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山東 青島 266000)
在傳統媒體時代,播音主持人員往往作為節目的一個單獨的組成部分而存在,對于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而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媒體時代到來之后,為了在短時間內轉型,并且獲得更好的發展,其制作流程以及與之有關的崗位設置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原本非常關鍵的播音主持崗位也漸漸被邊緣化。而要想走出這一職業發展的窘境,就必須面對全媒體環境下所帶來的種種工作挑戰,并在新的工作實踐中,逐步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轉型發展途徑。
全媒體指的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不僅是技術融合,也是理念的融合,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使信息的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傳播渠道多種多樣,同時也使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在傳統的文字、聲音、影像等表現形式的基礎上,可以通過H5 動畫、網頁等形式進行信息的傳播。在傳播形式方面,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推進,其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其中人們獲取信息渠道的改變便是表現形式之一,通過智能設備、電視等方式都可以獲取信息,并且可以接收各種媒體平臺提供的消息。這些平臺的一個優勢便是可以與系統相兼容,更加方便人們獲取信息,對其進行整合,可以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要。
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下,作為信息傳播主體的播音主持,也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思想,積極地追隨時代的步伐,不斷地向前邁進。只有如此,才能為人們傳播出更多高質高效的信息,才能在行業發展中得到更多的機會,有效地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因此,必須重視個人業務水平和整體素養的提高,確立自己的發展方向,推動自身能力的不斷提高,滿足時代發展要求,不被時代所淘汰。而播音主持人員除了要提高自身的整體能力外,還要使自己適應社會的多樣化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利用行業感染力、個人人格魅力等因素,增強廣播主持人的吸引力,從而為社會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推動行業的迅速發展。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全媒體環境里,信息的傳播速度超乎想象。因此,有關人員在發布信息的時候,必須對信息進行及時的追蹤,確保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各類新聞傳播節目不斷涌現,形成了百家爭鳴、爭奇斗艷的壯觀景象。多種新聞在不同的信息網站中同步傳播,不僅給播音主持工作者帶來了多種新聞傳播途徑,而且還徹底打破了傳統新聞傳播的限制,達到了高效率、高質量的傳播效果。
受社會發展環境的影響,播音主持的全媒體語境也漸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主持人不但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主持風格,而且還可以在新聞傳播工作中,對網絡語言進行靈活運用,從而為新聞信息的傳播增添一些色彩,在提高新聞傳播趣味性的同時,讓更多的人對新聞傳播產生興趣。例如,在實際生活中,有許多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的手機軟件,在通過這些軟件獲得信息的過程中,往往會看到播音主持人利用網絡上較為流行的方法進行新聞傳播,將網絡中的信息資源作為自己信息傳播的案例,通過對語言、語氣表達的精心設計,使不同語言在不同語境下展現出自己的特色,也能充分體現出時代性的特征。如今,專業的新聞播音主持人使用網絡語言來播報消息已經不再少見,然而怎樣才能使網絡語言更加嚴謹、更加正規,更好地傳遞正能量,這一點是大家關心的,也是所有播音主持工作者應該考慮的。其實,這一切都離不開對語言的運用和二次編輯的能力。例如,新聞傳播工作者在不同的新聞播報中使用網絡用語,如果運用得當能夠極大地提高新聞播報的質量,然而若使用不當,則會影響到新聞播音主持人的形象。
