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麗華
(中國畫報出版社,北京 100048)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時代的積淀,也是我國千百年的智慧結晶,對文化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立有我國特色的文化傳播體系,以此提升我國文化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因此,新時期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需要促進傳播的多元化發展。出版行業對我國的文化傳播具有重要價值,在傳播優秀文化的過程中,需要提取內容的先進性,探索我國傳統文化出版傳播方式,豐富文化傳播渠道,以下進行相關分析。
在互聯網時代下,傳統出版領域的生存空間被極大壓縮,在出現風險危機的同時,也將迎來創新發展的機遇。出版內容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呈現出來,比如文字、靜態圖片轉化成圖像、聲音、視頻,形成立體化的傳播形態,并且產生以下價值。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其中蘊含了不同時期的思想、文化、風俗與藝術。在當今社會中,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巨大變化,而文化也在協調社會矛盾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歷史留下的精華,其中很多的價值取向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相關,其中也包括與社會發展有關的文化要素。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讓我國傳統文化傳播路徑得到豐富,不過出版這一傳統的文化傳播媒介依然具有獨特的傳播優勢,并且開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工作,可以借助傳統文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1]。
在快節奏的時代環境下,網絡中出現了較多不健康的言論,導致人與人之間交流變少、關系疏遠。而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人文精神與中華美德,不管是孔融讓梨、孟母三遷,還是鐵杵磨成針,在不同的時代下都具有較深遠的教育意義。尤其是在一些負面消息出現后容易導致人們隨波逐流,影響人們的判斷力,更應注重社會人文和美德教育,而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約束人們的行為,引導人們遵紀守法、善待他人,營造健康的社會發展氛圍。
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國積淀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其內容上博大精深、思想上兼容并包、價值上與時俱進,對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傳統文化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其內涵。當前諸多學者也在審視我國的傳統文化,提升其文化內涵,進一步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國傳統文化出版傳播也基于對歷史的尊重,并且體現了文化自信,在促進時代發展中起到了積極作用[2]。
在時代不斷發展和現代科學進步的背景下,數字技術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了深入應用,而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也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途徑。然而,我國傳統文化出版比較依賴紙質圖書、報刊等載體,電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等非紙質媒介較為缺乏。因此,要關注數字化技術,以此實現我國傳統文化傳播載體的融合。非紙質媒介有著信息量大、儲存空間廣、生動靈活等特點,尤其是年輕群體普遍應用智能手機、電腦與新媒體技術,相比之下傳統的出版形式以紙質為主,難以滿足多數人的閱讀需求,因此出版行業從業者需要轉變思想,積極應用數字化技術,進行電子書、音視頻、微課程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出版工作。再如,借助新媒體平臺開發小程序,然后在平臺中撰寫公眾號文章,也可以凸顯我國出版刊物的可視化、移動化與生動化,滿足人們多種的精神需求[3]。
我國傳統文化出版傳播的融合發展過程中需注重內容的創新和傳承,隨著各國跨文化交流的加深,各民族的文化也在互相交融,文化融合也是各個民族文化互補、滲透的重要過程。因此,需要在傳統文化出版傳播過程中做到“引進來”,也要“走出去”,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把握我國傳統文化的本質與傳統文化出版的特性,不應盲目借鑒,而是做到取其精華,用最適宜的出版內容與方法,進而在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積極促進文化融合。世界文化有一定的共性,每個國家也有自身的文化特性,要在“引進來”的過程中尋求與我國傳統文化契合的外來文化,進而促進文化交融。而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選擇更容易被外國讀者接受的出版內容與形式,使他們逐漸了解我國燦爛的傳統文化[4]。
新媒體時代對我國傳統出版行業的影響深遠,部分出版社的出版刊物市場份額縮小,導致市場競爭力下降。為了繼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需要實現出版形式轉變與出版傳播方法的創新。新媒體讓我國傳統文化出版傳播面臨很大的挑戰,也帶來了機遇,在這一背景下出版行業應勇于面對挑戰,抓住機遇,進而促進媒體的融合發展,深入利用數字化技術、移動終端豐富傳播路徑,把握國家文化傳播政策,分析市場中的受眾需求,通過全面分析找到適合我國傳統文化出版傳播的需要,逐漸提高傳統文化的出版傳播質量,具體如下。
在知識經濟時代與數字化時代,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讓我國的傳統文化內容更有廣度和深度。新時期出版社應積極應用5G、VR、AR、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成果,數字化開發優秀傳統文化,引進多形式的數字出版平臺,推進跨領域出版,并通過信息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數字技術的融合開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價值鏈。比如,出版社圍繞我國傳統文化通過新媒體技術的可視化、移動化、社交化優勢開發相關出版產品,其中包括發手機APP、音視頻、電子書和微課程等,實現對同一內容的全面覆蓋,促使圖書從傳統紙質形式逐漸向影視化、動漫化、游戲化領域進行拓展,從而實現深度開發,推動媒體融合出版,進而能夠滿足當前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例如,以《畫說中國經典民間故事》為例,該繪本叢書綜合運用剪紙、皮影、版畫、水墨畫等傳統表現手法,在保留傳統出版形式的同時,引進了VR、AR 等技術,為讀者提供有聲閱讀、AR 閱讀以及立體故事場景卡制作,在多種模式中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要,實現了文化出版與讀者的互動,全新呈現了我國傳統故事出版形式[5]。
