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林軍 |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中心小學
“浙東唐詩之路”是一條連接杭州、紹興、臺州等地的山水人文道路,傳承著千年的活態文化遺產和民族記憶。作為可以與“絲綢之路”媲美的歷史文化現象,“浙東唐詩之路”擁有傳承歷史文化的育人價值,融合人文與自然的課程價值以及賦能鄉村教育振興的效益價值。在深入開掘本土特色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中心小學對“浙東唐詩之路”的地域文化展開探索,總結出如下三種實踐樣態。
學校大規模搜集和整理詩歌、書法、陶瓷、茶藝、戲曲、神話等相關學習資源,開發并實施了一系列“浙東唐詩之路”主題課程。如在“名詩”課程《行走的唐詩》的開發準備階段,學校教師從1500多首詩篇中篩選出100首作為種子教材,編印為《行走的唐詩——小學生浙東唐詩之路讀本》,以錢塘江、鑒湖、若耶溪、云門寺、會稽山、曹娥江、東山、剡溪、天姥山、天臺山為節點組織課程學習;選編錢王射潮、太白訪賀、馬臻筑鑒、蘭亭雅集、東山再起、雪夜訪戴等百個名人軼事與神話傳說組成“名說”課程《詩路典故》;將日鑄茗茶、云門墨香、越窯青瓷、輕舟越韻等課程組合成為“名物”課程。
為了更好地實施這些主題課程,學校還利用閑置校舍,為學生開辟了新型教學空間——“唐詩之路”少兒研究院。新型學習場所由26個蜂窩狀的物理空間構成,布置時遵照“一室一主題、一館一系列”原則,便于學生隨時參觀學習。
“浙東唐詩之路”項目化學習以“唐詩之路”地域文化作為真實情境,是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的方式之一,包含豐富的學習活動。如由學生萌發的想法而起的“機器人帶你走‘唐詩之路’”活動,課程學習期間,學生提問:“能不能讓機器人像小導游一樣帶領人們游歷浙東唐詩之路?”為了使之成為現實,教師帶領學生展開討論,確定了兩個主要學習目標,一是通過機器人模塊搭建和程序編制控制機器人在“唐詩之路”地圖上“尋軌”,二是在“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讓機器人像小導游一樣為游客作介紹。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不僅研究了編程和機器人模塊組建,還主動建構起唐詩之路的相關知識,并積極開展了詩詞吟誦、導游解說、配樂錄音等實踐活動,呈現出項目化學習“強調任務驅動、強調真實實踐、重視高階思維、突出綜合學習”的特點。
項目化學習打破了學科間的界限,促使學生獲得了跨視角、跨維度、跨文化的知識積累和能力提升,也讓學生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地域文化環境成為他們學習探究的對象與自由生長的課堂。
“浙東唐詩之路”擁有豐富的山水文化資源,除常規的室內活動外,學校教師還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活動,開發并實施了綜合實踐課程《跟著唐詩去研學》。通過走訪調查、探究實踐,學生需要完成“唐詩之路”研學任務,在學唐詩、聽典故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唐詩之路”的風土人情。研學實踐項目也因其濃厚的趣味性,成為班級與學生家庭課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首選。
此外,學校還定期舉辦“詩路文化主題閱讀月”等活動,以校內課程與校外研學的多向互動,引領學生沿著古代詩人的足跡,泛舟若耶溪,徒步日鑄嶺,探究越王劍,品味日鑄茶,體驗少年陸游的草堂學習經歷,講述王獻之云門苦練的書壇佳話……
唐詩是華夏經典文化中的瑰寶。開掘“浙東唐詩之路”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更加了解、熱愛這片土地,是立民族志、鑄愛國魂的根本所在。學校將繼續探索“浙東唐詩之路”所擁有的育人價值、課程價值與效益價值,以更加豐富的實踐樣態促進學生的學習與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