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 李香玉 王梓霖
課堂教學是培育學生素養的主陣地,是基礎教育改革的策源地,自21世紀初國家開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課堂教學又是新課程實施的最終落腳點。今天我們正面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雙減”政策落地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組合拳的挑戰,中小學教師要以何種姿態來面對?

朱旭東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面對教育強國、教育現代化和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等要求,課堂教學需實現多維度轉變,要從學習領域的單一評價向兒童全面發展和學生學習領域的雙評價轉變,要從個體性為主的學習向個體性和集體性相結合的學習轉變,要從階段性學習內容安排向一體化性學習內容安排轉變,要從單一主題的學習向跨主題、多主題、交叉主題的學習轉變,要從單一形態教室空間向多形態教室空間轉變,要從單一評價功能的作業向教學全過程功能的作業轉變,要從評價結果單一的社會性宣示功能向評價結果循證導向的證據性功能轉變,要從學習為主的家校合作向學習和育人相結合的家校協同轉變。所有這些轉變都需要以教師單一的學科專業向教師全專業轉變為前提,通過課堂教學的多維度轉變實現育人方式的轉變,從而實現拔尖創新人才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

楊小微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往事未成追憶,仍須繼往開來。二十余年來,校本課程開發興起,項目化學習、跨學科教學、思維可視化教學、逆向教學設計、研學旅行等新路徑和新策略層出不窮,課堂面貌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傳統教學的一些沉疴痼疾并未徹底去除,因而這些改革創新并未過時,還需研究新形勢之下的新特點,來一場新背景下的“再出發”。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體現了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素養發展本位”的轉向,提出了加強學科實踐、促進綜合學習、為創新人才奠基等新要求。廣大中小學教師,一要準確定位學科中的“實踐”,有效促進學生的知行轉化;二要基于知識結構優化,組織有效的跨學科、項目化或主題式教學;三要意識到創新不單需要知識和能力,更有賴于直覺、靈感和想象,以及社會與情感能力。
今天的課堂,培育的是未來時代新人,中小學教師要立足于“未來的可能生活”,通過教學變革和課程創新,為學生在未來的可能世界中選擇新的學習機會和學習資源。

郭華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高中新課標和新發布的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都有一個共同指向:課程是為育人的,是為未來育人的。這便描繪了新課標下課堂的形態和內涵:教師,應該想象著學生學完課程后未來的樣子來上好每一節課;學生,應該能在課堂上感受到“我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思考“我將來想到哪里去”。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看見未來,如何讓教師根據學生未來的樣子來上當下這節課?
首先,從課程目標層面來看,每一節課的目標都要明確指向人的發展,努力將學科、學生、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去培育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使學生既掌握學科知識技能,形成能力,又具備相應的品格、情意態度價值觀,形成自己的立場、思想和方法。其次,從課堂實施層面來看,唯有學生思想和靈魂閃動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這有兩個基本條件: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學習真正發生。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上,他們的學習是動手動腦動心、全情投入的過程。最后,從組織管理層面來看,學校要助力教師去探索好的課堂教學形態。通過積極合理的制度,使教師不再一味盯著抽象的分數,而是在良好的氛圍中關注學生的課堂生活,去追求更加能夠讓學生思考、判斷,讓他們靈魂閃光的善好的教學形態,師生一起去追求智慧,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李鐵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課堂是育人的主動脈,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無疑,課堂教學當以“立德樹人”為魂,這是新時代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遵循和邏輯支點。
回望過往二十年,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為我們提供了耐人尋味的啟發意義——課堂教學改革必須走科學化的道路,必須從源頭上規避對課堂教學的意義誤讀、價值迷失、規律背離和操作不當。為此,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至少應在著力強化“四個走向”上下功夫:從過分強調“學生為本”走向彰顯“育人為本”;從過分強調“高效課堂”走向彰顯“高品質課堂”;從過分強調“傳授知識”走向彰顯“問題解決”;從過分強調“固化模式”走向彰顯“動態生成”。
如此,更能讓學生盡情領略課程文化價值對其生命的激發與浸潤,更能讓學生盡情享受教師高尚道德對其生命的啟迪與感召。歸根到底,這是讓學生的主體生命動能可以獲得自覺而完滿釋放與張揚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彰顯“立德樹人”的課堂!

汪鋒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從21世紀初開始,課改就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了,無論在課程的理念還是具體操作方面都帶來了很多新東西,至今方興未艾。以語文教育為例,閱讀策略、群文教學、學習任務群、大單元、大概念等不同層面的新概念和新提法紛紛出現。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新鮮事物激活了語文教育的大氛圍,教師開始積極思考和探索更有效、更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方式,這是好的一方面。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對這些新東西徹底理解并化為己用需要一個過程,當前生吞活剝機械套用的情況還很嚴重,如果不能將新的理念與過去的經驗結合起來,課改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教師們也會疲憊不堪,反而消磨了對教育的熱情與耐心。
我是語言學研究出身并對語文教育感興趣。根據近些年的觀察,我的建議是,語文教育從業者可以不時地反思一下,語文的本質是什么?我們要教給學生的東西與這一本質有怎樣的關聯?也就是,回到語文教育的初心??陬^為語,書面為文。語文本質上是為人們的交際服務的。現在社交媒體發達,但沖突叢生,本質上是交際雙方沒有掌握好語文,導致了很多不必要的誤解。語文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如果能始終抓住語文的交際本質,則可在課改中始終不失舵向,以促進良好的溝通為社會和諧保駕護航。

吳正憲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特級教師
我們正與百年巨變的新時代相逢,變化速度之快,讓人來不及回神;變化幅度之大,讓人來不及品味。隨著新時代的新進步,備受社會關注的基礎教育也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新變化,呈現出新格局,一系列教育改革的組合拳出臺,似乎一切都是嶄新的、到處都是變化的。其實靜心想一想,永恒不變的是什么?我們要堅守的是什么?
我認為:教師對學生與教育事業的摯愛是永恒的;教師按照規律做教育是永恒的;教師尊重學生認知規律的常識是永恒的;教師教書育人的使命擔當是永恒的。
我認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堅守學生立場,發展核心素養。教學改革有兩條路徑:一是學科內部進行內容結構化整合,有效開展主題教學,發展學生認知能力,使學生會思考;二是學科外部開展跨學科綜合實踐,做中學,學中創,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會做事。
面向課程改革的新時代,讓我們一如既往,用溫暖的心做智慧的教育。有教無類是大愛,因材施教是智慧。讓我們以教育的力量和學習的魅力緊貼學生的心,讓學生對學校生活充滿期待與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