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磊
在幼兒園教育中培養幼兒的勞動品質,既能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勞動技能,使幼兒感受到勞動的重要性,又能增強幼兒的社會責任感。素質教育的推進要求幼兒園教師注重一日生活中的勞動教育,以促進幼兒的全面成長。以往很多教師雖然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進行勞動,但勞動教育開展得不夠系統化、深層化,且忽視了家園之間的聯系,幼兒僅僅在幼兒園中進行勞動。因此,教師應該積極與家長開展多元合作,攜手培養幼兒的勞動品質。在家園共育視角下,教師應深入分析、探究當前幼兒園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融合家庭教育,注重運用新方法和新手段,以發揮家園共育實效,促使幼兒在家長、教師的共同影響下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實現全面發展。
一、加強家園溝通,統一教育觀念
幼兒勞動品質的欠缺,與家庭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關聯。在很多家庭中,幼兒處于家庭中心地位,家長總是將一切都安排好,導致幼兒喪失勞動機會,形成錯誤的勞動觀念,如認為家長做家務、照顧自己是理所當然的。因此,要想培養幼兒的勞動品質,使幼兒形成愛勞動的思想、情感和行為,首先要轉變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引導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這就需要教師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多向家長介紹勞動的重要性,引導家長認識培養幼兒勞動品質的意義,從而使其改變“溺愛式”的教育。
具體來說,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創建家園交流溝通群,定期在群中分享幼兒園日常教育內容、幼兒在幼兒園活動中的表現情況等,使家長了解、掌握幼兒在園的生活,并意識到幼兒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可以適當參與勞動,且幼兒在勞動中是開心的、快樂的,從而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其次,教師應鼓勵家長在家庭中給幼兒布置一些勞動任務,以培養幼兒的勞動品質。最后,教師還可以積極錄制、制作微課視頻發送到家長群中,使家長充分意識到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注重勞動教育的滲透,讓家長多鼓勵幼兒加入家庭日常勞動,并給予幼兒肯定與贊揚。通過以上方式搭建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橋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更好地實現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勞動能力的發展和勞動品質的形成。
二、組織日常勞動,培養自理能力
幼兒園是幼兒教育的主要陣地,要重視培養幼兒的勞動品質。教師必須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中,積極組織、開展日常勞動活動,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師可以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開展各式各樣的勞動活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以達到良好的勞動教育效果。在日常勞動活動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這一角色,積極肯定、鼓勵幼兒,以推動幼兒的成長與進步,并鼓勵幼兒之間多進行溝通、交流和合作,在提高幼兒勞動水平的同時培養幼兒團結協作精神。
各個年齡階段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動手能力不同,教師在日常教育、管理活動中,應制訂具體、詳細的教育方案,以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幼兒教育規律。例如,小班幼兒年齡小、力氣小,教師可以設計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教育活動,制訂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使幼兒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念,進而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教師可以開展疊衣服、洗小手、整理書包等活動,并傳授相關的技巧,讓幼兒在勞動中獲得成就感和喜悅感,享受勞動帶來的樂趣,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中班、大班幼兒已經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務意識,且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可以開展有一定難度的勞動活動,以提高幼兒的勞動水平。比如,教師可以將幼兒分為若干小組,組織打掃教室衛生的勞動活動,并為各小組分配不同的打掃任務,如擦桌子、掃地、整理書柜等,以此提高幼兒的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幼兒良好勞動品質的形成。在幼兒完成勞動任務后,教師可以詢問幼兒:“現在教室是不是非常干凈?你們是怎樣的心情?如果老師現在往地上扔垃圾,你們又會是怎樣的心情?”引導幼兒形成愛護環境的意識,并認識到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此外,在日常的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抓準時機適當干預,鼓勵幼兒進行勞動。如在每次區域活動結束后,教室里到處都是凌亂的道具和材料,教師可以及時干預,與幼兒商量:“這個區域這么亂,下次再玩時是不是就不好找材料了?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引導幼兒打掃教室衛生,養成隨手整理的良好習慣。通過開展勞動活動能夠培養、鍛煉幼兒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促使幼兒養成維護公共衛生的良好習慣。
