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西財經大學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妤彬
網絡和數字技術發展對傳統新聞行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數據創新了傳統的新聞報道形式。數據新聞憑借數據解讀的專業性、呈現方式的直觀性、故事敘事的系統性而受到新聞業的青睞。新華社、人民網等主流媒體紛紛開設數據新聞專欄以應對新技術對傳統新聞行業的沖擊。數據新聞的出現對新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新聞學子不僅要熟練掌握文字、圖像等傳統報道技能,還要具備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和呈現數據的能力[1]。
為適應新聞行業的新變化,更好地培養新聞人才“用數據講故事”的能力,2017年,江西財經大學開設了“數據新聞與可視化傳播”課程;2018年,打造了“數據新聞可視化”的慕課平臺;2019年,開始建設“財經數據新聞”虛擬仿真實訓平臺。2020年,“數據新聞可視化”慕課、“財經數據新聞”虛擬仿真實訓課程被評為江西省省級一流本科課程。2021年,該校新聞與傳播專業開設了數據新聞方向,先后打造了《數據新聞報道》《數據挖掘與應用》《可視化綜合呈現》等系列數據新聞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了“以實踐為導向的三維融通”教學模式,通過“例中學”“練中學”“做中學”三個教學環節強化了數據新聞人才的能力培養。
“例中學”即以經典作品為切入點來實施理論教學,使經典作品成為師生教學研討的連接點,通過經典作品教會學生如何靈活運用數據講好中國故事。理論知識教學內容包括數據新聞敘事、數據挖掘與分析、數據可視化等方面,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理論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2],是“例中學”將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數據新聞系列課程的教學以慕課平臺自學為起點,以經典作品講解為核心。課程組所打造的經典作品庫既涵蓋中國新聞獎、中國數據內容大賽等獎項的獲獎作品,也包括財新“數字說”、澎湃“美術課”、網易“數讀”等欄目的數據新聞。在作品庫建設過程中,課程組非常重視經典作品與理論知識的一一對應關系。
例如,經濟日報“數說70年”系列報道是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作品,我們通常用這一經典作品來講述如何圍繞重大宣傳主題做數據新聞報道?!皵嫡f70年”系列短視頻主要采用MG動畫的呈現形式,分別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在消費、飲食、大國工程、數字經濟、生態、外貿6個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在對這一作品的講解中,老師重點解讀了三個知識點:一是重大主題報道的選題如何切入?通過分析該經典作品的報道角度,讓學生學會在選題期間找準微小切口;二是怎么深入挖掘數據?通過解讀該經典作品數據“串聯”的方式,教會學生如何深入挖掘有用數據以貼合報道主題;三是如何進行可視化呈現?通過介紹該經典作品中所運用的各類圖表以及融媒體制作技術,教會學生呈現有視覺感、有審美力的新聞作品。
在經典作品的講解中,教師往往會立足政治、社會和文化的視角,主動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熱點和重要時間節點積極策劃創作相關題材的新聞作品。讓學生在經典作品的學習中,正確掌握和運用相關理論知識。
師生互動是數據新聞“例中學”的重要內容,課程組要求每位同學緊扣所學理論對數據新聞作品進行解構與分析、以視頻或圖文形式在課堂展示和組織師生研討。
例如,《移民去遠方》這一作品在第七屆全球數據新聞獎中榮獲“最佳大型數據新聞團隊獎”,作品利用3D可視化技術展現了全球移民流動趨勢。作品主體部分是一個3D地球,通過點擊地球上的一個國家,可以看到該國移入、移出的人口數量;同時,作品兩側還配有數據圖表及文字,以說明不同國家流動人口數靠前的移入國和移出國。
