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玲,呂宗德
(南京市畜牧獸醫站,江蘇 南京 210012)
鼻氣管炎鳥疫桿菌感染是由桿菌引起的一類傳染病,蛋雞鼻氣管炎鳥疫桿菌是由于蛋雞感染了鼻氣管炎鳥疫桿菌而引起的一類以呼吸系統疾病為特征的傳染病。鼻氣管炎鳥疫桿菌在需氧或厭氧條件下均可生長,在7.5%~10%CO2環境中生長最佳,不形成芽孢的短桿菌,高度多形性,無運動性,革蘭氏陰性。雞和火雞可感染,3~4周齡易發病,可感染不同日齡的雞,產蛋雞群更易感染,且隨著雞群日齡增長,發病呈增多趨勢,青年雞和成雞較多發,其死亡率為2%~10%[1]。主要臨床癥狀有精神沉郁,飲食減少,羽毛蓬松,流鼻涕,咳嗽,呼吸困難,面部及眶下竇腫脹等。產蛋量下降,蛋殼質量低劣,蛋變小。死亡率增高。剖檢病變主要為單側或雙側氣管炎,肺炎,胸膜表面有多量纖維素性滲出物,有纖維素性氣囊炎、心包炎和腹膜炎。一般雞群單獨感染時癥狀較輕,與其他病原如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副雞禽桿菌、大腸桿菌等病原并發或繼發時發病癥狀較單獨感染的雞更為嚴重,從而導致雞群發病和死淘增加。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主要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水平傳播為主,可通過空氣、污染的飲水傳播。一些研究證據表明該病也可垂直傳播感染,如從卵巢,輸卵管,死胚或孵化的未出生雞胚中分離出來該病原。我國早在2000年就從雞群分離到鼻氣管鳥桿菌,此后在肉雞、蛋雞和種雞中均有鼻氣管鳥桿菌引起的流行發病的報道,給國內養雞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2]。隨著國內養雞業的快速發展,雞鼻氣管炎鳥疫桿菌感染的病例越來越多,且在有些區域呈地方流行性,如控制不及時,極易和其他病毒或細菌混合感染,造成雞群更加嚴重的發病和死淘現象。近三年鼻氣管炎鳥疫桿菌感染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推測原因可能與藥物使用不當、頻繁的活禽交易和生物安全措施不利等多種因素有關[3]。
2022年冬季,江蘇某地部分蛋雞場發生了一種以病雞頭部眼眶周邊略微腫脹、頭部發紫和輕微呼吸道癥狀的疾病。該現象多見于蛋雞開產前、后產蛋高峰期的雞群。雞群患病后,除在發病初期發生腫頭及雞冠發紫,伴發輕微呼吸道癥狀和產蛋下降外,并無其他癥狀,臨床死亡率并不高,但會嚴重降低生產性能,使用抗生素進行臨床治療,預后良好。為此,作者結合臨床經驗總結近期雞群鼻氣管炎鳥疫桿菌感染的發病流行特點,并提出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以期為廣大獸醫臨床工作者和養殖戶防治本病提供參考。
2022年12月13日,江蘇某蛋雞場來電求助,該場飼養的5棟20萬羽海蘭褐蛋雞,日齡在150~220日之間,陸續出現零星頭部腫大,雞冠發紫,采食量下降,流鼻涕、輕微咳嗽以及產蛋下降、蛋重降低、蛋殼質量下降,破蛋和畸形蛋增多等現象,按日齡而言,上述雞群,正處于產蛋上升高峰期,但雞群總產蛋率沒有增加,反而下降了2%~5%。根據發病臨床癥狀,雞場獸醫認為雞群精神狀態尚可,僅是零星死亡發生,未引起足夠重視,按照副雞嗜血桿菌即雞傳染性鼻氣管炎對發病雞直接進行抗生素+傳鼻疫苗緊急接種聯合治療,結果發現用苗后,病雞死亡數突然增多,臨床癥狀反而加重。
剖檢發現病雞氣管內有輕微黏液,病程較長雞只氣管內有黃色分泌物,喉頭出血,氣管環狀出血,氣囊上有白色泡沫樣物滲出或呈黃色干酪物滲出,肺臟充血、出血,出現單側或雙側肺炎,胸腹腔內器官上附有纖維素滲出物。個別產蛋雞發生卵泡破裂,形成卵黃性腹膜炎。其他如肝臟、脾臟、心臟、腸道等均無明顯病變。
采集病雞的氣管、肺臟、肝臟、腎臟等組織以及拭子樣品進行病原檢測。分別開展了雞新城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亞型禽流感病毒、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雞毒支原體、雞滑液囊支原體等病原的熒光PCR檢測。
取病雞頭一側眶下竇皮膚,經75%酒精棉球消毒后,用無菌手術剪刀剪開,暴露出眶下竇后,使用一次性無菌接種環取少量分泌物,在支原體專用培養基和常規細菌培養基以及血平板培養基分別進行細菌、支原體培養和鑒定,另在添加10%雞血清和0.05%NAD的TSA平板上進行劃線,放置5% CO2培養箱培養24h。將培養物涂片,進行革蘭氏染色和鏡檢。
