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發美,鄧小菲,楊雪婷
(1.綿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工程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2.綿陽師范學院四川省縣域經濟中心,四川綿陽 621000)
區域經濟差異化是客觀存在的經濟和社會現象,也是區域經濟學、經濟地理學關注的熱點之一[1].國內外區域經濟差異研究主要圍繞研究區域、指標體系、測度方法和影響因素進行[2].國外學者于1990年開始研究,為后來國內研究提供了借鑒,例如Ying[3]、Kanbu[4]和Long[5]等.國內研究范圍大多選取全國、省域以及城市群為對象[6];在指標構建上,采用單一或多元指標體系[2];在方法上以統計學方法為主,如基尼系數、泰爾系數等;多元指標體系,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法[7].此外,還利用大數據和GIS等空間分析相關模型[2].縣域經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從差距視角研究縣域經濟、以數字模型綜合指標評價縣域經濟、縣域經濟空間演化、縣域經濟與城市化研究等[8].較少從縣域地理視角分析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及差異,在方法上也多采用單一指標體系和傳統統計方法.
四川省是我國擁有縣域單元最多的省份,因其區域間地貌特征、資源稟賦等因素,經濟發展存在非均質化現象.目前,有四川縣域經濟發展的時空分異[9]、優勢制約與對策[10]及時空演化[11]的研究,但對縣域經濟空間結構研究較少.點-軸理論作為指導區域開發的基礎性理論,對深化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研究、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等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作用[12].本文以點-軸理論為指導,將四川183個市、縣作為研究單元,選取地區生產總值、城鎮化率等12項指標建立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經濟聯系強度以及隸屬度等模型定量分析四川縣域的經濟節點和發展軸線,構建經濟空間結構并為差異化發展獻計獻策.
本文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四川省統計年鑒2019》《中國縣域統計年鑒2019》、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以及中國高速公路及城鄉公路網等交通統計數據,將各地區的建筑業總產值、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縣域間的公路里程數等作為基礎數據,借助EXCEL2010、SPSS22.0和ArcGIS10.3等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模型計算、空間分析等.
1.2.1 經濟中心性評價指數 根據克里斯泰勒提出的關于空間結構城市等級體系的中心地理論[13].本文將用熵值法評價四川省183個縣域的中心性等級.中心性是衡量中心地等級高低的指標,中心性越高,中心地等級就越高[14].根據熵的結果來評判其離散程度,離散程度越大,綜合評價影響就越差.熵值法模型:
(1)
公式中:F為樣本評價值;n為待評價樣本個數;Mij為待評價指標標準化指數;Nj為第j個指標的權重.
1.2.2 經濟聯系強度模型 經濟聯系強度借助引力模型來判定城市間經濟聯系大小,既能反映城市空間相互作用,也能反映中心城市對周圍地區的經濟作用強度[15].本研究參考文獻[16]經濟聯系計算方法,并進一步修正引力模型.本文將引入參數K調節原有模型,通過縣域經濟中心性指數占兩個聯系城市經濟中心性總數之比來修正常數k,得到新的經濟聯系強度的測算公式為:
(2)
(3)
式中:Rij表示城市i對城市j的經濟聯系強度;kij表示調節參數,用以反映城市i對城市經濟聯系的權重;Oi、Pj分別表示i城市和j城市的城市總體質量(本文主要用各市、區里最高縣域中心性指數);Dij為兩地間公路的最短路程公里數;Vi、Vj分別表示城市i、j的縣域經濟中心性指數.
為了研究四川省縣域經濟的聯系方向,將引用經濟隸屬度模型.旨在分析經濟中心對次一級經濟中心的輻射能力,是用城市經濟聯系強度所占比例大小來確定四川省縣域經濟聯系方向.公式如下:
(4)
式中:Qij為城市經濟聯系強度,m為次級城市的個數;Uij是經濟聯系隸屬度.
2.1.1 縣域中心性的測定 縣域中心性是市縣內城市體系中反映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影響力的指標[14],主要表現為經濟中心性、物質要素水平和服務中心性.以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縣域物質要素建設水平、城市公共服務與居民生活水平三個方面來構建12個指標體系,測算四川縣域中心性指數并用熵值法確定權重.如表1.
