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梅
摘要:基于新課改背景下,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培育。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學生對網絡安全知識的學習和了解,為學生提供信息素養和網絡安全意識的基礎。豐富教育資源,滿足學生對網絡安全知識的學習需求。在教師的組織及引導下,有目的性地開展網絡安全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與實踐能力。同時,完善協同培育機制,提升育人成效,引導學生更好地承擔國家網絡安全建設的重任,為學生日后工作和生活提供正確的觀念指導,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高職;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育困境
網絡安全意識是指人們在使用網絡便捷工作與生活時對潛在的各種安全隱患的防范意識。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舉止深受網絡的影響。高職院校需要重視對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重點培養,開設相關的網絡安全教育課程,通過系統教學,提升學生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下的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再加上豐富的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安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全面增強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高職學生尚未完全了解、適應以及融入社會環境,對網絡環境中的各種安全隱患沒有戒備心,網絡安全意識較為薄弱,網絡詐騙的識別能力不高。通過網絡安全教育,培養學生達到潛意識里激發出自我保護本能,才能更好樹立起網絡自我保護意識,使其掌握一定的網絡安全知識,對網絡中可能存在的威脅和隱患,有明確的心理暗示和正確的自我保護行為。同時,學生能認識到網絡的兩面性,積極應對網絡安全問題和挑戰,掌握防范和應對潛在的網絡成癮、網絡失德、網絡詐騙以及思想觀念扭曲等問題的方法及措施,更好地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有積極影響[1]。
(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高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確立,許多學生對網絡信息存在盲從的特點,加上對自身的價值觀念不夠堅定,很容易受網絡影響改變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通過網絡安全意識培育,可以讓高職學生在心理健康、網絡道德教育方面得到及時、正確的引導,規范自身的行為,樹立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安全觀。引導學生樹立起尊重他人權益的意識和行為準則,更加重視他人的合法權益,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遵守社會規范[2]。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權益,更好地理解和容忍他人的不同觀點和立場。此外,還能激發高職學生關注社會公益事業的熱情和責任感,意識到自己作為公民應該為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關注社會問題,參與公益活動,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三)高職院校安全教育需要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改革教育對策,構建新型教學模式,網絡教學平臺的創設和應用成為新課改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高職學生在更方便地搜集信息、查閱資料、獲取新知識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網絡安全隱患。提升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是高職院校安全教育的需要,也是保障國家安全戰略有序實施的現實需求。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對培養學生良好的網絡信息使用習慣、提升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增強學生的規避網絡安全風險的能力等將責無旁貸。
(四)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通過培育網絡安全意識,高職學生可以認識到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同樣需要規范制度,網絡環境安全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必要條件。從自身角度考慮,作為一名公民也需具備一定的權利和義務,明白網絡犯罪的后果和危害,加強自身的自律意識,學會約束自身網絡行為。同時,網絡安全意識的培育還能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準則,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自我約束能力,更加注重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遵守網絡安全運行規定,并積極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和網絡完全維護工作中,維護社會的和諧與安定,為社會穩定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網絡安全內容較少
新課改注重實踐教學和技能培養,但在網絡安全意識的培育方面存在不足的問題,尤其是高職院校對教材和課程的設置,側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網絡安全相關內容的教學。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將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內容納入學生教學體系和培養計劃中,僅在計算機相關課程中穿插講述,沒有實施全程、全年級的網絡安全教育,且開展的網絡安全教育內容僅局限于計算機的正確使用、基礎的計算機病毒查殺和經典的防盜防騙案例講解等,整體上網絡安全、信息安全的教育內容不全面、不新穎,教育方式單一,導致學生對網絡隱患和漏洞的識別與防范意識不足,網絡安全意識的培育不夠充分。
(二)教育資源受限
部分高職院校因缺乏具備網絡安全教育背景和教學經驗的教師,對網絡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造成一定影響,也限制了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培育[3]。再加上沒有豐富的、緊跟時代發展的網絡安全教育相關教材和教輔材料,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有效地傳授網絡安全規范、宣傳新型網絡詐騙、教育學生良好的網絡行為等。考慮網絡安全教育需結合實際案例和實踐活動進行,但部分高職院校由于經費和場地等方面的限制,無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教學條件,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及發展。
(三)缺乏實踐機會
首先,因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方面的投入不足,實踐基地和實習崗位的數量有限,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學生在實踐環節的時間和機會受到限制,很難深入了解和體驗網絡安全實踐的真實情況。
其次,所設計的實踐環節相對較少,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真正面臨網絡安全問題的時候防范意識與能力不足,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也無法得到有效的實踐鍛煉。
此外,受到地域限制或其他因素的制約,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所在地區的網絡安全實踐環境相對薄弱,無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同時,一些網絡安全知識大賽、網絡安全攻防大賽、大數據安全分析比賽等實踐活動可能需要特殊的資質或條件,學生很難獲得參與的機會。
(四)重視程度待加強
因學校和教師對網絡安全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足,在高職學校中網絡安全教育往往被忽視,或者只是流于形式,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學校和教師更關注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忽視了對學生信息素養和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無法及時識別虛假信息和網絡安全隱患,采取有效措施自我保護 [4]。
再加上網絡安全教育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大多數的高職學校中開展網絡安全教育課程,往往只是零散地教授一些網絡游戲成癮的危害、網絡失德的危害、網絡詐騙手段等知識,缺乏完善的教學計劃及方案,學生往往只是被要求學會約束自身網絡行為,而沒有機會進行實際應用和思考,導致學生對網絡安全的理解和認識只停留在表面,難以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真正遭遇網絡暴力、網絡詐騙等問題時,極易陷入道德風險和經濟糾紛中,不利于學生健康發展。
