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鄧纘先詩文中的邊地書寫與大一統觀念

2023-02-28 22:14:00李佳珈
牡丹江大學學報 2023年12期

李佳珈 楊 波

(喀什大學人文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西域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并沒有明確界定,在漢文古籍中主要是指我國西北邊疆一帶,特指新疆地區,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后各朝統治者開始對西域進行管轄,西域獨特的自然風光與生活方式吸引著眾多文人墨客。其中西域詩的數量最多、影響最大,吳藹宸先生輯錄的《歷代西域詩鈔》與胥惠民先生輯錄的《現代西域詩鈔》涵蓋了自漢代到自治區成立三十周年以來較有代表性的西域詩。在《現代西域詩鈔》當中,鄧纘先共有80余首詩歌被輯錄,數量與排序均為首位,作為民國時期的入疆官員,鄧纘先詩文中的民國時期新疆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地理環境都體現出一代愛國文人對于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維護祖國統一的大一統觀念。

鄧纘先系廣東省紫金縣人,生于1868年,1914年考取內務部縣知事試驗乙等,第二年七月入疆至迪化任公署科員。從1915年到1933年,鄧纘先一直在新疆,1917年-1918年代理烏蘇縣知事,1919年-1920年任葉城縣知事,1926年-1927年任疏附縣知事,1927年任墨玉縣知事,1932年任巴楚縣縣長。鄧纘先在疆任職期間,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努力改善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還大力發展養蠶抽絲技術,關注當地民生疾苦。在他離開葉城時,“父老子弟壺漿餞送,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至玉河邊,猶留戀涕泣。余慰勉至再,于是送行者自崖而返。”[1]186勤勉敬業的鄧纘先在主事各地都深得民心。

鄧纘先在疆期間,受命于楊增新編纂《烏蘇縣志》,后又有感于南疆地區缺乏志書而編纂《葉城縣志》。《烏蘇縣志》是民國年間新疆唯一出版的縣志,在多個叢書集中被選錄,也體現了《烏蘇縣志》作為民國志書編纂的代表性。作為詩人,鄧纘先于1924年出版《毳廬詩草》,收錄出塞后十年間詩作611首;1928年出版《毳廬續吟》,收錄自民國十三年至十七年四年間詩作671首;1930年出版《毳廬詩草三編》,收錄自民國十七年后兩年間詩作688首。[2]347在鄧纘先的所有詩歌中涉及西域的有500余首,主要記錄了新疆地區的自然地理風光與獨特的少數民族生活習俗,以及詩人在南北疆所見所思。在鄧纘先詩歌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大量歌頌祖國統一、各民族和諧相處、守衛邊疆保衛祖國的篇章。除詩歌外,鄧纘先還寫有《葉迪紀程》,用于記錄1920年十月十七日自葉城啟程,十二月二十六日抵達迪化途中的所見所聞。與歷代游記,尤其是與清代諸多西域行記一樣,鄧纘先每過一地都詳細記錄地名與時間,記錄當地代表性物產、獨特風俗等。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葉迪紀程》中附錄有《調查八札達拉卡邊界屯務暨沿途情形日記》,該日記記錄了詩人歷時一個月,巡邊守邊,歷經道路艱險,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為維護國家主權,毅然踏進昆侖山深處巡邊護邊,保存了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和國家權益的鐵證,這也是鄧纘先宦游邊疆多年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

一、鄧纘先詩文中的新疆自然環境特點

鄧纘先是廣東紫金縣人,入疆前先后在原籍任書記員、校長等職。廣東地處我國東南,長夏無冬且雨量充沛,一年四季變化不明顯,地形較為平坦且河流眾多。鄧纘先來到新疆后,驚訝于與家鄉全然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留下了描寫新疆自然環境的眾多詩篇。且鄧纘先在新疆任職期間多次往返南北疆各地,他歷任五縣縣長,對天山南北以及南北疆各地有著親歷者的感受,所寫詩文真實且具有代表性。

