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互動參與式教學,以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為基本架構,以學生自主性和創新性學習為基本前提,以教師實踐教學和學生實踐操作為基本模式,以師生雙向互動式教學為基本路徑,賦予學生專業學習的自主權和主動權,滿足教師與學生的深層次互動意愿,實現教師“解惑”與學生“求知”雙向提升的教學實踐模式。根據互動參與模式,可將其分為認知參與、情感參與和行為參與;根據主體參與意愿,可分為積極參與和被動參與。同時,互動參與模式存在時間和空間的交叉迭代,同時空與異時空的參與融合。[1]
互動參與式教學將教師教育與學生學習加以深度結合,將教師的主導位置與學生的主體身份加以有機融合,充分調動教師的創新性動能,有效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潛能,提高教師的教學創造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思辨能力、推導能力和創新能力。
1.它是激發教師將教學理念轉化于行的教學過程
互動參與式教學將教師視為知識的有效傳播者和引導者,促進教師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實踐,通過教師的專業教學引導,深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思考,加深學生對專業能力的認知。教師引導學生融入認知參與、情感參與和行為參與,形成專業教學樣態與專業認知模式有機結合的動態過程。
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引導,首先,建立對專業知識的認知參與,包括對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認知領悟,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加強學生的知識內化與技能提升;其次,專業教學理念轉化的另一關鍵環節在于情感參與,互動參與式教學以情感連接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通過情感分享、情感互動和情感體驗等使學生形成對專業知識的沉浸式感受,觀點見解的自主式回應;最后,形成以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為基礎的行為參與,推動教學理念的行為轉化,明確教師教學的導向行為,加強教師啟發的對話行為,促進學生探索的學習行為。
2.它是提高教學價值與教學質量的雙向循環過程
教學質量是推動播音主持課程建設的基本保障,是促進播音主持課程內涵式發展的基本動力。運用互動參與式教學法,可提高教師對教學整體性的調控力,對教學內容邏輯性的理解力,對教學方法建設性的主導力,切實提高專業教學質量,與教學價值形成雙向循環的動態過程。教學質量包含教學決策質量和教學結果質量等結構性要素。[2]每一要素均與教學價值形成聯動性循環模式。其中,教學決策質量決定了教學培養方案和課堂教學方案能否有效落實,是教學價值能否提升的關鍵,直接影響到教學價值的結構體系。互動參與式教學對于教學結果質量亦有影響作用,體現在專業教學對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積極作用上,借助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參與實現學生專業認知能力、情感表達能力和實踐行為能力的提升增效,促進教學價值與教學質量形成相互影響的持續循環過程。
如何培養適應全媒體發展趨勢的復合型傳媒人才,是播音主持專業教學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如何突出播音主持專業教學實踐性較強的特點,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加強專業教學與媒體要求的深度對接;如何在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上保持平衡性與適度性,轉變理論與實踐相沖突的教學問題,成為播音主持專業教學選擇互動參與模式的必要前提。
相關研究表明,互動參與式教學注重激發學生主體的學習潛能,以實踐教學促進專業實踐能力,強調對實踐教學過程的調整與梳理,重視對實踐教學效果的分析研判。[3]從教學理念上講,播音主持專業教育既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構建專業教學的建設性路徑,又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作用。采用互動參與式教學有助于播音專業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動能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實現推動教師教學理念的深度轉變,提升教師的專業教學素養,激發教師創新改革熱情,更有益于培育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增強學生自覺性學習認知,深化學生創造性學習效能。在加強課堂教學實踐的同時,推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后教學實踐活動,如讀書會、在線交流和云上講堂等,發揮播音主持專業教師的指導性,激發學生的能動性,改變傳統教學的單一灌輸模式。
互動參與模式的實踐過程可分為認知參與、情感參與和行為參與三個環節。認知參與是形成情感參與和行為參與的前提條件,情感參與是主體以情感分享和情感渲染的方式融入社會交往的情感表達方式,行為參與則是基于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建構而成的主體行為展現方式。在此,情感參與是認知參與的升華,也是行為參與的賦能,而行為參與則是情感參與的升華,亦是情感參與的延拓。
播音主持教學實踐應用互動參與模式,認知參與為其提供了豐富而直觀的“鮮活”素材,通過新媒體技術的強力支撐使學生獲得臨場感和沉浸感的互動體驗,連通媒介體驗與意向感知,建構更具媒介化的播音創作認知場域。教師通過傳授播音技能,使學生合理配置注意資源,增強語言表達的執行功能。與之相關,建立于情感分享和情感渲染之上的情感參與,注重積極情感的傳遞與擴散,情感體驗與認同的媒介化實踐。播音主持專業教學通過發揮情感參與的互動體驗優勢,采取積極的情感表達策略處理播音創作諸類問題,提高學生對情感傳播的持續交互意愿。[4]在此基礎上,應用互動參與模式可擴展學生對播音專業教學的行為參與,表現為語言表達行為、肢體表達行為和觀點闡述行為的參與性實現。由此對其學習行為產生顯著的提升作用。