在對該作品的分析中,學生通過用鼠標轉動地球并配以畫外音來制作講解視頻。圍繞兩個部分對作品進行解讀:一是數據處理分析方法,通過分析該作品對全球移民流動數據的處理,學會如何獲取與分析大型跨國數據;二是3D可視化技術呈現,通過對該作品3D地球的可視化技術的解讀,學會地理、數值與方向這三類數據維度在3D地球上的不同呈現方式。通過學生的自主研究與創作,加深對數據新聞理論、數據分析技能和數據可視化的理解與應用[3]。
“練中學”以培養學生的數據挖掘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可視化呈現能力為核心目標,依托財經數據新聞虛擬仿真平臺開展課程實訓,以實現線下教學和線上實訓的融通。
國內開設數據新聞欄目的媒體數量較少,且媒體機構講求效率,難以為學生提供日常化的實訓機會。為提升數據新聞人才的培養效率,該校搭建了“財經數據新聞”虛擬仿真實訓平臺。該實訓平臺涵蓋數據新聞生產、發布審核、優秀作品分享等三個環節,實訓流程具備循序漸進、即時反饋、適時調整等鮮明特征,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依托實訓平臺,根據數據新聞制作的不同階段,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由局部到系統地為學生提供實訓清單,明確了“練中學”的教學內容,即數據挖掘實訓、數據敘事實訓和可視化呈現實訓。
數據挖掘實訓旨在訓練學生通過政府、企業和自采等渠道獲取不同類型數據的能力。數據分為兩種類型,一為結構化數據,由明確定義的信息組成,并以高度組織化的表格或數據庫進行存儲和管理;二為非結構化數據,是指沒有固定組織原則的未經過濾的信息,各種文檔、音視頻和圖片等都屬于非結構化數據。
實訓過程中,學生通過政府網站、天貓和淘寶等平臺來挖掘結構化數據,例如贛南臍橙歷年的產量和種植面積、店鋪數量和月銷售量等,通過社交媒體采集大眾對臍橙的評論作為非結構化數據。老師對其挖掘到的數據進行批改,重點圍繞數據量、數據分類情況進行點評。
數據敘事實訓旨在訓練學生從數據分析中發現新聞故事的能力。常用的數據分析方法有拆分法和交叉法,拆分法是指對數據變動的若干原因進行分析,交叉法是指將兩組看似不相關的數據進行交叉分析,找到兩者的聯系。
實訓作品《贛南臍橙》就是運用了“拆分法”的分析思路,分析贛南臍橙歷年銷售額整體呈現上升趨勢的原因,最后發現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營銷等因素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概括出了“數字化賦能贛南臍橙”這一核心主題,形成了作品的邏輯思路。而后教師對提交的數據敘事思路進行批改點評來進行完善。
可視化呈現實訓旨在訓練學生制作不同類型圖表的能力,既包括條形圖、折線圖和餅圖等簡單圖表的實訓,也包括?;鶊D、地圖等復雜圖表的實訓。
實訓過程中,同學根據臍橙歷年的產量制作了條形圖與折線圖的疊加圖,條形圖對應贛南臍橙的歷年產量,折線圖對應贛南臍橙的增長率;采用地圖呈現贛南臍橙銷往全國各地的流量?!掇r業數字化賦能:從草根果到網紅橙的逆襲之路》以贛南臍橙近十年來的品牌建設狀況和銷售額為切入點,引出“贛南臍橙銷售紅火的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原因”這一故事,從“生產的數字化”和“經營數字化”兩個角度深刻詮釋農業數字化賦能對品牌建設的效用。老師最后可從邏輯性、完成度、圖文結合度、美觀度在平臺對作品進行直接點評。
截至2023年11月,數據新聞教學團隊自建的“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共享平臺項目(財經數據新聞可視化)”實驗人次超3萬余人。
“做中學”旨在以項目驅動為核心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平臺,即課程組在校內開設數據新聞工作坊,根據政府部門、企業或媒體的宣傳報道需求,合作生產可發表的數據新聞作品?!白鲋袑W”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培育了學生的家國情懷,推動學生由“新聞學子”向“專業新聞人”轉變。
“做中學”打破以往新聞教學中存在的單一教師壁壘[4],讓業界精英走進課堂,以項目驅動合作教學,真正提升了新聞學子的數據敘事能力?!白鲋袑W”涵蓋“宣傳報道策劃—業界精英指導—作品發布與反饋”,現以“江西希望工程發展30年”項目為例來闡釋“做中學”在數據新聞人才培養中的應用。