圖1 四川縣域經濟中心性指數Fig.1 County administrative region economy centrality of agglomeration in Sichuan
用公式(1)計算四川省183個縣域的中心性指數,運用GIS軟件進行空間性表達,如圖1.從整體來看,四川縣域經濟中心性指數呈現三大特征:①絕對值差異突顯.最大值是雙流區(72.46),最小值是德格縣(16.07),指數相差4.5倍;平均縣域經濟中心性指數為31.01,其中高于平均指數有77個,比重為42.08%,低于平均值有106個,比重為57.92%.②行政等級越高,指數越高.成都市主城區指數都高于59,成都市的縣域平均值達到49.6;而其他地級市主要區、縣平均值也達到了43.1.③地理空間上呈明顯的“一核”,向東、南、北輻射.地理空間上,成都市縣域指數平均值最高(49.6),形成極核,向四周輻射.向北邊的綿陽涪城區(61.9)、德陽旌陽區(46.3)縣域中心性較高;南邊的涼山州西昌市(49.1)、攀枝花東區(44.5);川南的宜賓翠屏區(53)、瀘州江陽區(49);川東北的達州宣漢(43.9)縣、南充順慶區(43.4),形成了以成都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基本空間地理格局.
2.1.2 中心城市體系構建 運用SPSS22.0軟件對圖1的結果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得表2.由表2,四川縣域經濟中心性聚類為5個級別.一類縣域中心城市5個,成都市的四大主城區加雙流區,指數均高于65,在經濟發展水平、物質要素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優勢明顯;二類縣域中心城市有龍泉驛區、涪城區、翠屏區等11個市、區,指數45~65,主要位于成都主城外圍區、成都北部的綿陽以及東南邊的宜賓市區;三類縣域中心城市有15個研究單元,指數40~45,涉及資陽市、達州及攀枝花等,主要是各市、縣級城市的中心城區;四類縣域中心城市有大竹縣、利州區、龍馬潭區等87個研究單元,性指數25~45;五類縣域中心城市包括鹽亭縣、洪雅縣、汶川縣等65個研究單元,其指數均小于25,主要是各市較偏遠地區.綜上,構建四川省21個市、州的中心城市體系,如表3.從表3知,第一級中心城市是成都市主城區,作為四川縣域經濟發展的“一核”,在區域建設和經濟發展中起著引領作用;第二級中心城市有綿陽、西昌、宜賓、達州,分屬川北、川東南、川南以及川東北中心城市,是承接極核中心城市輻射,能帶動次級中心城市發展;第三級中心城市是對成都四周輻射的補充,包括川北的德陽、川東南的瀘州、川南的攀枝花以及川東地區的遂寧,能進一步發揮延伸和外溢功能.
2.2.1 經濟聯系強度 為構建四川省經濟發展軸線,本文以18個地級市和3個自治州為研究對象,利用公式(2)和(3)計算經濟聯系強度指數,并用GrcGIS10.3對結果進行空間分析,得圖2.從圖2知,受經濟發展水平、物質要素建設水平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等影響因素,城市之間的聯系不僅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與空間距離更相關:①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成都市作為“一核”,其經濟發展規模、基礎設施及物質要素水平等方面都占絕對優勢,與二、三級中心城市經濟聯系密切;②與空間距離長度呈負相關,地理距離越近,經濟聯系強度越大.例如成都與周邊城市的經濟聯系強度,眉山、資陽分別是125.706、124.524,而與較遠的達州、攀枝花的強度(除三州之外)分別是30.208、18.779.
圖2 四川省21個城市經濟聯系強度等級Fig.2 Cities' economic relation intensity of agglomeration in Sichuan
2.2.2 經濟聯系方向 運用公式(4)計算出四川省省會城市與其他城市間的經濟聯系的主要方向.由表4知,以成都為中心,經濟聯系強度前三位是與成都距離較近的德陽(186.611)、綿陽(168.154)、眉山(125.706),其經濟隸屬度所占的比重是14.885%、13.413%、10.027%;除了三州外,后三位分別是廣元(30.495)、達州(30.208)以及攀枝花(18.779),經濟隸屬度所占比重都低于2.5%,離成都較遠,經濟聯系較弱.此外,甘孜、阿壩以及涼山的經濟總量較小,與成都的空間距離更遠,所以經濟聯系強度最弱,所占比重最小.
2.2.3 空間軸線發展體系 本文基于四川省現有交通運輸線路,結合上述中心城市體系(表3)、經濟聯系強度以及經濟主要發展方向(表4)等結果為依據,確定四川省縣域經濟建設的主要空間軸線,并結合21個地級市的年末常住人口、地區生產總值以及國內旅游人數三個指標,構建指標體系,用公式(1)計算主要軸線的綜合發展指數,即表5.