(一)對南北疆天氣狀況的著意書寫

新疆幅員遼闊,受天山山脈影響,南北疆差異較大,南疆氣溫高于北疆且降水量少于北疆,二者在天氣狀況方面有著明顯區別。

1.氣候炎熱

《苦熱行》記錄了鄧纘先在游歷南疆時,途經吐魯番盆地中心,感嘆南疆燥熱:“人言北地寒,詎知西陲熱。高昌是火州,夏來尤炎赫。燥云燒天紅,湯池煆沙黑。鳥從波間游,人在隧中歇。疲馬臥幽坂,枯桑飄殘葉。回眺后王庭,天氣殊南北。”[3]24詩人親身感受到西域邊地的炎熱,雖然知道吐魯番本就天氣炎熱但是夏季尤甚,火山溫度之高將云葉燒紅了,湖泊里的沙子仿佛也被燒黑;因天氣太過炎熱,鳥兒在空中就像在蒸騰的熱浪中一樣,人也只能在隧道中暫歇;馬兒疲憊地臥在山坡上,桑葉也因氣溫太高而水分蒸發就像枯葉;但是距離此地不遠的陰涼處卻涼爽異常,兩地氣候迥然不同。南疆的炎熱與廣州不同,當地在太陽直射處溫度較高且因干旱少雨氣候燥熱,但在陰涼處卻涼風習習,這樣的特點在《避暑》中也有所描繪:“城中炎暑劇,狂客久臥病。……涼風回大壑,煩熱境俱凈。……”[4]29城內燥熱難耐、暑氣加劇,城外卻涼風襲來、煩熱盡去,這種細微之處氣候特點非親歷南疆者不能體會。鄧纘先以親身經歷進行了記錄。

2.四季鮮明

新疆幅員遼闊且地處內陸,年降水量較少,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因此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四時詞》[3]29全詩包含大量新疆特有的意象,同時通過與詩人故鄉廣東的對比,記錄了新疆四季不同的氣候特點。春天的鞏寧城,“邊垣春暮雪花落,羌笛聲凄助蕭索。酒爐頻釀美葡萄,春服猶披厚狐貉。攜兒出塞今七年,梨白蘆黃三月天。社燕不逢寒食過,鞏寧城外萬家煙。”春季冰雪消融晚,即使暮春時節仍然需要身著厚衣,邊塞七年,看慣了梨花與蘆花都在三月盛開,依然擋不住思鄉的深情。入夏時,“塞草才青柳新綠,清和天氣猶未足。萬畦融雪來鋤犁,五月披裘去樵牧。南中此時愁郁蒸,避暑幽巖思飲冰。豪華熱客若北走,愿將荒域炎曦升。”在新疆,草木在夏季才逐漸轉綠,當地人利用冰川融雪灌溉作物,是南疆農業發展一大特色,早晚溫差大是南疆典型的氣候特點,與廣東相比,南疆氣溫回升較慢,農人五月還穿著厚衣而南方早已無比炎熱。秋天里,“秋原野火燒枯桑,禾黍未收天欲霜。黃沙四郊泣狐兔,白草八月愁牛羊。窮邊時候異中土,陰關秋暗征途苦。寒燠不常蕭颯多,一聞觱篥淚如雨。”秋季風沙較大,且過渡時間短,農人還未來得及收割莊稼,溫度已經在顯著下降,邊塞八月草地已泛白,悲秋之情更融入思鄉之苦。進入隆冬,“千村寂寂炊煙孤,寒鴉飛來屋上呼。五更雪花大如掌,數寸冰條堅在須。北門宵柝聞邊警,胡人窺牧臨洮境。帶甲連營十萬行,征旗風動龍蛇影。”冬日降雪頻頻,溫度較低,寒風呼嘯,千里孤寂,回想起廣東終年無雪,鄧纘先看著大如手掌的雪花感嘆新疆冬季氣溫低,胡須上仿佛也結了寸余長的冰碴。詩人在感受四季更替時,從沒有忘記故鄉,而再艱苦的環境依然堅守邊關。