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與平臺也日趨多樣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對信息的獲取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單一的新聞內容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人對信息的需要。而且更多的從業人員缺乏創新的觀念,他們在對新聞的選題、制作等方面缺乏創意,還在采用傳統的工作方式來制作新聞內容。在全媒體時代下,人們使用智能手機即可全面、詳細地獲取有趣的新聞,這對傳統電視新聞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沖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的電視新聞在題材選擇上比較枯燥,在節目的播出方式上比較單一,不能很好地滿足受眾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節目的收視率。長期來看,節目內容與節目形式千篇一律,容易造成受眾的審美疲勞,對節目的革新與發展不利[1]。
作為新聞的傳播者,播音主持人能夠與受眾直接接觸,其主持風格將會對節目的總體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從當前的狀況來看,廣播電視節目在播放中,主持人的主持風格相對于新媒體呈現出單一性的特點,沒有能夠與受眾形成一種能夠進行有效互動的模式,在這種形勢下,傳統廣播電視節目傳播形式顯得單一無趣,不符合當下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另外,與其他網絡信息相比,電視新聞內容本身就顯得相對沉悶、單調,而且官方的主持風格也降低了對受眾的吸引力。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當與信息傳播的特征、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及多樣化的需要相聯系,進行主動創新,加強與受眾的交流,提升新聞的趣味,縮短與受眾的距離。
在新聞主持風格單一,新聞內容缺乏新穎性的前提下,高質量的新聞工作者缺乏,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新聞行業要強化工作人員的業務技能與整體素養。從目前的新聞行業發展情況來看,很多從業者缺乏創造力和責任感,他們在選題策劃、審核、制作發表等方面都有很多問題,從而造成了新聞的低質量。在一些關鍵人物的名字和工作描述上,還會出現很多的低級錯誤,造成不好的影響。比如,在一檔電視節目播出時,把人名搞混淆,這樣的低級錯誤不但會嚴重影響電視臺的業界聲譽和形象,同時也體現出一些問題,如主持人缺乏專業素養、缺乏責任感、缺乏敬業精神等。如此粗淺的錯誤將會很快在網上傳播開來,引發網民熱議,形成負面效應,從而對電視臺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在全媒體時代的大環境中,傳統的新聞播報方式缺少特色,很難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象,也很難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短視頻因其時長短、主題鮮明、形式多樣而備受網友的青睞,對傳統的電視新聞構成了更大的威脅。此外,相對于新媒體而言,傳統新聞傳播方式陳舊不堪,播報形式單調乏味,在新聞題材的選擇、內容的制作和新聞傳播過程中缺乏創新性,通過電視傳播的新聞與受眾之間難以形成有效的交流,受眾的參與性也比較低。因此,在這一背景下,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當主動探尋新的發展思路,轉變播報形式,與受眾的偏好相適應,在選題和播報等方面尋求創新[2]。
在全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必須從觀念上進行創新,才能在融媒體理念下確立新格局。應以傳統媒體為依托,加快與新媒體的整合。以電視傳統媒體為依托,將全媒體時代的網絡化技術融入其中,在此基礎上與新媒體技術和傳播理念以及傳播途徑加以融合,提高傳統媒體的傳播影響力,以此建立一個新的平臺,既可以保持傳統媒體的優勢,也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優勢達到傳播目的。比如,強調“融”的思想。不僅要融合新技術、新理念,而且還需要將以往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積累的經驗,將信息傳播優勢與新媒體的技術優勢進行深度整合。
首先,運用大數據、數字通訊等新興技術,促使全媒體電視新聞播音主持提高自身對新技術的了解程度,以此擴展其知識的覆蓋面,適應在全媒體時代,從而構建一種對傳統媒體的主動回應的新格局。其次,在面對突發事件,或者是在進行重大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作為主持人還需具備一定的現場直播反應能力,這就需要充分運用全媒體手段,并在平日里加強培訓[3]。