為了構建四川21個地級市空間軸線體系,綜合上述的城市中心體系、經濟聯系強度指數與主要方向和空間軸線綜合發展指數進行加權,提取四川省最主要的空間軸線網絡,得到“4-5-6”三個等級的空間軸線體系.第一等級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四條經濟發展軸線,分別是成都—德陽—綿陽、成都—西昌—攀枝花、成都—遂寧—達州、成都—宜賓—瀘州;第二等級有5條發展軸線,分別是成都—資陽—內江—瀘州、成都—眉山—樂山、成都—眉山—自貢—宜賓、綿陽—遂寧—南充—廣安、瀘州—宜賓—西昌—攀枝花;第三等級有6條發展軸線遂寧—南充—廣安—達州、資陽—眉山—雅安—康定、德陽—綿陽—馬爾康、資陽—內江—自貢—宜賓、雅安—樂山—自貢—瀘州、綿陽—廣元—巴中—達州.
縣域經濟空間結構是經濟節點和經濟發展軸線的統一,點-線-面的結合,基本上呈現出一種經濟網絡的趨勢.綜上,構建了“一核四軸五區”的四川縣域經濟空間結構,如圖3.“一核”是以成都為中心的極核,充分發揮對全省的引領作用,形成集聚和輻射效應;“四軸”是以成都為中心向四軸輻射的四條主要經濟發展軸線,分別是成都—德陽—綿陽、成都—眉山—樂山—西昌—攀枝花、成都—遂寧—南充—達州、成都—自貢—宜賓—瀘州;鏈接兩大經濟圈層德陽—資陽—內江—自貢—樂山—雅安—德陽、馬爾康—康定—攀枝花—西昌—宜賓—瀘州—遂寧—廣安—達州—巴中—廣元—綿陽—馬爾康.“多點多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打造沿線經濟圈層.“五區”是成都平原經濟區(成都、綿陽、樂山、德陽、眉山、資陽、雅安、遂寧),以成都市作為支撐,聯合周邊德陽、綿陽、樂山等城市,建成1 h經濟圈,集聚優勢資源,形成極核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廣元、南充、巴中、達州、廣安)屬于是老工業基地,面向陜甘渝,是出川重要的交通樞紐,有望推動加快振興的區域;川東南經濟區(內江、瀘州、自貢、宜賓)大力發展智能終端、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成為四川省重要增長極;攀西經濟區(攀枝花和涼山州)以西昌和攀枝花為中心,重點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加強現代農業基地建設,發展康養等產業;川西北生態經濟區(甘孜州和阿壩州)將生態功能放在首位,發展旅游業、農牧業以及生態經濟等.
圖3 四川縣域經濟“一核四軸五區”的空間結構形態Fig.3 Spatial structure form of agglomeration of "one Cores Four Belt Five Districts" in Sichuan of CAR
成德綿地區是四川省經濟增長中心地帶,發展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穩定增長.成德綿地區應加強分工協作,發揮輻射作用,通過整體規劃、優化布局、公共服務等,加快一體化,建立“半小時”經濟圈.此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多點多極”發展.向南,加快川南經濟區一體化,基本實現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等融合,打造全省的第二經濟增長極;向東,以達州為中心,充分發揮區域優勢、資源優勢,形成產業集群,縮小區域差距.在“成德綿”一體化建設下,要盡快打造宜賓、達州、南充等副核心地,發揮集聚效益,實現經濟協調發展.
振興川東北經濟區,圍繞革命老區,提高其對外開放水平,打造物流中心、商貿中心,使得經濟總量再上新的臺階,實現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成為成渝城市群地區發展的新興增長極.另外,盤活優勢產業,壯大特色產業,走出新時代新路子;做好特色農業、農副產品的加工業,提高川東北地區的有機農產品影響力;依托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深挖特色文化產業,打造新興旅游文化圣地.
推動建設川西北生態示范區,重點打造農牧業、培育民族工藝品等產業;突出生態經濟發展,開展清潔能源轉化,健全生態保護機制,突出綠色生態化,堅持綠色化、集聚化,促進農牧業與其他產業的結合,實現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此外,借助城鎮化和工業化,實現輻射帶動作用,打破行政分割,解除城鄉二元結構體系,消除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實現城鄉關系的融合,注重城鎮功能的完善與提升,引導人口與資源要素的配置,實現區域共同發展.
實現“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新態勢,四川需向南突出、加強東向、深化西向、擴大北向的戰略定位.向東對外開放,鞏固傳統市場,提高生產力,吸引外資;向南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加強與港珠澳大灣區、北部灣經濟區合作,深化與南亞以及東南亞的經濟合作關系;向西加強與歐盟的高端合作;北向加強俄蒙的經濟走廊建設.因此,應盡快完善基礎設施,縮小區域差異.如建成宜賓到西昌的鐵路,自貢到樂山、雅安到康定的高速公路,關注甘、阿、涼等落后地區,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全域工作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