3.風沙大

南疆沙漠、戈壁灘較多,大風常常驟然刮起,揚沙撲面,鄧纘先在去葉城的路上中午遇到沙塵暴,可見度迅速降低,咫尺之內難辨方向,且車輪陷入沙磧當中,幸虧當地維吾爾族居民幫忙引路,得以脫險:“黑風卷地起黃塵,得路翻成失路人。破額山前悲舊夢,驚魂橋下見危津。士經憂患終為福,境歷冰霜似有因。依耐古稱邊要郡,萬峰如戟石如鱗。”新疆旅程漫長,詩人不止一次路遇風沙,陷入險境。鄧纘先也以敘述的筆調書寫自己履次歷險的孤寂、恐懼與無助。“夜行沙磧里,野曠星斗懸。驛騎只五六,轔轔鈴聲傳。修途關塞渺,千里無人煙。擁衾坐車中,萬念俱寂然。震撼復震撼,微軀困欲眠。駭聞狂飚發,溪壑波濤連。仆人呼未已,沙石飛輿前。恍入背水陣,疑乘上瀨船。雪花大如席,月黑云迷天。俄頃風勢順,路轉寒城邊。心魂驚乍定,軌轍仍迍邅。漸覺東方白,覓徑涉澄淵。熊咆幽澗底,虎吼亂山巔。回首經過處,蒼茫隔逝川。”[4]31詩人一行在夜晚行至沙磧處突遇狂風,隨從還未來得及告知險訊,狂風就揚起沙石,眾人在狂風中猶如陷入海浪一樣顛簸起伏,漫天的雪片就像席子一樣,黑云密布遮擋月亮,但稍過一陣就風勢漸小,回歸平靜,詩人回首剛剛發生的一切恍如隔世。

(二)道路艱險

新疆占地面積廣闊,地理地貌情況復雜,天山南北坡景色迥異,北坡有大西洋帶來暖濕流,帶來降水,山麓上松塔林立,南坡則干旱少雨,風蝕、冰蝕過的山脊荒涼無人煙。鄧纘先詩文中記述了各地道路的典型特征,同時指出南北疆雖道路有差異但其共同點都為路途艱險。

1.艱險的冰嶺道和冰達坂

冰嶺道是清代連接伊犁與阿克蘇的重要通道,是為屯田伊犁專設的官方臺路,冰嶺道是自清代以來詩人經常書寫的典型的自然景觀。鄧纘先在過此道時書寫了《冰達坂》[3]38,全詩共400字,運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詳細描寫了從伊犁至烏什途中詩人翻越冰山,在行路途中遇到極端天氣繼而人馬難行,經過懸崖時道路險峻陡峭。“伊犁臺南烏什北,地處極邊稱扼塞。兩臺相距百里馀,冰山雪海途崎嶇。雪海空蒙無涯涘,塞外煙濤畫圖里。人畜皆從海畔過,紆徑微茫恐失墜。”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天氣條件在高原出現海市蜃樓,實際則冰柱林立、寒氣逼人。“清晨忽現奇幻景,城郭樓臺參差是。豆人寸馬相紛馳,瞬息虛無成海市。舉頭瞻仰皆冰山,瑩澈壘峞千仞間。全無土沙與草木,寒氣凜冽人喪顏。重裘不暖風破肉,牦牛蹄脫駝毛縮。懸空鑿磴如天梯,陟降攀躋往仍復。”冰川時有破裂,裂縫之間深不見底,流水聲與風聲交錯,冰柱長短不一、形狀各異,山澗中未全部消融的泉水與雪水如同瀑布,鸞鳥、鶴群與麋鹿在山間小道中穿梭。詩人感嘆此地實為仙境,但道路方向變化多,行人極易迷路。“大壑時聞冰裂聲,訇砰谷應雷霆驚。罅間深黑不見底,下有流水音瑽琤。行人魚貫援繩索,股栗唇搖石葷確。小者如斧又如錘,大者如樓或如閣。依稀不辨石與冰,消長無常霜棱棱。其中崔嵬數丈石,徑尺冰柱相撐承。冰柱短長不一狀,雪瀑隨風凝異樣。珠宮貝闕影玲瓏,瑤草琪花形惝恍。岡巒云斂鸞鶴飛,澗谷雪深麋鹿肥。銀河玉漢應不遠,云軿霞馭今安歸。陵谷變遷無定處,行人往往迷失路。若逢獸神五花蹤,踐跡追尋尚無誤。”即便是如此險境,詩人依然有著樂觀的心態,峰回路轉依然是一馬平川,且感嘆自己能見到如此奇觀。“神獸非狼亦非狐,路轉峰回有奇遇。噫嘻邊地皆嚴寒,斯游第一奇境觀。冰兢夙夜能匪解,人世無虞行路難。”鄧纘先以長文將少見的冰嶺奇觀納入筆端,感嘆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感嘆祖國河山的瑰麗神奇。