三、創設勞動環境,學習勞動技能
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創設勞動環境,能夠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提高幼兒的自主參與性,促使幼兒積極加入勞動活動中。因此,教師應該基于幼兒的興趣特征和性格特點,積極創設多元化的勞動環境,以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使幼兒在多元環境下更主動、認真地學習并掌握勞動技能,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
例如,教師可以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創設“農家樂”勞動環境,并開展以“農家樂”為主題的勞動活動,使幼兒在真實的場景中感受勞動的不易,了解、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小桌子、大鍋、各種各樣的食材等,然后引導幼兒扮演農家餐館的廚師、服務員等,讓他們招待來到餐館的“客人”。在此過程中,幼兒需要利用食材、大鍋、鏟子等制作菜肴,用抹布、掃帚等工具擦拭桌椅和清掃地面,為“客人”創造良好的就餐環境。通過創設“農家樂”勞動環境,能夠幫助幼兒掌握做飯、擦桌子、掃地等勞動技能,提高幼兒的勞動認知。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開展“農家首飾店”活動,并投放發卡、珠子、鏈子等材料,鼓勵幼兒自主動手制作各式各樣的首飾,使幼兒在勞動活動中掌握編、串等勞動技能。這樣的勞動活動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特征,能夠使幼兒在親身實踐中認識、了解各項勞動,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幼兒的勞動能力。
四、開展親子活動,提高勞動能力
在家園共育視角下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要充分關注家長在勞動教育中的參與情況,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家長是幼兒最親近、最依賴的人,也是幼兒的啟蒙教師,但部分家長只關注幼兒的智力開發,而其他事情則會為幼兒包辦,導致幼兒動手能力較弱。因此,教師除了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還應該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勞動教育活動,使家長在親子互動中認識到培養幼兒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幼兒勞動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我們種地吧”親子勞動活動,提前將活動內容、活動地點等發送到班級微信群,讓家長提前準備好種地所需要的一些裝備,如鐵鏟、鋤頭等。在活動正式開始后,教師可以邀請幼兒及家長到幼兒園的蔬菜基地種植蔬菜,要求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選地、翻土、播種等勞動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幼兒及家長的觀察,強調讓幼兒動手做,家長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并提醒過度干預的家長適當放手,以保障親子勞動活動的順利進行,培養幼兒的勞動能力。
又如,教師可以以“家務活”為主題開展親子勞動競賽,邀請幼兒及家長共同參與,比一比哪組家庭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疊衣服、整理書柜等家務活,并給予一定的獎勵。這種方式能夠激發幼兒的好勝心,使幼兒更認真、積極地參與親子活動,并與家長合作完成競賽。這也有利于拉近幼兒與家長之間的距離,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幼兒在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影響下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
五、家園合作宣傳,強化勞動品質培養
在家園共育視角下,除了開展多元化的勞動教育活動,幼兒園教師及家長還要重視宣傳勞動教育,以進一步提高幼兒的勞動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根據當前時代發展潮流,積極思考和創新,結合家長實際情況組織家園合作活動,強化對幼兒勞動能力和勞動品質的培養。
例如,在當前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教師可以布置以“勞動”為主題的親子拍攝任務,創新勞動教育形式,讓幼兒在拍攝的過程中感受勞動的意義。然后,教師可以整理視頻內容發送到網絡上,大力宣傳勞動教育。幼兒園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開展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講座和實踐活動等,邀請家長上臺講述勞動的重要性及應該擁有的勞動品質,使家長真正參與到幼兒勞動教育活動中,發揮家園共育的優勢。幼兒園還要重視文化欄、走廊等處的環境創設,如開展“繪制勞動主題的手抄報”“創意設計文化欄”等活動,鼓勵幼兒及家長共同參與,然后再將幼兒及家長的作品張貼到走廊的墻面和創意文化欄上,以加大宣傳力度,在幼兒園中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
結語
以家園共育的形式開展幼兒勞動教育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勞動品質,提高勞動教育質量。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教師要強化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改變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并優化幼兒園日常的勞動教育活動,積極開展家園合作活動,以創設良好的勞動教育環境,促使幼兒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運鹽河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