為提升宣傳推廣效果,需要在新媒體時代下打造線上線下的全媒體傳播途徑,如通過線上與線下出版并重,實現雙線推進。一是長期發展的線下出版傳播形式在受眾群體、出版形式方面都較為固定,并且有著一定的受眾群體,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出版傳播中需要結合我國傳統文化特色開設特色書店或者農家書屋,借助實體平臺創設優秀的傳統文化閱讀環境,滿足讀者的不同閱讀需求,進而通過出版社傳播我國傳統文化。二是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影響力在線上對我國傳統文化出版物加以宣傳,比如,淘寶商城有相關書籍的售賣,而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新興平臺也吸引了大量讀者購買,目前一些商家開始進行網絡直播帶貨,并且與讀者深入交流,之后推薦與銷售中國傳統文化的讀物[6]。
IP 就是網絡之間互連的協議,在諸多行業發展中得到了深入應用,其在出版領域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傳播效率。當前階段,IP 開發逐漸注重以原創、粉絲受眾等文化為基礎,通過開發文化內容讓影視、游戲等相關產品也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為了提高我國傳統文化出版傳播影響力,需要面向更廣泛的受眾群體,積極拓展產品,結合傳統文化蘊含的價值,進而打造文化產業鏈,之后通過出版結合IP 的傳播形式,借助各大新媒體、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從而建立讀物、娛樂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比如,名著《西游記》,該書為中小學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讀物,圍繞這一著作翻拍了電影《大話西游》和動畫片《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實現了圖書IP 價值最大化,尤其是童書IP 開始打造多產業鏈,提高了我國傳統文化傳播的影響力。
傳統的出版行業如果只依靠銷售圖書將難以取得好的出版傳播效果,經營效益將顯著下降,而新環境下,我國對傳統文化的發展提出了諸多政策,讓出版傳播有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所以出版社要積極探索,加強出版領域的合作,也要與其他領域合作,通過資源整合促使傳統文化出版的影響力得到擴大。特別是當前我國主流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較為豐富的人文思想,其可作為各種傳播形式的內涵,并基于多種形式的載體深入到人們的內心與生活,進而提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能力。比如,西安地區在“紅色文化”宣傳中,《三秦都市報》首先與三秦網、西安出版社合作,進而在西安潼關的景區實現“紅色文化”深入傳播,并且在出版方面進行了黨史宣傳、文化旅游宣傳,建立了綜合性的教育主題公園。
現階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主要是服務于青少年群體,為進一步提升傳統文化書籍的價值,需要從受眾角度精準定位與宣傳,通過多種表現形式讓傳統文化內容融合在社會各個群體。其一是幼兒階段的孩子,可以圍繞傳統文化進行配圖與故事的編寫;其二是針對青少年群體可以從思想引導、社會指導角度編發刊物,然后借助互聯網模式傳播;其三是針對中年群體從多角度解讀社會案例,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到案例分析中,進而帶來較好的閱讀感受;其四是針對老年群體,宣傳家風建設、社會風氣營造內容,進行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實現我國傳統文化滿足不同的受眾群體[7]。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傳播中需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當前出版社存在優秀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為了讓保證中國傳統文化在更大范圍、不同社會群體內傳播,要先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培養專業作者,分析不同年齡段的需求,進而引導專業人員進行創新性創作,迎合受眾與市場需求,實現內容的社會化發展。同時,需要放眼國外發展角度,讓出版物更有國際影響力。從出版人角度來看,將人才培養作為重點內容,通過培訓、教育等方式提升專業作者、出版人才的創新能力。
當前中國傳統文化作品主要為傳統故事,比如孝道文化中的出版物主要講解二十四孝的故事,不過從實際發展角度講,一些經典故事只是作為宣傳孝道文化的突破口,在當代的發展中,還需要編輯及專業作者加以創新,把社會化的孝道、生活化的孝道故事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刊物,這也是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一種方式。新時期需要加強對新理念的分析,提升原創作品質量的同時,讓更多的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進而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分子[8]。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內容。在大力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專業作者和出版人才做出努力,而且還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尤其是當前的市場化環境下,外來文化中一些觀念導致青年群體對我國傳統文化重視不足,相關的出版物發行量也受到一定的影響。鑒于此,需要政府在推動文化自信建設的過程中,繼續支持中國傳統文化出版及傳播工作,圍繞人才建設、基礎設施保障、思想引領,關注、宣傳和引導傳統文化。此外,需要調查研究優秀傳統文化讀物,切實保證出版物的科學性[9]。
綜上所述,出版業的發展關系著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當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出版和傳播依舊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影響了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播。新時期需要繼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結合我國傳統文化出版與傳播情況,融合創新文化出版內容、形式和渠道。此外,需要從人才建設、定位選擇、政府加強扶持引導和監督等多角度出發展開創新,進而提升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滿足國內和國外讀者對傳統文化的閱讀需求,最終展現中國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