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青木 倪浩
2月28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fā)布《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呈現2022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公報中的重要數據受到外媒關注,包括GDP增長、就業(yè)和人口數字等。
“中國國家統計局:去年GDP比上年增3.0%”,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公報》數據稱,初步核算去年GDP超121萬億元,比上年增3.0%。按平均匯率折算,2022年中國經濟總量達18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繼續(xù)穩(wěn)居世界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5698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741美元,繼續(xù)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
《公報》顯示,2022年中國就業(yè)和物價總體穩(wěn)定,全國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1206萬人,超額完成1100萬人的年度目標任務。年末全國城鎮(zhèn)調查失業(yè)率從去年4月份的高點降低至5.5%。2022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月度漲幅始終低于3%,全年僅上漲2.0%,大幅低于美國8.0%、歐元區(qū)8.4%等發(fā)達經濟體的漲幅,也明顯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6%-10%的漲幅,“中國價穩(wěn)”與“全球通脹”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
在就業(yè)數字方面,路透社注意到“罕見下降”,其援引《公報》中的數據稱,2022年全年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1206萬人,比上年少增63萬人。路透社稱,Pinpoint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志偉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城市勞動力減少反映了中國去年面臨的嚴峻經滸挑戰(zhàn),“勞動力規(guī)模的縮小、疫情導致的失業(yè)以及農民工向城市遷移的速度放緩是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張志偉同時指出,數字的下降只是暫時的,因為中國已經調整應對新冠的措施。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2月28日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2年中國經濟頂住內外部超預期因素的沖擊,總體保持穩(wěn)定。在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嚴峻的情況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仍然保持了3%的比較快的增速。伍超明預計,2223年,消費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加之投資或整體平穩(wěn),中國經濟增速將恢復至5%以上,達到5.3%。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1月15日在國新辦的發(fā)布會上表示,2023年中國經濟發(fā)展仍擁有諸多優(yōu)勢:長期積累的物質基礎雄厚,超大規(guī)模國內市場優(yōu)勢明顯,新動能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紅利持續(xù)釋放,宏觀調控經驗豐富。康義表示,2023年中國經濟一定會整體岸轉。
“中國去年GDP達到18萬億美元,是1980年的61倍。”韓國《明日新聞》28日報道稱,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其GDP數據已經超過傳統發(fā)達國家俱樂部G7,而憑借新興經濟體持續(xù)的高增長率,未來G7與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總量差距可能越來越大。
瑞士《現金報》28日評論說,根據數據,中國已經在2021年接近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中國的目標是到2035年成為“中等發(fā)達國家”,人均國民總收入翻一番,達到2萬美元左右。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必須避免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也必須在沒有過去40年特有的有利人口的情況下實現這一目標。
根據《公報》數據,2022年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2022年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現金報》由此認為,中國不能再依賴快速增長的勞動力或推動世界工廠建設的年輕民眾。但同時,該報認為,中國已經顯示出從過去幾十年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以制造業(yè)為中心的增長模式轉變的跡象。與拉美或非洲經濟體相比,中國經濟對大宗商品出口的依賴程度較低,并在太陽能和風能、消費電子、電池技術和電動汽車等領域建立了高附加值產業(yè)。
《公報》還指出,2022年外部對我國科技領域打壓持續(xù),“斷鏈脫鉤”風險加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持續(xù)增強,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b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qū)塊鏈等新興技術廣泛應用,新產業(yè)迅速成長。▲
環(huán)球時報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