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圣君,梁曉麗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五人民醫院/ 第二臨床醫學院老年醫學科,四川 成都 611130)
近年來,膿毒癥發病率逐漸上升,這可能與人口老齡化、基礎疾病發病率較高等有關[1]。膿毒癥患者發生低灌注可能引起大腦微循環障礙,不僅會引起腦氧供需失衡,且會增加其致殘率和認知功能障礙,對其預后產生一定影響[2-3]。選用脈搏指示連續心排出量(PiCCO)監測心輸出量(CO)、每搏量變異(SVV)等,可反映心臟對心臟前負荷周期變化的敏感性,以此指導相關個性化液體治療。中樞神經特異蛋白(S100β蛋白)為臨床評估腦損傷常用的指標之一,其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4-5]。乳酸是反映組織缺氧、血流灌注不足的有效指標,其水平變化與病情嚴重程度存在一定相關性,可為早期目標導向(EGDT)治療和預后的判斷提供參考依據。鑒于此,本研究分析基于SSV和LCR 的改良EGDT 治療對膿毒癥低灌注患者腦氧代謝、S100β 蛋白的影響。具體內容如下。
以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2021 年4 月至2022 年4月收治的100 例膿毒癥低灌注患者為例,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兩組的性別、年齡、體質量、BMI、身高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的基礎資料
入選標準:1)患者及家屬知曉此次研究內容;2)生存期≥24h ;3)符合低灌注標準:經初始液體沖擊治療后平均動脈壓(MAP) <65 mmHg,血乳酸值≥4 mmol/L;4)格拉斯哥(GCS)評分≥12 分。排除標準:1)72h 內進行過心肺復蘇,且神經功能未恢復;2)存在其他原因導致的器質性腦病;3)存在活動性胃腸道出血。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具體為:1)抗感染。采取頭孢三代或碳青霉烯類藥物治療,若患者病情較為嚴重,使用抗革蘭陽性菌、抗真菌藥物。2)液體復蘇目標治療。目標:中心靜脈壓(CVP)8 ~12mmHg,MAP ≥65mmHg。必要時,給予血管活性藥物,如多巴酚丁胺(生產廠家:江蘇恒瑞醫藥,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0858),將多巴酚丁胺加于5% 葡萄糖溶液中稀釋后,以2.5 ~10μg/kg/min 的滴速用藥。3)器官功能支持。給予護肝、呼吸支持等。觀察組另加用基于SSV 和LCR 的改良EGDT 治療,具體為:1)EGDT 治療過程以及膿毒癥的“集束化”治療根據美國危重病學會(SCCM)和歐洲危重病學會(ESICM)的相關要求進行, 包括液體復蘇、抗生素治療、血管活性藥物治療、輸血、機械通氣、預防應激性潰瘍、營養支持等治療。2)治療目標個體化。(1)通過早期液體復蘇治療和應用血管活性藥物,使患者的CVP為8 ~12mmHg,MAP ≥65mmHg,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ScvO2)≥70%,尿量≥0.5 mL/(kg·h);(2)如果ScvO2<70%,輸注紅細胞懸浮液維持血細胞比容(HCT)>30%,結合病情狀況,加用強心藥物,若LCR <10% 及時補液,LCR ≥10% 需限制補液,SVV >13% 輸注膠體液2 ~3 mL/kg。3)EGDT 復蘇目標:經積極液體復蘇,6h 內達到MAP ≥65mmHg,CVP8 ~12mmHg,ScvO2≥70%,LCR ≥10% 或 乳酸≤2mmol/L。
1)對比兩組不同時間段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和乳酸值。在入組時(T0)、液體復蘇6h(T1)、液體復蘇24h(T2)采集患者的動脈血,采取脈搏指示連續心排出量(PiCCO)監測MAP、CVP、心率(HR)、心指數(CI)、乳酸、血紅蛋白(Hb)。2)對比兩組不同時間段血清NSE、S100β 蛋白的水平。于T0、T1、T2,抽取患者的靜脈血,選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S100β 蛋白、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3)對比兩組臨床相關指標。包括住院和ICU 住院時間,同時記錄患者28d 死亡狀況。4)對比兩組的譫妄發生率。選用譫妄量表(CAM)進行譫妄評估,評估指標包括急性起病、注意障礙、定向障礙、直覺障礙等,采用3 級評分法,評分標準:≤19 分表示無譫妄、20 ~22 分表示疑似譫妄、>22分表示存在譫妄。
數據分析選用SPSS20.0 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T0,兩組的MAP、CVP、HR、CI、Hb、乳酸水平相比,P>0.05 ;在T1、T2,兩組的MAP、CVP、HR、CI、Hb、 乳 酸 水 平 相 比, 差 異 顯 著(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不同時間段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和乳酸值(±s)