挑取單菌落置于添加5%雞血清和0.05%NAD的T S B 液體培養基中,放置3 7 ℃、1 8 0 r p m 搖床中培養2 4 小時。根據相關文獻資料,設計一對細菌16S rRNA通用引物,引物序列為: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1492-R:5′-CGGTTACCTTGTTACGACTT-3′。構建PCR反應體系,采用50μl體系:2 × Rapid Taq Master Mix 25μL,引物27-F和1492-R各2μl,菌液4μl,ddH2O 17μl。PCR反應程序:95℃預變性15 s;95℃變性15 s,55℃退火15s,72℃延伸30s,共30個循環;72℃總延伸10 min。進行PCR擴增16S rDNA序列。PCR產物送北京擎科生物公司進行16S rDNA測序,將測序結果在NCBI進行BLAST比對。
采集樣品分別進行了雞新城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亞型禽流感病毒、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雞毒支原體、雞滑液囊支原體等病原的熒光PCR檢測。檢測結果為陰性,未檢出上述病原。
細菌培養分離鑒定結果顯示未分離出副嗜血桿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支原體。但在5%綿羊血液瓊脂平板上分離出一種細菌,該菌生產緩慢。在綿羊血液瓊脂平板上37 ℃繼續培養24~48h,形成一種針尖大小、灰白色、無溶血的菌落。在5%~10% CO2條件下,在綿羊血液瓊脂上生長良好,培養24h后,形成邊緣整齊、表面光滑、直徑為1mm的灰白色菌落,48 h后可見2~3mm的圓形菌落,表面隆起、邊緣整齊,顏色從灰色到灰白色,并有酪酸的氣味。該菌落初次培養時,形態較不一致,在傳代培養時,菌落較一致。為了防止厭氧菌的生長,在培養基里加入慶大霉素。該菌在麥康凱瓊脂、遠藤氏瓊脂平板、西蒙檸檬瓊脂上均不生長。將培養物涂片,進行革蘭氏染色和鏡檢。結果在顯微鏡下,菌落的大小類似巴氏桿菌,呈多形性,桿狀居多,無運動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依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和細菌分離培養結果,診斷該批蛋雞為鼻氣管炎鳥疫桿菌感染。使用擎科生物返回的測序結果,在NCBI數據庫中進行BLAST比對,比對結果顯示為鼻氣管炎鳥疫桿菌。
肺臟、氣管和氣囊是分離鼻氣管鳥桿菌的最佳組織,鼻腔和眶下竇也可作為分離培養的部位。和傳統的血清學或細菌性鑒定方法相比,核酸序列測定和PCR方法更加快捷且準確率更高,可用于鼻氣管炎鳥疫桿菌感染的早期診斷及快速鑒定和定量分析;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具有反應迅速、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簡便易操作等優點,也適合在基層推廣和應用[4]。
雞鼻氣管炎鳥疫桿菌對氟苯尼考、丁胺卡那、恩諾沙星、慶大霉素、阿莫西林等藥物相對敏感,但近年來因藥物的不合理、不規范使用,造成鼻氣管鳥桿菌產生了較強的耐藥性,因此,建議根據分離菌株藥敏試驗的結果選擇敏感藥物進行治療。同時結合不同藥物的配合用藥或穿插用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療效、減緩耐藥性產生。雞群血清檢測顯示,目前鼻氣管炎鳥疫桿菌抗體陽性在國內雞群中普遍存在,其抗體陽性率在16%~98%[5]。鼻氣管炎鳥疫桿菌單獨感染時癥狀較輕,與其他疾病混感時會加重病情。在國內還未有鼻氣管炎鳥疫桿菌疫苗投入使用,臨床上主要采用藥物用于雞鼻氣管鳥疫桿菌感染的治療。
對該批雞群感染的鼻氣管炎鳥疫桿菌進行藥敏試驗顯示紅霉素、壯觀霉素、土霉素、金霉素均敏感。鑒于該雞群處于產蛋期,對后發病雞舍采取挑出病雞分開飼養,直接采用金霉素拌料給藥,連用5 d。由于感染鼻氣管炎鳥疫桿菌后肺部、心包膜等部位會分泌大量的纖維性滲出,治療本病時添加了多維來提高機體抵抗力。經治療用藥2~3d后,癥狀明顯減輕,死亡率降低,整個雞群產蛋率逐步回升,破蛋、碎蛋率隨之減少,蛋殼質量逐步恢復正常,治療效果明顯。