2.南疆的戈壁與荒漠景觀

南疆不僅沙漠多,戈壁也占較大面積,與沙漠相比,戈壁多裸巖與粗沙,是荒漠與半荒漠地區,因戈壁荒漠無植被覆蓋,南疆風沙大的特點在戈壁地區表現得更為顯著。鄧纘先在過戈壁時驚嘆于此地生態環境之惡劣,在《風戈壁》[3]40中寫到:“赤云夾日光郁隆,晴雷隱隱暈如虹。六七月間云物變,西北高寒多颶風。”本是晴空萬里,突然轉為雷聲轟鳴,颶風卷起滿地沙土;“沴氣紛紛空際起,飛鳥悲啼獸驚視。濤翻百谷聲未終,雷走千輪響復止。”陰陽之氣騰空而起,飛鳥啼鳴百獸驚恐逃竄,雷聲響徹云霄未見休止:“瓦墜墻傾巨石擊,滄海將枯山岳頹。馬行水底夜駭浪,船飛天上春砰雷。有如項羽鉅鹿戰,秦軍萬馬奔如電。又如光武勝昆陽,橫掃千軍吞八荒。”路旁的山石紛紛滾落,山岳也有傾頹之勢,就好像身在激烈戰斗的古戰場中。詩人略帶夸張地記錄了戈壁大風給他的景觀體驗,夸張的不僅僅是行文,更是來自自然之力對詩人的震懾。

《葉迪紀程》中鄧纘先記錄了從十一臺至齊蘭臺時途經沙磧地區,道路情況錯綜復雜,土墩與亂石林立,狂風驟起以至揚沙黃土使人迷失方向:“寅初,向東北行十數里沙磧,北有水池,荒榛枯草,登降不一。又數里,忽平曠,路甚闊,軌道紛錯,左右小土墩無數,如蹲如坐如立如臥,如抱子,如擁髻,如負物,如驅犢,如武夫持戈互斗,如美人相為偎抱;大者如亭如榭,如毳廬,如鹿場,如鰲駕山,如鳳扶輦,千狀萬類,怪怪奇奇。……計五十里,至黃草湖,烈風猝起,至店猶厲。……土人云:‘此站險惡,冬夏間途中必有狂風,走沙石往往迷斃人畜。’午后風息。路平迤,廣八九丈,平原一眺,沙磧荒坡,人煙斷絕,不見一草一木。遠望似是旅店,就近卻無者,蓋鴉集沙梁也。”[5]28詩人在平地遠眺,只能看到植被稀疏且人煙稀少,與當地少數民族交談得知,此地每到夏季與冬季時必起大風,荒漠中遇到沙塵暴,交談之余更是心有余悸。南疆地區的氣候之險也是詩人長年在南疆為官所親身感受到的。

(三)植被情況

南疆雖沙漠、戈壁眾多,但塔里木河流域以及天山附近冰雪融水在夏季相對充沛,周圍植被茂密。《葉迪紀程·巴》中記錄了莎巴交界處:“又折向北,路旁胡桐,紅柳甚多,橋三。”低洼地區多蘆葦:“繞村楊樹桑榆,近水之地,蘆荻叢生。”[5]23鄧纘先記錄了在北疆地區胡楊與紅柳眾多,且近水地區蘆葦、桑樹與楊樹在村子周圍種植。《塞磧歌 其四》描寫了天山附近榆樹眾多,自然環境優美,詩人行至古道,道路兩旁古樹低垂:“天山南北多榆木,曲者為輪直為軸。丹崖路與帝庭通,風馬云車隨往復。干弋兵燹無時休,蜀山突兀蒼梧愁。詎知塵外饒生意,古干森森垂晚秋。”[3]42新疆幅員遼闊,地理特征復雜,不同于南疆的戈壁與荒漠,北疆即天山附近靠近水源處則植被茂密、樹木繁盛。鄧纘先在疆十八年多次往返南北疆各地,所描寫的新疆地區的植被狀況真實可信。

