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慈嫣 馬鳳娟



摘? 要:皮影是一項綜合性的民俗藝術,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深厚的藝術內涵和文化底蘊,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將皮影藝術融入現代民宿室內空間設計中,不僅拓寬了皮影藝術的傳播途徑,對于促進地方旅游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傳統皮影的造型、工藝、材質、色彩等裝飾元素進行深入剖析,指出了其在民宿設計中的應用意義,也歸納總結了皮影藝術元素在民宿室內設計與家具設計中的創新路徑,在傳承和發揚傳統皮影文化的同時也為民宿地域特色化設計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關鍵詞:皮影;民宿設計;創新設計路徑
皮影,民間俗稱“燈影戲”,因各地皮影大都采用獸皮雕刻彩繪而成,故又被稱為“驢皮影”或“牛皮燈影”。它是最古老的民間戲劇形式之一,是將繪畫、剪紙、雕刻、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它的工序復雜,制作精美,影人美輪美奐、栩栩如生,皮影在制作與表演上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因此也有著“戲劇藝術的活化石”“活的繪畫”之美稱。皮影藝術以其濃郁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馳譽中外,并于2006年和2011年被先后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隨著電子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傳統娛樂與生產生活方式已逐漸被高科技產品和現代娛樂方式所取代,皮影作為民間傳統藝術的代表受到了極大沖擊,并逐步退出現代公眾生活。在當前國家大力提倡并實施對民間傳統藝術進行傳承與復興的時代背景之下,鑒于國內民宿整體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對傳統藝術文化的融合的問題,文章結合文獻資料和實踐創作,對如何在現代民宿室內設計中融入皮影造型進行創新研究。這不僅彰顯了皮影藝術文化精髓,有利于拓寬傳統藝術在當代的傳播渠道,還能給鄉村特色民宿氛圍的營造帶來更多啟發,增強游客的體驗感和滿足感。
一、傳統皮影的文化起源及特點
據史書記載,皮影始見于西漢。有記載說,漢朝時,漢文帝劉恒的太子哭鬧不止,一位宮女偶然采摘了一片桐葉,剪成人形照在窗紗上誘逗取樂,太子看見遂破涕為笑,此后都用這種辦法來哄他。這件事傳到民間,觀眾就編成了這樣的順口溜:“漢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興國安天下,活樂傳于百姓家。”后來,人們用紙取代桐葉,并將其剪成人形、獸形,用以敷衍做事。這便是皮影的起源[1]。
我國皮影戲的地域傳播范圍很廣,皮影形制演變基本以中原古代影戲中“素紙雕鏃”的雕刻造型為基本依據,分別向西、北、南三個方向進行傳播與演變,并逐步形成了以陜西皮影為代表的西部皮影,以灤州皮影為代表的北方皮影和以江浙湖廣為核心的中南部皮影這三大區域流派。各流派皮影的人物形象與風格不盡相同,均富含強烈的民俗特色與地域性特征。中西部皮影雕鏤手法精細,造型粗獷夸張;北部皮影形態精煉夸張,裝飾繁麗;江浙一帶的皮影風格玲瓏剔透,色彩明艷且沉著。
皮影以質樸單純的造型特點與細膩工巧的藝術特色而極富裝飾性。皮影輪廓受雕塑和剪紙的影響較大,是用雕刻手法雕去驢皮或牛皮上多余的皮料,通過鏤空、夸張、重復和對比等方式體現出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留實,從而達到繁簡相宜、虛實共存的藝術效果。從裝飾手法來看,皮影人物和道具等常點綴著不同的花紋及圖案,繁縟的裝飾圖案與鏤空的雕刻手法也賦予了皮影藝術濃郁的裝飾特色,折射出其特有的民俗審美文化。
皮影的制作過程繁雜,要求也極為嚴苛。制作一個影人需要經歷制皮、畫稿、鏤刻、敷彩等十幾道工序,各工序間的銜接也十分緊密,因此要求手工藝人在制作時必須耐心細致,一旦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就有可能功虧一簣。不僅如此,皮影因其材質的特殊性也面臨著保存上的難題。皮影這一喜聞樂見的民間娛樂方式極大豐富著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然而在娛樂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皮影戲的魅力光環正在逐漸消退,因此如何將皮影藝術融入現代生活并重新回歸大眾視野,以達到皮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與活態傳承便成為當務之急。
二、傳統皮影的藝術表現形式
(一)傳統皮影的色彩特點
