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讀
在主題為“地域風采”的文章中,作者通常會介紹某一地域的風土民情,或是介紹該地域的傳統文化,以展現優良習俗和人文風情。閱讀此類文章,需要具備賞析文章語言、體會作者情感、分析文章哲理的能力。中考常見的考點有:1.修辭手法的作用;2.賞析畫線句;3.分析作者的情感;4.談讀文章后的感悟。
在敦煌聽曲子戲
◎丁 東
前不久,我們一行去敦煌,專為考察、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從敦煌機場到市區,也就20分鐘的車程。“敦煌者,盛大、輝煌也。敦煌是個小城市,人口僅20萬;敦煌又是個大城市,面積31200平方公里。”接機的當地同仁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3萬多平方公里呢!”我們這些從“小地方”來的人驚得咋舌。傍晚的敦煌,晚霞映照著樓宇,街上人流如織,車來車往。這哪像是只有20萬人口的城市?街道的整潔有序以及滿目可見的綠植,一種奇異的似曾相識感涌上心頭,敦煌讓我一下子提起了興致。
第二天,主人引我們來到了敦煌市文化館及非物質文化展示館。眼前是一座臨街而建、由三幢五層大樓組成的樓群,足有2萬多平方米,這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可見當地對文化的高度重視。
文化館內,民樂演奏廳、戲曲排練廳、劇場、舞蹈房、書畫室等設施一應俱全,裝修考究。尤其那華麗的劇場,曾舉辦過全國非遺保護會議及國外一流劇團的演出。走進寬敞的排練廳,我們再也挪不開步了。一位導演正指導五六位業余演員排練一出敦煌曲子戲。副館長魏彩艷介紹,曲子戲是敦煌獨有的傳統戲曲劇種,亦稱“小曲戲”“小調戲”,傳承千余年,大多表現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及民間社會生活等。
正在排練的曲子戲,演繹的是一個縣太爺偷懶、避事、不作為的故事。日上三竿,有民眾擊鼓喊冤,而縣太爺尚在夢鄉。府內的丫環實在看不下去,去叫醒縣太爺。導演反復糾正演員的動作和神態,一舉手、一投足、一問答,既充滿了諧趣,生動勾畫了那個縣官的嘴臉,讓人忍俊不禁,拍手稱好。同行的幾位,沉浸其間,下意識地學著表演起來。
參觀完敦煌市非遺展示館,我們和當地六七位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座談交流。這些傳承人個個身懷絕技,他們中最長者年近八旬,最小的已逾不惑。“我們先來出南腔北調吧。”年齡最小的老陳開了腔,原本的座談會變成了“擂臺戲”。我方積極“應戰”,以《河陽山歌》開場。精短的唱詞、簡明的節奏,讓人身臨其境,仿佛穿越到了遠古時期。老陳早有準備,只見他掏出板和梆子,為一位老阿婆演唱的《繡荷包》伴奏。老阿婆的唱腔,明顯帶有秦腔的味道,高亢婉轉,繞梁不絕。
雙方你來我往,好幾個來回。一邊小橋流水,一邊險峰深谷,彰顯了南北方戲曲藝術風格的迥然不同。輪到老陳了,他站在會場中間,清清嗓子,氣沉丹田,為我們演唱了由他自編自創的曲子戲。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演唱,讓我們如癡如醉。在交流、討論非遺傳承保護經驗時,我們的耳邊依然縈繞著曲子戲激昂的旋律。敦煌非遺傳承者們對當地這一藝術瑰寶的熱愛深深感染了我們。
在三危中學,我們又見到了學唱曲子戲的孩子們,他們穿著傳統戲服,身姿翩翩,演唱流暢,有板有眼,看得出非一日之功。
此番絲路之行,我收獲滿滿,感慨良多。非遺是什么?看得見的是文字,聽得見的是聲音,看不見卻能感受到的是人的精神。敦煌曲子戲,令人難忘。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12月4日,有刪改)
●思考練習
1.本文主要運用的表達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我”的視角寫作,有何優點?