二、鄧纘先詩文中的新疆人文環境特點

民國時期,內地軍閥割據混戰,新疆地處偏遠,與內地相比較為安定,因此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相對正常。新疆地區自古就是各民族聚居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帶給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習慣,新疆各地物產豐富、種類多樣,形成新疆地區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情。鄧纘先在疆任職期間,注重興修水利,勸農耕桑,其詩文中多有提到各地不同的生產特點,體現出詩人關注民生、心系人民的特點。

(一)新疆盛產長絨棉

《梁書·西北諸戎傳》記載,高昌國“多草木,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為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6]811新疆種植棉花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地氣候條件適宜,日照時間長,利于棉纖維生長,因此新疆長絨綿擁有花絮色白、纖維柔長、強度較高等優點。到了新疆的鄧纘先很快就發現了新疆適于種植棉花的特點,《葉迪紀程·吐托》中記載:“吐魯番產棉最著名……今纏回呼棉花曰帕克塔,猶古音也。”[5]70再如《纏莊》中記載了詩人經過田埂時望見水渠內外種植桑樹、棉花與麥子,與農民閑談棉花長勢:“渠內桑棉渠外麥,田園歲取先完租。去牛雪少桑棉好,生計尚足歡妻孥。”[3]47清代詩人施補華也曾在《秋感八章 其五》中描寫吐魯番的棉花產量最高,且已經形成種桑養蠶產業鏈:“安邊有策富強資,萬廩千倉食可支。棉吐雪花思抱布,吐魯番草棉最盛。桑鋪云葉算抽絲。八城皆有桑樹,當事辦理蠶織已四年矣。”[7]

(二)南疆人民的飲食習慣

南疆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有利于瓜果進行光合作用,同時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瓜果積累糖分,因此新疆尤其是南疆的瓜果甘甜可口。從內地來到新疆的文人在經受嚴寒酷暑的同時,也對當地優良的瓜果種植條件與豐收季節的盛景難以忘懷。如《葉迪紀程·柯》中描寫:“南疆多桑子,色白味甘美。入夏甚熟,纏民將釜甑出售,視桑甚繁密處,鋪一氈,仰臥以候其墜,啖飽即偃臥,葚盡始去,嘗數月不舉火。瓜果熟時,亦如之。至冬乃典衣購爨具,俟其饑而后力作,有三日糧不出戶矣。”[5]31由于應季瓜果不斷,南疆人民甚至可以在夏秋兩季數月不生火做飯,這也從側面體現出南疆地區瓜果產量豐碩、味甘可充饑的奇事奇景。新疆西瓜主要集中產于哈密、吐魯番、準噶爾、塔里木等盆地的綠洲上。《獨覺》一詩中描寫了五月西瓜成熟,秋季九月初李子成熟的景象:“昆侖極天涌泉起,奔流直繞沙磧里。似斛夏垂大宛瓜,如瓶秋熟鐘山李。”[3]32相似的記錄清代詩人林則徐在《回疆竹枝詞》第十九首中也做了充滿好奇的書寫:“桑椹才肥杏又黃,甜瓜沙棗亦糇糧。村村絕少炊煙起,冷餅盈懷喚作馕。”[8]440二者相互印證,反映出南疆地區自古盛產瓜果,種類繁多且果實豐碩。

(三)維吾爾族、柯爾克孜獨特民風民俗的書寫

新疆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區域,其中南疆尤甚,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與塔吉克族等少數民族形成了濃郁的民族交流交融的人文景觀。鄧纘先在詩文中詳細描述了維吾爾族與柯爾克孜族的生活場景,記錄了少數民族在中央政府的管理下生活安定團結、衛國戍邊的場景。