色彩是民間傳統皮影藝術形式美的有機組成部分,皮影色彩規律受到中國民間五行五色的影響,主要呈現出紅、綠、黃、白、黑五種顏色。皮影著色方式與我國民俗年畫類似,濃墨重彩的同時大膽使用補色,使顏色之間對比鮮明、自然協調,總體用色明快、不事張揚,蘊含著濃郁的民族裝飾風格,在燈光演繹下,將傳統民間藝術的意境之美發揮到極致。皮影的用色受宗教和民間傳統色彩意識影響較深,顏色間的相互搭配巧妙地勾勒出影人性格特征,極富藝術感染力。皮影色彩能夠反映出完整的人物形象與性格特征,且均個性鮮明,皮影人物角色有忠、勇、狡、奸之分,比如紅臉之精忠、黑臉之驍勇、黃臉之狡猾、白臉之奸詐等,每種色調均有其處理手法及象征意義。皮影的整體色調渾厚沉著,對比鮮明而又和諧,如果在民宿室內家具設計中融入皮影的色彩特點,同樣可以給民宿設計帶來更多的靈感。
(二)傳統皮影的材質特性
傳統皮影是以皮革為原料雕刻而成,出于堅固性與透明性等方面的考慮,又以驢皮材質為最佳,牛皮、羊皮和豬皮次之。驢皮輕薄而平整,用于雕刻既不“闖手”,又具有較好的“色”“站線”性能,防水的同時又不容易被損壞,正是由于驢皮獨特的材質特點,它自古以來便有“方寸驢皮,盡顯神奇”之美譽。在光影的照耀下,皮影人物及其雕刻圖案透過幕布更顯玲瓏剔透,給人以若即若離、斑駁陸離之感。這種朦朧的光影效果可運用于現代燈具的設計中,通過內部黏貼、剪影以及雕刻等方式改變傳統燈罩的材質肌理與造型表現,并借助光源的反射、穿透、漫射和折射在室內空間中營造出有趣的光影效果。
三、皮影元素在民宿設計中應用的意義
民宿作為一種旅游住宿的新場所,由于引入了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相比于酒店與賓館的標準化設計更加富有特色和風土人情韻味。地域文化與民宿之間是和諧共生、相輔相成的關系,地域文化在民宿設計中占據著靈魂地位,民宿又成為延續與發展地域文化的媒介。
(一)增加民宿室內特色化的探索途徑
民宿建筑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其不單單是商業化發展的產物,并且還有著濃厚的情感與精神[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游客對于傳統鄉村文化的懷念與追憶。同時通過對當地文化核心精神的提取與挖掘,提煉出適宜的地域文化元素符號應用于主題民宿,也可以避免因城市的盲目開發所帶來的民宿間的同質化和無差異性等問題。皮影藝術具有很強的裝飾特征和精神寓意,其中精致的繪畫與雕刻藝術、獨特的藝術造型和精湛的制作技藝為民宿室內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與素材。通過多種設計方式將皮影形態和精神內涵滲透進民宿室內空間的設計中,不僅可以讓空間極具地域文化色彩,同時也迎合了現代審美需求,讓置身其中的游客真切地感受當地的地域文化與民俗風情,產生對這種文化的強烈認同與喜愛,甚至依戀[3]。
(二)拓展皮影藝術文化的傳播渠道
皮影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對于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增強民族與歷史認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民宿作為一種新的傳統文化傳播載體,與皮影這一獨特的文化符號相結合,并加以提煉、整合與再設計,在實現傳承的基礎上根據時代需求不斷進行創新,不僅拓寬了皮影藝術的傳播渠道,還有助于皮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四、皮影在民宿室內與家具的創新設計途徑
(一)裝飾圖案的直接引用
皮影藝術歷經千年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雕琢與時代的不斷洗禮,逐漸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特色和鮮明的地域特征,承載著中國傳統皮影文化之精華。因此,對于一些造型與裝飾紋樣簡練的圖案題材可采用直接移植的方法運用于民宿家具與室內設計中。將皮影人物素材直接裝飾于燈具之上(如圖1),不僅能讓游客更加直觀感受到它的形態特征與藝術內涵,同時又展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氣息。
(二)裝飾圖紋的簡化與重構
民間皮影藝術的裝飾紋樣和組織圖案層次多變,制作的人物身體及頭部裝飾部分皆以精美而繁復的紋樣構成,形象栩栩如生,姿態神情惟妙惟肖,無不彰顯了古人高超的制作工藝及精湛的雕刻技藝。但是倘若將這些裝飾元素直接應用于民宿室內設計中則會給人一種繁冗復雜之感,因此,為了迎合現代家具設計的審美需求,可以借助現代設計手法對其進行恰當的處理與加工,再將其以更為精煉的方式呈現于現代民宿家具設計中。現代設計手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裝飾元素的提煉與簡化,主要是指充分提煉出傳統皮影裝飾紋樣中的精華與典型特征,拋棄繁瑣復雜的元素和不適宜的裝飾圖案,使其輪廓外形與內部紋樣精煉化,達到簡潔明快而又不失傳統韻味的效果;另一種是對裝飾元素進行重構與再設計,將局部的裝飾紋樣進行篩選,并提煉出經典皮影裝飾圖案和紋樣作為基礎圖形,結合不同的構成形式與設計方法對其進行拼接組合。新的組合圖案可以作為裝飾紋樣單獨使用,也可作為局部點綴融入其他裝飾藝術形式中。它與現代形式美法則相吻合,同時還蘊含著傳統皮影文化的精髓,也為現代家具裝飾設計帶來了更多的啟示。