傳統的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在傳播形式上受到了太多的限制。在全媒體的今天,傳統的傳播方式必然走向多樣化。例如,開發更靈活的新聞傳播方式,包括新聞圖解、新聞音頻等,結合動畫的形式進行展示,以適應主流媒體特征。設計出更有親和力的節目,使電視新聞播音主持越來越受受眾的喜愛,以此拉近彼此的距離,在全媒體時代下提供更好的傳播體驗。這樣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并對受眾的認知進行正確的引導,最終實現輿論導向的傳播效果。此外,在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傳播已從單向傳播轉變為閉環傳播。例如,在相同的新聞傳播場景下,還需要主持人與受眾之間更密切地進行互動和交流。這就需要主持人不僅要與看得見的受眾進行互動,還要與看不到的受眾進行互動。要對受眾的情緒變化進行充分的感知,同時又不能與主流媒體起到的輿論引導作用相分離,要使傳播形式更為鮮活[4]。
在以往廣播電視主持人工作中,對新聞報道效果的重視力度較大。在播音過程中,不僅要注意語言的表達,而且還要對新聞進行全面的了解,同時控制好自身的情感,要做到大方得體,這樣才能體現出播音的成功。在全媒體時代,只有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受眾需要更多的交互式節目,他們不再只是一個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希望能夠參與到新聞播音主持中來。這對主持人的新聞敏銳性要求極高,要能從受眾的視角入手,抓住新聞的焦點,進而進行新聞播報。在播報一些緊急新聞中,除了要求主持人具備很強的臨場反應能力外,還要求主持人具備較高的現場播報能力。例如,在自然災害等事件播報中,除了對主持人的心理素質提出較高的要求之外,還需要主持人具備較強的現場掌控力、語言組織力,這樣才能確保主持人客觀地對現場進行報道。在節目中,主持人的情緒可能會因為新聞事件而產生變化,而主持人應該理智地看待這一問題,并要注意自身的情緒調節和控制。而且在傳統播音主持中,主持人習慣性地采用播出的成稿,知識儲備嚴重缺乏。在這種情況下,主持人應當具備較高的問題處理能力。所以要不斷地提高對全媒體的認識,不斷地學習,提升自身的傳播素養,擴展新聞知識面,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播變得更加迅速,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也變得更加廣泛,只要有一臺智能手機,就可以輕松快速地查看新聞,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受眾也不再是中老年人群,更多的年輕人也將通過智能手機閱讀新聞當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全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必須利用自己的優勢,通過融媒體,打造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好地為受眾服務。例如,建立一個引領型的傳播模式。根據新聞報道的實際目標和定位,結合網絡技術構建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并且做到與新聞報道同步更新,并且擴充自己的粉絲群體,也可以利用音頻平臺來推廣,或者在不同類型的受眾中宣傳,讓更多的受眾注意到主流傳媒。同時,進一步拓展專業品牌的優勢,著重塑造專業化的新聞播音主持特色。在全媒體環境下,主持人可以通過與專家進行專業訪談,為受眾提供更多更具權威性的信息,也可以從專業角度解讀和評判新聞事件,以此對受眾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凸顯出主流媒體的價值[5]。
與互聯網上的各類自媒體相比,盡管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時效性、速度性和互動性方面都有著顯著的缺陷,但是它們所擁有的權威性、專業性等優勢卻是無可替代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主持人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就必須正確地把握自己的優勢,并從更加新穎、獨特的視角,對新聞信息進行深度解讀,從而發揮出傳統媒體的專業性以及權威性。
在全媒體時代,為了滿足電視新聞節目發展需求,傳統媒體的播音主持工作者必須按照其自身的職業定位,進行持續的專業學習。同時,要主動參加本專業的有關實踐,不斷地積累各類的專業知識,從而為更好地開展節目主持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對于民生類新聞節目的主持人而言,他們需要掌握與人們生活緊密聯系的醫療、教育、交通等基本常識和政策法規。積極地與民眾溝通,以更好地理解當前的社會狀況和民眾的實際需要。然后站在受眾的角度,去解讀和評價各類新聞事件,從而獲得受眾的認可和喜歡[6]。
綜上所述,在傳統媒體轉型變革的大環境下,傳統媒體主持人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可以在彰顯個人特色、提升職業素養等方面采取適當的策略,從而與全新的行業發展潮流相匹配,這樣才能為自己的職業發展找到一條合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