桃花鼓聲安塞
◎劉成章
安塞在延安正北,離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過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親戚朋友,去過安塞的屈指可數。只是聽說,安塞有個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著無數故事。春天的安塞,滿山桃花,老輩人說,每年三月從洞那頭吹進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從這邊飄出來。這個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著迷。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終于有機會乘車去安塞。去安塞路不好走。安塞街道不長,寧靜安謐,鋪面好多都住著人家。這里只有一個供銷社和一座國營食堂,要不是掛著一塊縣政府的牌子,人們也許想不到它是個縣城。看見真武洞洞口時,覺得它無非是個較大的山洞。
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來到安塞。
汽車沿著寬闊的大路飛馳,一路上橋梁飛架,已沒有奔騰的河水擋道。大路平如砥,車如響箭飛。路的兩側,有崛起不久的高樓大廈、石箍窯洞。現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個區,高樓鱗次櫛比,一派現代城市氣象。市中心矗立著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擊腰鼓,充滿動感。他的雙腳飛舞的場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鮮紅。安塞人,已經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而我的注意力,已經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那是紅軍小學的娃娃。他們在語文課上學過我的《安塞腰鼓》,聽說我來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給我表演打腰鼓。他們的眼神,明亮而熾烈。他們那些好看的小臉蛋上,不知吸收過多少陽光,甜美亮麗。和他們在一起,就像和裊裊上升的地氣在一起。他們身上腰鼓的紅、背帶的紅、流蘇的紅,以及情緒的紅,包裹著我,我成了喜慶的中心。
打起腰鼓的孩子們,腿腳歡蹦,精氣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蘇飛舞。霎時間,我仿佛看見真武洞里飄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這兒不屬于江南,而屬于北國,是北國里的安塞、粗獷的安塞、強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蘋果飄香的安塞、“走頭頭騾子三盞盞燈”的安塞,這兒是“桃花鼓聲安塞”。在安塞,在日頭映紅的安塞,孩子們忘情地歌舞。
杏花的氣質是溫婉秀麗清清淺淺,桃花的風度是激越軒昂風風火火。如果說杏花的魂靈是水,那么桃花的性情就是火,矢志不渝地燃燒。迎著高原的陽光,那些桃花瓣,從真武洞里飄出極多極多,簡直是噴出來的。花瓣一片挨著一片,一片映著一片,上下翻飛;花瓣有如金的質地,鏗鏘勁舞;花瓣片片散發著香氣,展示著這片土地的芳華。而那些孩子們,則是一片環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靈。
安塞的丘陵溝壑里,奔騰著不少河流:延河、杏子河、西川河……現在發現,在它的地層下,有更多的石油河。整個安塞大地,是包著一團火的。世世代代的安塞人,也像這片土地一樣,心底回蕩奔突著滾燙的熱血。
早在古代,安塞就有“上郡咽喉”之稱,常有重兵把守,山山嶺嶺都回蕩過戰鼓助陣的聲音。唐朝的“安史之亂”期間,偉大的詩人杜甫,望著安塞的蘆子關,寫下了感時憂國的詩篇。在解放戰爭中,安塞出過一支英勇善戰的游擊隊——塞西支隊,它的隊長安塞人田啟元更是威名遠揚。1947年,西北野戰軍三戰三捷,正是在真武洞,彭德懷將軍召開了五萬軍民參加的祝捷大會,留下了一幀英姿勃發的照片。有人說,沖著安塞一眼望不到頭的高山大峁一聲喊,隨時都會出現九路煙塵、八百悍將、三千五百雷霆。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藝術,哪能不高邁勁健、威震八方?眼前是桃花鼓聲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這腰鼓的磅礴氣勢,來自唐宋元明,來自長河落日,來自“天蒼蒼,野茫茫”,來自中華古老的優秀傳統,也寄托著我們新的希冀。
(選自《光明日報》2022年3月4日,有刪改)
●思考練習
1.請簡要概括安塞發生的變化。
2.請賞析文中畫線句子。
3.小云讀完本文后提出一個問題:文章寫桃花鼓聲安塞,講述安塞悠久的歷史有必要嗎?請你為她解答。
4.請你聯系生活實際,談談某種藝術形式或地域文化對人精神成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