鄧纘先在詩歌中記錄了維吾爾族人民因處于邊地,其性格天真淳樸、熱愛自由,其生產活動多打獵,善騎射,婦女多裹頭巾,對待客人熱情大方:“天涯纏俗尚狉榛,瓜芋村籬自結鄰。射鹿胡兒腰拔箭,騎驢羌婦額垂巾。葡萄款客村棚敞,篳篥祈年俚調新。最是邊氓忘寵辱,為嫌簪紱絆閑身。”[9]109同時當地人民不像內地父母一樣給孩子起名字注重文化傳承,而是較為隨意,多用狗兒名,包含著希望孩童茁壯成長的期盼,體現出其游牧民族的文化特點,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其生活艱辛:“邊徼犬羊俗,不知軒冕榮。嬰孩望蕃育,多以狗兒名。”[9]66

柯爾克孜族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大家族中的一員,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璀璨的文化。長期以來,柯爾克孜族在守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布魯特”是清時對柯爾克孜族的稱呼,《布魯特》一詩記載了民國時期柯爾克孜族大多居無定所,居住在山崖附近,體現了游牧民族的居住習慣,飲食上以奶制品與肉類為主,飽經風霜但民風淳樸:“戎種之一,又稱黑黑子。畜牧資生業,窮溪寂澗濱。沾濡思漢土,嗜欲類纏民。椎髻梁鴻婦,卉裳蘇武賓。穴居鼷作伴,巖處鹿相親。臉黑風霜苦,唇丹笑哭真。遺黎收毳罽,舊種識休循。乾竺山常暗,無雷地不春。酪漿餐冷淡,蓬竇石嶙峋。獸臂飛行慣,禽言細譯頻。若教編戍卒,亦足備邊塵。”[3]61《葉迪紀程》在附錄《調查八扎達拉卡邊界屯務暨沿途情形日記》中記載了詩人在邊界處走訪時,招募纏布各民前往邊界開墾,以固邊防,二十二日路遇柯爾克孜族:“布魯特人,俗稱黑黑子,面貌黧黝,喜穿棗色衣服,紫帽頂尖,與纏民同教不同種。少胡髯,以牧畜為業,嗜游獵。其婦人容顏頗偉美,以花巾裹頭,巍竦其髻,背垂花布,頸旁綴以珊瑚玉飾,亦慣騎射。”[5]84這段材料對柯爾克孜族的生活習俗記載詳細,涉及其宗教信仰,還與維吾爾族婦女多喜金銀飾品不同,柯爾克孜族婦人多佩戴珊瑚寶玉,且婦女擅長騎射,體現其游牧民族的特征。

(四)當地人民生產習慣

鄧纘先家鄉廣東全年降水量較多,當地農民靠天吃飯,而新疆地理面積廣闊,橫跨緯度近二十度,因此南北疆耕種、生活方式有很大差異,詩人在其詩文中記錄了新疆獨特的、不同于家鄉的灌溉方式。其中北疆的吐魯番、托克遜等地區利用坎兒井解決飲水問題,在《葉迪紀程·托》中鄧纘先介紹了坎兒井的工作原理,即利用山體坡度將地下水引出地表進行灌溉,同時還記錄了林則徐謫戍伊犁期間興修水利工程、造福人民之事:“坎爾,即井渠之謂,俗又呼卡兒。其制激水上行,若掘井,然繼以地洞,每洞相距約數丈,泉水貫通,賡續不絕,此法蓋始于漢……及林文忠謫戍伊犁,始溶托克遜等渠,復增穿井渠通水焉。”[5]71不同于北疆的用水習慣,南疆是利用冰川融雪進行灌溉:“南疆墾殖,全賴山中雪水。冬雪厚積,春融解凍,農民資以溉田。”[5]72再如詩歌《南疆》一詩中也描寫了當地澇壩溝渠眾多:“南疆數千里,氣候頗溫和。渠水通阡陌,村林帶薜蘿。沙平中土盡,天遠塞云多。到處堪棲息,鳩巢穩若何。”[3]38這些詩文翔實具體地記錄了南北疆的用水情況,體現出當地人民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同時也印證了林則徐在北疆大力發展坎兒井的歷史事實。