目前國內尚無商品化疫苗用于防控本病。王安妮研制出鼻氣管炎鳥疫桿菌油乳劑滅活苗和外膜蛋白亞單位疫苗,經實驗室評估兩種疫苗均能達到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尚未轉化應用。單克隆抗體因其無藥殘、成本低、效果好等優點在獸醫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多。相關研究表明,采用兩株高沉淀效價及中和效價的鼻氣管炎鳥疫桿菌OMA87單克隆抗體對鼻氣管炎鳥疫桿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治愈率分別達到95%和80%[6],展現出良好的防治效果,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防控方面,鼻氣管炎鳥疫桿菌發病與雞群飼養環境管理影響比較大,做好飼養管理,加強消毒尤為重要。由于目前還沒有鼻氣管炎鳥疫桿菌疫苗,因此針對鼻氣管炎鳥疫桿菌病的防控還是要通過加強生產管理和生物安全進行控制。
在管理過程中發現,本病如在初期不能進行良好的控制,后期很容易與禽流感、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感染,或與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魏氏梭菌等細菌混合感染,癥狀加重,死亡率增加,經濟損失慘重。鼻氣管炎鳥疫桿菌感染受環境影響較大,管理不善、雞舍內溫濕度不適、通風不良、密度過高、環境衛生差等原因均有可能誘發其發病。雞群感染雞鼻氣管鳥桿菌后的臨床癥狀、發病持續時間和死亡率存在較大差異。雞舍內氨氣含量過大是發生本病的重要因素。特別是高代次的種雞群,雞群數量少,密度小,寒冷季節舍內溫度低,為了保溫門窗關得太嚴,造成通風不良。為此應安裝供暖設備和自動控制通風裝置,可明顯降低雞舍內氨氣的濃度。寒冷季節氣候干燥,舍內空氣污濁,塵土飛揚。應通過帶雞消毒降落空氣中的粉塵,凈化空氣,對防治本病起到了積極作用。飼料、飲水是造成本病傳播的重要途徑。加強飲水用具的清洗消毒和飲用水的消毒是防病的經常性措施。人員流動是病原重要的機械攜帶者和傳播者,雞場工作人員應嚴格執行更衣、洗澡、換鞋等防疫制度。因工作需要而必須多個人員入舍時,當工作結束后立即進行帶雞消毒。雞舍尤其是病雞舍是個大污染場所,因此必須十分注意雞舍的清洗和消毒。對周轉后的空閑雞舍應嚴格按照一清:即徹底清除雞舍內糞便和其他污物;二沖:清掃后的雞舍用高壓自來水徹底沖洗;三燒:沖洗后晾干的雞舍用火焰消毒器噴燒雞舍地面、底網、隔網、墻壁及殘留雜物;四噴:火焰消毒后再用2%火堿溶液或0.3%過氧乙酸,或2%次氯酸鈉噴灑消毒;五熏蒸:完成上述四項工作后,用福爾馬林按42ml/m3,對雞舍進行熏蒸消毒,雞舍密閉24~48h,然后閑置2周。進雞前采用同樣方法再熏蒸一次。經檢驗合格后才可進入新雞群。雞舍外環境的消毒以及清除雜草、污物的工作也不容忽視。因此綜合防治是防止本病發生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因此,強化飼養管理,為雞群提供干凈、舒適的生產環境以及合理控制雞群的密度、強化通風、控制好空氣質量、降低有害氣體濃度等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發病率。飼養環境的好壞對本病的發生和傳染有著重要影響,加強飼養環境衛生控制是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
鼻氣管炎鳥疫桿菌可通過氣溶膠或飲水直接或間接接觸而發生水平傳播,且均有高度接觸傳染性,應采取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其傳入雞群。對于未發生本病的雞群,要嚴格執行“隔離、清掃、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防患于未然,將病原拒之門外;對于曾發生過本病的雞場,要嚴格消毒,同時遵守“全進全出”“定期消毒”等生物安全制度,降低雞群發病風險。定期對雞舍地面、用具消毒,防止飼料、水源污染。鼻氣管炎鳥疫桿菌對幾乎所有的消毒劑敏感,特別是酸類、醛類很容易使之滅活。
減少雞群各種不良應激,將外界不良因素如環境溫度應激、換料應激、免疫應激、光照應激等降到最低,防止繼發感染。提高雞群體質,保證飼料營養均衡,飼喂全價配合飼料,保證營養物質的供應,尤其是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給,保持適宜體重,以增強雞體抗病力。敏感階段可以在飼料中添加多維及黃芪多糖等提高雞群體質,對減少本病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