在民宿茶室的家具設計方案中(如圖2),皮影頭的背景裝飾造型主要采取了提取簡化的設計手法,在保留皮影頭像主體特征的基礎上去除了圖案中的裝飾細節及輔助形態,從而留存了皮影造型最原始的基本形態與文化底蘊,用最為簡練的方式恰當地傳達出紋樣信息。在家具和民宿軟裝的細節設計中,可提煉出傳統皮影紋樣線稿作為基本圖形,對含有“瑞雪兆豐年”寓意的雪花紋、“吉祥與萬福”寓意的萬字紋和云紋等經典紋樣進行提取、衍生與再創造,并以鏤空或印染的形式手法點綴于屏風的局部雕刻與抱枕的裝飾中,在保證空間連通性的同時賦予了空間更多的層次感。
(三)材質的革新與肌理的表現
肌理是藝術視覺表現中一種常見的形式,具有多元化形態特征、獨特感官效果以及不同心理想象特性,肌理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設計的走向及設計語言的表達[4]。一般來說肌理的呈現是由物體的材質決定的,并且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材質被創新應用于室內軟裝中,每一種材料都展現了獨特的紋理質感與特性,或光滑粗糙,或柔軟堅硬,合理運用這些材料肌理,可以使整體空間展現出不一樣的格調,營造出材料特有的肌理之美。每種材料肌理也傳達了其獨特的代表含義,傳遞出的思想內涵能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并極大豐富了民宿室內空間的視覺表現力。因此傳統皮影與民宿室內軟裝的結合也不應局限于傳統的獸皮材質雕刻,而應從現代新型環保材料與當地的材料中發掘出更多的靈感,提煉特色優質材料并結合現代設計手法,以現代材質彰顯優秀的傳統民間技藝,這既符合當前家具設計的理念趨勢,也讓民宿室內設計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圖3為無間設計公司攜皮影非遺傳承匠人設計的一套室內裝置藝術品,作品以皮影的人物造型與形象及其各種裝飾紋樣為靈感來源,采用亞克力材質進行設計,在光影的互動下,創造出一個沉浸式的體驗空間,極大豐富了空間環境的視覺表現力。現代材料與傳統紋飾的創新融合,不僅豐富了家具設計的表現形式,同時也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理念的傳承與弘揚。
(四)意境的傳達與氛圍的營造
隨著民眾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民宿的需求已不再僅僅滿足于遵循功能的基礎設計,而更加注重通過意境的營造來展示空間的文化底蘊和視覺美感。傳統皮影藝術之所以廣受歡迎并不斷傳承和發展,與其體現出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與哲學觀念密不可分,現代民宿家具設計應著力挖掘傳統皮影形象中所蘊含的地域文化及深層意境,將優秀文化蘊含的形式美感與精神美感融于其中。為了達到富有意境的空間效果,往往需要借助豐富多樣的空間語言。設計者如何利用各種元素所具有的形式特點,并將它們巧妙地融入室內環境之中,是營造出意境美的關鍵一步。具體來說,在室內環境中這些元素通常包括材料肌理、色彩光照、界面形態、室內陳設等,在結合場地條件與地域文化背景的條件下,通過各種元素所代表的形式語言在環境中發生對話,將它們進行空間組合,最終表達出設計師所要傳達的藝術思想[5]。以北京什剎海皮影主題酒店為例,酒店中庭為小型皮影劇場,除了日常的皮影戲演出外還借鑒了“依皮成形,借光樹影”的設計理念,運用空間設計將自然光線引入室內并通過幕布形成光影舞動。在二樓臨窗處,則用仿古現代鋁合金鏤花窗加以點綴,打開小窗便可將精彩絕倫的皮影表演一覽無余,反映出古代建筑因景互借、因景制宜的設計手法,模糊了室內與室外的空間劃分,讓人深刻體會到“小窗幽靜美人遲”的靜謐與釋然。意境美的營造可以使得整個環境空間變得靈動而豐富,并呈現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五、結語
民宿不同于傳統酒店,是因為民宿是特定區域地域文化的濃縮和凝練,能夠反映當地的文化特征和歷史文脈,更注重游客對于住宿環境的感官體驗與文化認同。而皮影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精湛的雕刻技藝和生動豐富的表現題材與手法,展現了傳統民間技藝的工匠智慧,蘊含著深厚的風土民俗和精神文化內涵,民宿室內空間設計可以從這些藝術特征中獲得深刻啟示,并將其創新植入于現代民宿的設計實踐之中,這不僅能夠促進傳統工藝的活態傳承,更好地保護本土文化的精神內核,同時也能夠豐富現代民宿的設計語言,打造出富有地域文化的特色民宿建筑。
參考文獻:
[1]張晉元.皮影戲的淵源與流播[J].當代戲劇,1998(3):36-38.
[2]周聰.文化視野下的民宿建筑設計闡述[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1(9):125-127.
[3]肖德榮,張蕊.地域文化在民宿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4):105-107.
[4]韓玉婷,趙雨軒.桃花塢木版年畫在室內軟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飾,2022,29(11):78-83.
[5]連明露.當代室內設計中美學原理的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7):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