三、鄧纘先詩文中的家國情懷與大一統觀念

鄧纘先出生于詩禮之家,師從名師藍湘眉,自幼飽讀詩書,十五歲時考取秀才,歷任小學校長、調查員、議長等職,1914年考取內務部縣知事試驗乙等,受中央政府的調遣,不遠萬里來到祖國西陲戍邊安民。遠離家鄉,最思念的是親人,在新疆十八年的生活中他耳聞目睹新疆各地的自然、地理、氣候、民風、民情、社會生產,新疆已經是鄧纘先的第二故鄉。在新疆期間,鄧纘先主持編纂兩本縣志,不畏艱險親自巡邊。思鄉是因為愛國,離鄉也是因為報國,對新疆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的書寫是詩人感懷于祖國的山水壯闊和雄奇,同時在新疆五次變更職務,主政一方,也體現了鄧纘先勤勉、務實的為官之道。作為一名舊中國的知識分子,他和其他先賢一樣懷家國情,負報國心,堅守國家利益,展現出淡泊名利、報效國家的風骨。

(一)思念家鄉

鄧纘先出西域十八年之久,僅回鄉探親一次,他的詩作中有大量寫給家中妻兒的篇目,其中《示諸侄》《示在家兩兒》《示長兒卓》等詩篇傳達出他對兒子與族中晚輩的諄諄教誨,《寄內》《閨思》《閨怨》等詩體現了詩人對妻子的思念之情,且鄧纘先自出西域至在暴亂中離世,十八年從未納妾,體現出他對妻子的感情之深。“每逢佳節倍思親”,故土情懷是中國文人自古以來無法拋卻的情感,中秋佳節時鄧纘先看著天邊的圓月憶起家鄉“海上生明月”的情境,看著邊疆陌生的月亮無法排遣思鄉之情,人間的世事也像月亮的圓缺變化一樣多有變遷,想起遠在天涯的妻子,詩人就像征戰的士兵一樣盼歸:“我家久住粵海濱,海上明月如相親……月還隨我出塞來,照我旅館常徘徊。東望天山近咫尺,攜樽邀客登瑤臺。天涯萬里情繾綣,閨中憶我誰能遣。香階拜月卜金錢,征夫歸期應不遠。月色樓頭缺復圓,人事浮云多變遷……”[3]30思親、思鄉是對家的熱愛,更是愛國的基礎,身懷愛國、愛家情的鄧纘先以濃烈的愛國心支撐起在祖國邊塞十八年的報國情。

(二)戍邊情懷

民國時期我國與俄國邊界問題頻發,在《喜聞官軍收復阿爾泰山》[3]30中,詩人記錄了楊增新帶領軍隊收復阿爾泰山時的緊張場面:“孤城日落獵火紅,百夫守陴皆哭泣。狼奔豕突駭見聞,蹂躪邊陲烽火急”;大將臨危不亂,指揮軍隊行軍且恩威并施,不費一兵一卒收復失地:“恩威震疊敵感被,降幡高豎明塵裹。面縛元兇獻轅門,不煩一兵折一矢。逶迤降卒四千人,滌蕩煙氛萬馀里。羸俘尚欲燃寒灰,遺螫奚能翻禍水”;得知官兵凱旋而歸后,邊疆人民激動不已,日日高唱戰歌:“河山收復慶完全,凱歌聲歡萬人喜”。全詩節奏緊湊,大戰場面躍然紙上,表達了詩人對國家主權、國家根本利益等大義的深刻理解。

《調查八札達拉卡邊界屯務暨沿途情形日記》(下稱《巡邊日記》)是鄧纘先在葉城任職期間,聽聞邊境常有邊民糾紛,便親赴喀喇昆侖山邊界八札達拉卡處(今克什米爾交界地)勘察邊界時所記載的行路途中的所見所聞。《巡邊日記》當中記載了詩人每日走過的道路與關卡,同時對中印邊界處的國土情況作了詳細說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62年中印邊境談判的重要原始文件之一,為守護祖國河山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興修縣志

