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軍
勞動教育是一門綜合性、操作性強的學科,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他們的勞動意識。工藝木工課程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課程內容包括木質材料的辨識、木工工具的運用、制作簡單實用的木質工藝作品等。在設計工藝木工課程的時候,教師要基于情境性、開放性、創新性的原則設計課程,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教師要秉持教學原則,把握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拓展學習資料,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感受木工學習的趣味性,進而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增強自己的勞動意識。
一、指向認知特點,秉持工藝木工教學的原則
(一)情境性,理解生活屬性
在設計工藝木工課程的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出能提高他們參與興趣的課程。初中學生的想象力比較豐富,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描述,結合多媒體情境展示的方式,給學生創設一個木工制作的情境。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讓他們認識到木工勞作可以改善生活、美化生活環境。例如,在指導學生設計相框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班級活動中的照片,喚醒學生的美好記憶。接著,教師再進行語言引導:“如果能設計一個漂亮的相框,就能將這些照片展示出來,常常看到這些照片,這不是能喚醒我們生活的美好回憶嗎?”最后,教師便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勞作。
(二)開放性,拓展思維空間
教師設計工藝木工教學活動必須體現出開放性的特征。在設置活動主題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制作木馬、相框、小木屋、筆筒、魯班鎖等物品。在設計活動環節,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發散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自主參加資料篩選、制訂解決方案、解決設計問題的活動。這樣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想法,從不同角度切入,表達自己的觀點。如在設計筆筒的時候,學生可以從筆筒的造型、裝飾等角度入手,提出自己的創作思路。
(三)創新性,增強創新意識
創新性也是教師設計工藝木工課程必須關注的重點之一。教師要避免單方面地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而要給學生一定的創造空間,讓他們自主構思。這樣能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在設計小木屋的時候,教師要在設計草圖、篩選方案、鋸割打磨、裝飾美化這幾個環節為學生留出一定的發揮空間,讓他們自主參與,設計出結構合理、外觀美麗、創意新穎、實用性強的小木屋。
二、基于學習需求,拓展工藝木工教學的資源
(一)立足專業,自制活動器具
課程資源開發是課程設計的重要環節之一。木工勞作需要各種材料和工具,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適當拓展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實踐活動。教師要立足木工專業的特點,引導學生自主制作活動器具,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例如,在制作小木屋的時候,學生需要切割面積比較大的木板,但是有一名學生沒有攜帶尺子,這影響了其后續實踐活動的開展。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墨斗這種傳統木工行業中常見的工具。墨斗可以用于畫直線,能解決學生沒有尺子的問題。在了解墨斗的構造特點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嘗試,利用圖釘、繩子、鉛筆等材料,制作一個簡易的墨斗。先用圖釘確定線條兩端的位置,在中間綁上繩子,然后用鉛筆沿著繩子畫上線條。自主參與活動器具的設計,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傳統工匠的智慧,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學科整合,開闊認知視野
學科整合是一種拓展教學資源的有效方法。在工藝木工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將美術、語文、歷史、科學等其他學科知識融入其中,滲透到木工制作的各個環節。這樣能幫助學生整合利用各個學科的學習資源,拓寬他們的認知視野。
例如,在指導學生制作筆筒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學科整合的方式,拓展學習資料,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入制作筆筒的各個環節。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結合語文學科知識,給學生介紹一些和筆筒有關的古詩詞作品,讓學生感受筆筒蘊含的文人雅趣,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題竹根筆筒》,如“豹變留文疑霧后,龍形寫葉憶風前”,讓學生體會筆筒的藝術魅力。在結構設計階段,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如給學生介紹將立體圖形轉化成平面圖形的方法,并引導學生畫出,用于筆筒制作。教師還可以結合物理知識,向學生介紹什么是重心,讓學生思考如何設計筆筒的造型,才能避免筆筒在放置文具后出現傾倒的情況。在美化提升環節,教師可以結合美術知識,讓學生思考如何在筆筒的表面繪畫,提升美感。此時學生可以思考如何適當配色,設置留白處,優化筆筒造型。通過整合性學習活動,學生能在工藝木工制作中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這樣有助于學生遷移運用所學知識,幫助學生自主建構各個學科的知識框架,提高綜合能力。
(三)融合社會,解決具體問題
讓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是勞動教育的重點之一。教師可以基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自身所掌握的木工技巧,自主解決問題。
