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茵茹
作為與森林、海洋并稱的地球三大自然生態系統,濕地因其多種多樣的功能,被人們賦予了許多形象的美譽。因為能夠吸收和降解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藥化肥中的污染物,凈化水質,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全球超過40%的物種都依賴濕地繁衍生息,因此濕地又被稱為“生物的天堂”和“物種基因庫”;濕地也是巨大的“碳庫”,濕地儲存的碳約占全球陸地碳儲量的35%左右。同時,對我們人類而言,濕地是食物、原材料、能源的“貯備庫”,在農業生產和生計供給方面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濕地的定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濕地(通常也指科學定義)是指處于水生生態系統和陸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區域,必須包括3個要素:有季節性或長年有水的存在,有水成土壤,而且生長著濕生或水生植物。廣義的濕地包括天然的或人工的,長久的或暫時性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咸水體,甚至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在廣義的概念中,無論是蜿蜒的河流、靜謐的湖泊、幽靜的沼澤、泥濘的灘涂、奔騰的瀑布,還是豐饒的稻田、喧鬧的魚塘、潔白的鹽田、壯闊的運河,都屬于濕地范疇。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濕地與農業關系的生動注腳。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黃河和長江這些河流濕地,帶來了豐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帶來了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也帶來了傳統農耕文明的興起和昌盛。
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就開始了濕地農業的廣泛探索,通過筑堤防洪、圍湖墾殖、挖溝排水等,將天然濕地改造為稻田、葦塘、魚塘、鹽田、陂塘等人工濕地,獲取大米、魚類、鹽、糖、水果、蔬菜等食物,以及薪材、油料和藥物等生產原料。濕地不僅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水源,而且可以通過物理過濾、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降低農業面源污染(農村地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未經合理處置的污染物對水體、土壤和空氣及農產品造成的污染)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在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歷程中,也誕生了許多濕地與農業和諧發展的范例,例如中國南方稻田中稻—漁、稻—鴨等立體稻作種養模式,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桑基魚塘”“蔗基魚塘”等復合農業模式,濱海區域灘涂海水種養耦合利用模式等。這些濕地農業復合生態系統充分利用了陽光和空間資源,配置各種互濟互利型植物和動物,通過調節食物鏈營養物質的聯系、交換、轉化、補償關系,實現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并且做到了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但是隨著城市發展和人口上升,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人們在大規模開墾農田、修建農場、開挖池塘的同時,也極大地壓縮了原有的沼澤、草甸、灘涂的面積,導致濕地生態涵養和調節功能退化。隨之而來的旱澇災害、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則會引起糧食減產,農業經濟難以為續。如何在糧食安全和濕地保護之間尋找平衡點,使濕地和農業成為互惠互利、共同前行的伙伴?這是人類需要思考和解答的問題。
目前,中國正在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堅持以保障自然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為基礎,采取人放天養、自繁自養等原生態種養模式,提高生態產品價值。
相信不遠的未來,我們定會見到更多水鳥翱翔、稻花飄香、荷花綻放、魚蝦暢游的濕地農業和諧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