鄧纘先在烏蘇任職時,受命于省長楊增新編纂《烏蘇縣志》。鄧纘先在編纂時“不僅在內容上有所增補,系統地介紹了烏蘇的地理位置、建置沿革、行政區劃、物產、礦業、兵事、政績和名勝特產,生動地反映了烏蘇的特色,而且在體例上也因時制宜,因事設目,一反民國以前縣志陳陳相因的俗套。摒棄了星野、名宦、仙釋等門目,而從當時的烏蘇出發,設置了藩部、橋梁、墾辟、溝渠、礦業等新類目,同時配以地圖和表格,較為生動、詳盡地記述了烏蘇的民情風俗、宗教活動、方言、特產以及學校、郵政、電報、礦業等新興的事物,時代特點躍然紙上。”[2]206如果說《烏蘇縣志》是鄧纘先領命而做,那么《葉城縣志》則完全是一代文人的自發行為。編纂縣志的目的是給后人發展地方經濟提供參考,利在千秋,雖然目前沒有《葉城縣志》的全文,但從遺留下來的殘本推算,《葉城縣志》的規模要遠遠超過《烏蘇縣志》。

鄧纘先于1915年離開家鄉,奔赴新疆任職,當時他已47歲,他不顧路途遙遠、生活環境艱苦,毅然決然地戍守邊疆十八年。十八年間他僅在母親去世時回鄉探親一次,并于兩年后再次返回新疆。在疆任職期間,他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重視當地農業生產,將內地的養蠶技術引進新疆,改善當地人民生活條件,同時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各族人民,在各地任職時深入當地百姓生活,為官清廉勤政,在新疆貪污腐敗的吏治時期開辟出新疆吏治的新時代,深受百姓愛戴。1933年新疆多地發生叛亂,鄧纘先及其長子、兒媳、孫子同亡于巴楚,從1915年入疆到埋骨南疆,鄧纘先作為第一任“援疆干部”,將其生命獻給這片土地,享年65歲。

雖然平日生活環境艱苦,遠離故土且語言不通,但鄧纘先面對困難時依然積極樂觀,《葉迪紀程·庫輪交界》記錄了在由大澇壩至二八臺途中,鄧纘先一行途經沙窩路,行路艱難復又涉水而行的場面,但他毫無退卻之意,發出此乃君子之行的論述:“古來賢哲,經一番艱危,增一分智慮,受一分挫折,長一分精神。所以溷跡于蠻夷之鄉,寓形于魑魅之域,適口于酪漿之液,棲身于毳幕之廬。俗士則憔悴憂傷,君子則堅貞淡定也。”[5]49其中流露出的不畏艱難險阻、一往無前的可貴品質,正是中國文人代代相傳的寶貴精神,正如崔保新所言:“古往今來,有人以詩言志;有人以詩抒情;有人以詩警世;有人以詩載史。鄧纘先四者皆有。有之,其心不孤,其詩不朽,其氣長存也!”[1]298雖然鄧纘先的一些詩歌受時代局限其描述有所片面,但是其詩文內容翔實、具體,鄧纘先以文載史、以詩證史,滿懷激情地將邊疆生活記錄下來,滿懷深情地將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愛國情懷書寫下來。鄧纘先在疆十八年,其所作詩文是不可多得的文學佳品,同時也是民國時期新疆發展的歷史見證,其中傳達出的文人風骨、家國情懷和大一統的觀念,歷經百余年,在今日讀來仍令人感慨至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三级影院|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无码一区18禁|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 成人在线第一页| 91在线中文|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亚欧美国产综合|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日韩av手机在线| 伊人久久影视| 亚洲视频免| 色婷婷电影网|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97se亚洲综合|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大秀91|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级毛片|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亚洲九九视频| 亚洲看片网| 97久久免费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2021| 欧美精品1区|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日韩在线视频网|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自拍偷拍欧美|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91视频青青草| 色婷婷狠狠干| 久久无码av三级|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伊人中文网| 91啪在线|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18| 国产95在线 |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91小视频在线| 91av国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