2021年,江西希望工程實施三十周年。受江西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委托,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數據新聞可視化工作室推出了《您的1元捐一年可以撬動1.2億元善款!》《扶貧先扶智:從扶起來到走更遠——江西希望小學30年與教育扶貧》等6篇系列數據新聞可視化作品,首發于“江西希望工程”微信公眾號,后被新華網轉載,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反響。
教學開始前,通過官方渠道搜集了大量有關“希望工程發展30年”的數據資料,與江西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策劃主題宣傳報道,根據其提供的材料與需求明確項目目標和方向,最終成果運用圖表、視頻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希望工程成立以來關注的社會問題及其對江西社會的貢獻,吸引更多人參與到這一公益事業中。在這一階段,要求學生根據項目情況進行選題策劃,搜集相關數據資料,以小組為單位提交選題大綱、初步形成數據新聞作品,并在課堂上交流分享。這有助于學生了解項目背景將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運用于實際,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過程中,邀請業內人士進課堂,實現專業教師團隊的優勢互補。結合“江西希望工程發展30年”項目,由新華網專題記者、江西希望工程負責人與授課教師共同點評學生團隊作品,除了選題意義、創作思路、數據可視化呈現等,還包括平臺要求、觀眾偏好、市場需求等方面,對學生數據新聞作品提出詳細的修改建議。這一過程中,將最新業界動態和實務操作技能以作品分析、經驗傳授和課堂互動的形式寓教于樂,在以項目驅動的合作教學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據思維與創新意識,在跟隨業界專家學習鍛煉的過程中開闊眼界。
經業界精英和授課教師批改、點評后,6篇系列數據可視化作品在“江西希望工程”微信公眾號推出,由新華網等主流媒體轉載,接受觀眾和市場的檢驗。在這一階段,主要從觀看量、點贊量、轉發量等考察作品的傳播效果以及學生在項目中的表現,鼓勵學生積極與行業互動,深入理解行業需求。同時,也應該考慮到他們在課堂上的學術表現,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再到理論,以確保校內外綜合評價。
自2017年以來,“做中學”這一教學環節育人成效初顯,形成了系列優秀的數據新聞作品,在江西廣播電視臺、希望工程、新華網、學習強國等平臺發布數據新聞作品20余篇。其中,在學習強國平臺發布的數據新聞作品《數據新聞:“兩山”實踐在江西》和《產業扶貧在江西:小龍蝦大作為》分別獲20萬閱讀量,由新華網發布的數據新聞作品《您的1元捐一年可以撬動1.2億元善款!》獲180萬的閱讀量;在短短2個月內,“希望工程發展”的數據新聞可視化作品,獲得了全網940萬的綜合閱讀量。
我們將始終圍繞“三維融通”培養具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的復合型數據新聞人才,“例中學”“練中學”“做中學”等三大教學環節的創新,不僅提升了數據新聞人才的培養質量,也為其他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借鑒意義。我們將進一步探索高校新聞人才培養的數據轉向,推進課程建設、教學方法等全方位改革,真正將具有新聞傳播學基礎和數據素養的國際化、復合型、全媒型新聞人才培養落到實處,輸出高質量的數據新聞產品,致力于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數據共享和數據開放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5],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不僅運用于新聞行業,更在其他行業發展中不斷創新應用。高校應打破人才培養學科壁壘的產學研壁壘,圍繞技術賦能、價值創造、跨界合作與資源共享等方面開拓智媒時代數據內容生產與傳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