運用互動參與式教學法應從高等教育客體的學情實際出發,遵循高等教育原則,如學術追求與職業需求、自主學習與創新學習相結合原則等。[5]播音主持專業教學通過研究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增強學生專業研習素養,特別是通過研究性學習培育學生的學習潛質。因此,播音主持專業教學體現了上述教育原則的有機結合,融合了它們的實踐優勢,可作為互動參與式教學實踐應遵循的基本理念。
其一,堅持學術追求與職業需求相結合原則。一個優秀的播音主持專業人才不僅應精通專業理論知識,掌握播音主持基礎理論與專業理論,而且應善于播音主持實踐操作,能夠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能夠運用專業理論回應播音主持實踐問題。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堅持專業學術追求,深耕專業研究領域,提升學術研究志趣,將理論型學習貫穿始終。同時,教師應將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融入互動參與式教學中,與理論型培養模式進行深度對話,加強職業技能與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科學應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素養,增強學生獨立完成采、編、播、創的能力,實現學術追求與職業需求有機結合。
其二,注重自主學習與創新學習相結合原則。自主學習是學習的自治狀態,是由學習的自覺、自律和自為構成的一組具有結構關系的范疇。[6]它是主體提升自我學習能力的動態過程,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播音主持互動參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育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持久力與恒定力,鍛造學生自我思考與自覺實踐的能力素質,激活學生對播音主持的創新性學習動能。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內化創新性學習意識。通過設置學習情境、參加媒體實踐,打通創新型學習路徑,以創新能力指導自身專業學習,將自主學習與創新性學習整合為有機體,貫穿于播音主持專業學習各個環節。
科學完善的專業教材可以促進播音主持專業建設,推進專業課程的合理設置,建構系統性與前瞻性融合于一體的專業課程體系,推動播音主持教學改革。同時,系列化播音主持專業教材更加突出應用性、規范性與學術性,發揮專業內容貫通與專業理念提升的積極作用。因此,播音主持教改應加強以數字化、網絡化為基本特征的新形態教材建設,提高教材內容的規范性與適用性,消除傳統教學的壁壘阻隔,打通媒體案例和課程設計的結合點,形成創新式與多元化的教學主題,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素質。[7]
播音主持互動參與式教學應以專業教材為依托,建構多元化教學主題。專業教師應準確把握專業教材的應用方向,厘清教材建設的邏輯架構與脈絡層次,結合播音主持具體課程確定具體的教學主題,建立互動參與的教學主題形式,增強播音主持的教學主題層次,針對播音主持專業技能發展方向,改進專業教材的編寫方式,擴展教材編寫思路,增強教學主題的啟發性、研討性和綜合性特點,實現理論型與實踐型專業教學的有機結合。
互動參與式教學能否有效實施,專業教師職責的承擔與轉化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傳道、授業、解惑作為教師職責,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和自覺性,培養學生的求真探索精神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對話。[8]同時,通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學習志趣,形成高效施教的良好氛圍,提高技能學習與思想學習的互動格局,推動專業教學建設向縱深拓延。
上述教師職責在播音主持專業教學領域體現為,激發學生對播音創作的深切悟道,培養學生對語言表達的自主創新,促進學生對專業理想的積極思考,將三者有機融合于互動參與教學過程中,使教師職責內化為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落實到播音主持專業教學中。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領悟播音創作的深層內涵是教師教學的應有之責。教師可引導學生感悟到稿件表達絕非見字出聲,更多的是體悟稿件蘊含的思想情感。運用互動參與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有聲語言表達語音規范、聲音優美是基礎,文化自覺、情感分享是升華。播音創作不是“跟著感覺走”的隨意隨性,不是“照著稿件讀”的刻板僵化。它是以情帶聲,以聲傳情的文化追求,是審美品位與藝術學養的交融貫通。
傳統教學設計較多注重教師的教學實施過程,側重教師教學效果的單一考評,阻礙了教學目標的規劃性實施,教學方法的結構化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創設開放生動的教學情境,而且有助于營造積極輕松的思考空間,為學生提供創新性學習場域。[9]播音主持專業課程具有綜合性強、實踐性突出等特點,教學環境和教學目標的設置成功與否,對于互動式參與教學的開展與推廣具有關鍵作用。因此,可從上述層面建構系統化的互動參與教學模式。
其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專業教學課堂是互動參與式教學的主要場所,是教學開展教學活動的關鍵依托,是學生汲取科學知識的重要平臺。播音專業教師可根據學情,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的設計、操作和評價等環節中。例如,通過《播音創作基礎》課程的課堂討論、案例解讀和作品觀摩等多種形式,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播音專業學習活動,建構基于學情的互動參與模式。
其二,設置精準的教學目標。根據播音主持專業課程實用性強的特點,可布置不同類型的實踐學習任務。課前就如何開展互動學習設計教學內容,將專業課程的預習和復習等環節融入教學過程,使學生對課程建立專業認知,實現課堂學習活動的持續推進。同時,應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認知需求,根據學情開展課程改革。如在《廣播節目播音主持》課程的講與練等環節上,增強學生對廣播節目播音主持的專業認知,提高學生駕馭廣播播音主持的專業能力,促進教學目標與教學效果的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