展的骨干教師,還是初出茅廬的新教師,懷揣著燦爛教育夢想的他們,和學生們創造了無數金色的回憶。“膠州七中是一所有著光輝歷史的中學,接過教育的‘接力棒”,新一代教育人既要守正,也要創新。新時代,膠州七中教師將用職業熱忱,肩負起新時代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踩著前人的腳印,為社會輸送更多會學習、勤思考、能創新的新時代人才。”冷建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