(一)優化課程設置,提高課程實踐性
在高職教育的課程中,增加網絡安全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網絡安全知識。同時,教師也可根據當地網絡安全環境、學生的實訓情況以及網絡安全課程特點等調整課程體系,平衡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課時比例[5]。
豐富的網絡安全知識的學習,是高職學生養成較強的網絡安全意識的基礎,針對很多高職院校不重視網絡安全意識培養、網絡安全課時少、網絡安全內容較少等問題,可在通識課中普及必要的網絡安全知識,豐富通識課程中網絡安全知識構成,為學生養成網絡安全意識打下基礎。利用課余時間傳授一些新型網絡詐騙手段,提高學生日常網絡行為的警惕性。也可開展線上、線下教學,將微課教學、翻轉課堂等與常規課程相結合,提升網絡安全意識培育效果。可將該課程分為基礎課時、技能課程、實踐課程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實踐課程中,采用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情景模擬,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生共同研究分析案件,深入思考案件的各個方面,學生小組現場陳述,對最終觀點和解決方案展示和辯論。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分析深度、邏輯嚴謹性、分析準確性等方面進行評分,選出最佳小組和最佳陳述。通過實踐形式,培養學生的網絡安全思維,提高學生的網絡安全問題防范意識與處理能力,為學生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此外,學校還可制定詳細的網絡安全教育計劃,明確教育目標和內容,將網絡安全教育滲透到學校日常管理和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網絡安全問題,提升學生的防范意識。也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網絡安全技術培訓、網絡安全宣講活動等,提升自身對于網絡安全知識教學能力,教學中能更好地引導學生。
(二)豐富教育資源,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首先,學校圖書館配備豐富的網絡安全類書籍和資料,包括計算機網絡發展、數據加密技術、網絡安全理論、Web安全與防護等方面的著作,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圖書館提供電子資源和在線數據庫,方便學生信息檢索和學習。
其次,學校設立網絡安全研究中心或實驗室,為學生提供網絡安全實踐研究的場所和設備,教師與學生一同參與校園網絡安全項目研究、實地調研和案例研究等,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網絡安全維護能力[6]。再加上現代化技術手段的引進與應用,建設在線學習平臺,提供網絡安全理論知識和技術知識的在線課程和學習資源,學生通過網絡學習,隨時隨地獲取相關知識,增強自身的網絡安全風險規避意識。
最后,學校組織講座、座談會、知識競賽等活動,邀請網絡安全專家和從業人員進行講解和交流,增加學生對現實大型網絡安全事件的了解,激發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通過學校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途徑和機會,由行業專家或從業人員帶來最新的網絡安全知識,促進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和發展。
(三)開展網絡安全實踐活動,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通過開展網絡安全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網絡安全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學校還建立健全相關的實踐指導機制和評價體系,為學生提供實踐環境和指導,確保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和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新課改的實施更加強調學生的積極性,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要改變以往老師教什么就學什么的模式,可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新知識。例如,學校組織“以身說法”活動,構建不同的網絡安全風險場景,讓學生扮演網絡詐騙者、“鍵盤俠”等角色,通過學生自主參與模擬活動,鍛煉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或者是學校與公安機關人員、三大運營商客服人員合作,共同設置一個“圈套”,為學生提供較為真實的網絡安全情境,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意識到網絡安全風險無處不在,學生可分為小組進行實踐,旁觀其他小組對網絡安全事件的處理,以鍛煉其實踐能力,掌握正確、高效的處理辦法[7]。再舉辦網絡安全競賽和辯論賽,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與實踐經驗進行比拼和交流,激發學生學習網絡安全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完善協同培育機制,提升育人成效
只依靠高職院校來開展當代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培育工作,顯然有些勢單力薄,學生的生活圈不只局限在校園內,為提升育人成效,更好地促進高職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的培育,還需學校與社會資源對接,邀請網絡安全專家、從業人員和社會公益團體等為學生講解網絡安全內容,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實踐經驗,激發學生維護網絡學習環境的信念。如由高職院校和公益團體舉辦網絡安全普及活動,組織學生親自參與宣傳,加深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同時向社會宣傳網絡安全問題的危害性,共同創設安全的網絡環境。也可將高職學生與家庭之間的教育情況,納入高職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育工作中,將家庭成員的反饋結果結合在校情況對學生進行綜合評估,及時疏導學生的心理、加強學生對網絡環境的認知。統一協調高職院校、家庭以及社會三方面的培育機制,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難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將網絡安全意識培育融入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全過程。
新課改背景下高職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育,既能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促進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還能提升高職院校安全教育水平,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發展。而新課改也對高職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育工作的展開產生較大的沖擊,面對各種困境,需學校及教師發揮較強的育人作用,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主動優化課程設置,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多方面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促進網絡安全知識與實踐結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隨著學生學科能力及網絡安全意識的提升,還能有目的性地開展網絡安全實踐活動,有較強的育人成效,為學生健康發展起到較強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宋博,郝小輝. “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育研究[J].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2022,(07):31-34.
[2]張德峰. 關于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J].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3):96-99.
[3]李建華. 以青少年網絡安全意識教育為抓手,推動我國網絡安全文化建設[J]. 中國信息安全,2022,(01):38-40.
[4]張敏.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網絡安全課程改革[J].陜西教育(高教),2021,(10):63-64.
[5]崔艷敏.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計算機實施新課改的路徑[J]. 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08):180+182.
[6]王廣麗. 新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育路徑探析[J]. 傳媒論壇,2019,2(10):93-94.
[7]陳爽. 新課改下高職教學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 現代職業教育,2018,(19):81.
(作者單位:榆林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