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社會資源,聯系學生居住社區,詢問是否存在相關需求。如某一社區舉辦“熱心公益”活動,拍攝了大量照片,需要一個美觀、醒目的展示欄。教師可借此情境,設定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法,從而引入“相框設計”教學主題。在后續活動中,學生不僅能設計出結構合理的相框,還能認識到掌握木工技能對社會生活的益處。另一方面,教師可利用聊天軟件與家長溝通,聯系擅長木工技藝的家長,邀請他們參與學校木工親子活動。活動包括木馬設計、相框設計、小木屋設計、筆筒設計等,以小組形式開展,評選優秀作品。同時,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參與校本課程設計,錄制木工制作微課視頻,豐富課程內容。總之,教師應善于挖掘社會資源及家長資源,將學習與生活、知識與情感緊密結合,以增強教育效果。
三、聚焦時代發展,豐富工藝木工教學的形式
(一)借鑒娛樂節目,調動積極心理
拓展教學形式是實施課程規劃的重要內容。教師要結合先進的教學理念,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由于大部分學生對生動有趣的娛樂節目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借鑒娛樂節目中的元素,設計有趣的游戲、競賽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心理,讓他們在娛樂中學習。
教師可以運用兩種方法將娛樂節目和木工教學融合在一起。第一種方法是選擇一些內容本身和手工藝品制作有關的節目。如《就匠變新家》是一檔家裝設計真人秀節目,其中有一些裝潢技巧與木工有關。教師可以截取其中的片段,讓學生欣賞、借鑒。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制作小木屋,他們要將小木屋看成微縮的“建筑物”,思考如何將《就匠變新家》中看到的裝潢技巧運用于設計活動中。第二種方法是從娛樂活動的流程設計中獲得啟迪,將其改成某個教學環節。例如,綜藝節目中包括挑戰、闖關、獎勵等環節,教師可以參考這些環節,調整課堂內容。如在學生制作小木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小組比拼,讓學生四人一組,采用接力的方式,分別完成“將草圖畫到桐木板上”“結合草圖鋸割”“打磨”“粘貼”等制作環節,看看哪一個小組最先完成任務。教師將娛樂節目中的游戲融入課堂教學中,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讓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二)加強小組合作,增強學生團隊意識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是開展勞動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探究主題,引導學生合作完成某些項目,以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
在“木馬”主題活動中,教師要設計觀察討論、設計規劃、實踐創作、反思提升等環節,并在每個環節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觀察討論階段,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木馬的圖片,并組織學生互動討論,描述木馬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知道木馬底座、木馬身體、木馬頭部分別是什么部位。在設計規劃階段,學生要分組討論,說說木馬設計的要求是什么,探討設計方法是否實用、美觀、有創意。他們可以先各自畫出自己設計的木馬,然后進行交流分享,選出最好的設計方案。在實踐創造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桐木板上畫草圖,并完成制作。如果有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他們要和同伴互動討論,說說如何才能解決問題。在反思提升階段,學生再次分享討論,說說在木馬設計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等。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設計稿和成品之間的差距,引導學生找到造成這種差距的具體原因,并思考在后續的創作中該如何解決問題。學生需要有序、負責地合作完成勞動技術實踐活動。由此可見,教師組織學生參加小組合作類活動,可以讓他們獲得豐富的合作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
(三)聯動家具元素,提升藝術素養
在學生掌握工藝木工制作的基本方法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構思,設計出更具有藝術性的作品。教師可以聯動家具元素,讓學生學習各種家具的設計理念,并將其中的藝術元素融入自己的設計中,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
例如,在設計相框的時候,教師可引入家具元素,鼓勵學生開展創意設計。在造型方面,學生可以觀察家中的櫥柜、木床、沙發、桌椅等木制家具,看看能否從中得到啟發。如有一名學生發現很多家具設置了流線型的邊框,讓家具的輪廓變得更流暢。學生從中得到啟發,將相框的邊沿也設計成了流線型。在圖案方面,學生發現不少家具上有精致的貼花,他們于是認為在相框上也可以添加一些圖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色彩搭配方面,學生發現不少家具講究冷暖色調的配合,他們認為在自主設計的時候也可以考慮色調搭配,體現出和諧美。在材質元素方面,學生發現一些家具不僅采用了木質材料,還采用了布料、塑料等其他材料。他們由此想到,在設計相框的時候也應考慮材料的豐富性。結合家具元素,學生從造型、圖案、色彩搭配、材質等角度入手,探究了如何讓木工工藝品變得更有藝術性。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作活動,學生能快速提升藝術素養,形成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
結語
在初中勞動技術課程中,教師應合理設計工藝木工課程,優化教學環節,以豐富學生的勞動經驗,引導學生參與傳統工藝的傳承和交流活動,進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養成勞動習慣,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上海市南湖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