表2 對比兩組不同時間段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和乳酸值(±s)
組別 例數MAP(mmHg) CVP(cmH2O) HR(次/min)T0 T1 T2 T0 T1 T2 T0 T1 T2觀察組 50 54.66±2.11 65.26±3.71* 76.41±2.11* 5.26±1.02 8.32±1.14* 8.89±0.95* 120.36±6.24 100.20±2.01* 96.56±2.41*對照組 50 55.09±2.17 69.52±3.64* 78.16±2.05* 5.34±1.11 10.05±1.18* 9.65±0.87* 120.41±6.73 98.26±2.54* 92.48±2.11*t 值 1.005 5.796 4.206 0.375 7.456 4.172 0.039 4.235 9.007 P 值 0.318 <0.001 <0.001 0.708 <0.001 <0.001 0.969 <0.001 <0.001
在T0,兩組血清NSE、S100β 蛋白的水平相比,P>0.05 ;在T1、T2,兩組血清NSE、S100β 蛋白的水平相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不同時間段血清NSE、S100β 蛋白的水平(ng/mL,±s)

表3 對比兩組不同時間段血清NSE、S100β 蛋白的水平(ng/mL,±s)
注:* 與本組T0 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 NSE S100β T0 T1 T2 T0 T1 T2觀察組 50 20.54±2.10 16.52±2.03* 15.30±2.14* 0.52±0.16 0.34±0.08* 0.18±0.05*對照組 50 20.10±2.06 18.52±2.45* 17.64±2.77* 0.54±0.17 0.45±0.07* 0.28±0.09*t 值 1.058 4.445 4.727 0.606 7.317 6.868 P 值 0.293 <0.001 <0.001 0.546 <0.001 <0.001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ICU 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譫妄發生率(4.00%)低于對照組的18.00%,28d死亡率(0.00%)低于對照組的12.00%,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4。

續表2

表4 對比兩組的臨床相關指標
近年來,膿毒癥逐漸成為導致ICU 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6-8]。微循環功能障礙是引起膿毒癥患者器官功能障礙、死亡的主要因素。發生膿毒癥時,腦微循環紊亂會引起血管內皮活化,釋放炎癥細胞因子,進而出現血腦屏障受損,發生腦缺血及水腫[9]。因此早期識別組織低灌注,對其制定合理、有效的血流動力學支持方法,防止不可逆器官損傷尤為重要[10]。
膿毒癥低灌注是由于微循環障礙所引起的缺血、水腫,可打破腦氧供需平衡,進而出現腦氧代謝紊亂誘發腦損傷[11]。NSE 在腦組織細胞中的活性較高,主要存在于神經組織和神經內分泌系統,其水平升高與病情發展變化存在一定關聯,其水平越高提示顱腦損傷越嚴重[12]。血清S100β 蛋白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活性,當腦損傷或神經細胞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外周血時,S100β 蛋白的水平會明顯上升,且腦損傷時其水平隨著病情加重呈遞增趨勢[13]。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在T1、T2,兩組NSE、S100β 蛋白的水平相比,差異顯著(P<0.05)。提示采用基于SSV 和LCR 的改良EGDT 治療可有效改善腦氧代謝。SSV 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是預測機體對液體治療反應性的有效功能參數;LCR 可用于預測重癥監護室患者、膿毒癥患者的死亡率,可用于評估液體復蘇的臨床效果及相關預后。基于SSV 和LCR 的改良EGDT 治療是在發病6h 內為了達到液體復蘇目標,依據SSV 和LCR 監測結果給予針對性治療,強調及時性、靈活性、個體性,與常規治療相比輸血量、輸液量少,旨在使缺氧腦組織恢復正常。另外,由于膿毒癥低灌注患者入院時已經處于缺氧狀況,通常行快速擴容,增加心排血量和輸氧能力,改善其血流動力學指標和組織缺氧,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14-15]。
膿毒癥低灌注引起的炎癥反應、血流動力學指標異常等作用于腦部可導致腦血管內皮功能受損、腦缺血,甚至腦細胞凋亡,使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功能障礙。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在T1、T2,兩組的MAP、CVP、HR、CI、Hb、乳酸水平相比,差異顯著(P<0.05),提示采用基于SSV 和LCR 的改良EGDT 治療可有效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和乳酸值,避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進一步受損。液體復蘇中,患者藥物用量難以控制,需要尋找合理的復蘇指標,根據指標變化調整藥物用量,SSV、LCR 在液體復蘇中可起到指導作用,當指標不在合理范圍內時,醫護人員可根據指標進行針對性的治療策略調整,以減緩病情加重,達到早期復蘇的目的。早期復蘇可有效增強患者對后續治療的敏感性,減輕對臟器的損傷,進而降低其死亡率,縮短其ICU 住院時間及總住院時間。譫妄情況可有效評估腦功能恢復狀態,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譫妄發生率(4.00%)低于對照組的18.00%,差異顯著(P<0.05)。提示基于SSV 和LCR 的改良EGDT 治療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促進腦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對膿毒癥低灌注患者進行基于SSV和LCR 的改良EGDT 治療的效果較好,可有效避免不合理液體負荷引起的組織水腫,在改善患者腦灌注方面具有一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