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馬晨,楊伯倫,夏春谷,朱剛利,3
(1 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2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3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含有6個碳原子以上的高碳醇(C6+醇)在制藥、食品、化工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1]。例如,正己醇被用于制取防腐劑和安眠藥,正辛醇被用于制取香精、化妝品等,2?乙基?1?己醇則被用來制備增塑劑等百萬噸級的化工原料[2]。除此之外,C6、C8醇還被認為是極具吸引力的生物燃料,與目前廣泛應用的甲醇、乙醇等低碳醇燃料相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十六烷值,同時能與柴油以任意比例混溶,不用對現有發動機進行改造[3]。高碳醇作為燃料添加劑的使用,不僅能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還能改善柴油品質,減少SOx、NOx、CO等有毒氣體的排放,對于節能減排和實現“雙碳目標”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目前,工業上生產高碳醇最普遍的方法是羰基合成法,但該方法以化石能源為原料,且技術復雜,是一個能源密集的過程,亟需找到一條綠色環保的替代工藝路線。利用乙醇的Guerbet 反應制備高碳醇流程簡單,過程清潔,原料來源可持續,是一條節能環保的綠色路徑。該反應是Guerbet[4]在1899 年發現的醇與醇縮合形成長鏈醇的反應,過程如圖1 所示。最初,Guerbet 反應主要被用于研究丁醇制備2?乙基?1?己醇的反應,后來被廣泛應用于不同醇之間的交叉偶聯。進入21 世紀以來,隨著生物乙醇的蓬勃發展,利用乙醇制備丁醇的研究逐漸增多,其技術日趨成熟,基于此,更多研究者放眼于利用乙醇的Guerbet 反應將其催化轉化為附加值更高,燃燒性能更好的C6+醇。目前,應用于該反應的催化劑主要有金屬氧化物,羥基磷灰石等非負載型催化劑,以及活性位點得以更好分散調控的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等[5]。本文主要介紹了近年來乙醇縮合制備高碳醇過程中這兩類催化體系的研究進展,并對未來催化劑的設計進行了展望,以期為該領域的發展提供新思路。

圖1 Guerbet反應過程
在早期乙醇Guerbet 縮合的研究中,為了促進乙醇脫氫和羥醛縮合過程,同時抑制乙醇的脫水反應,研究者們直接用固體堿,堿性金屬氧化物或其混合物等非負載型催化劑催化乙醇向高碳醇的縮合,并取得了較好的催化效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羥基磷灰石(HAP)和以水滑石(LDHs)為前驅體制備的堿性鎂鋁氧化物混合物[6?8]。
2006 年,Tsuchida 等[9]首次利用HAP 在固定床反應器中催化乙醇縮合。在400℃下,得到了57.4%的乙醇轉化率和13.7%的C6+醇選擇性,在溫度升高到450℃以后,C6+醇不增反降,產物中出現了大量的氣體和芳烴副產物。該作者在實驗中發現乙醛是反應中間體,反應路徑遵循Guerbet反應。接著他們[10]研究了不同鈣磷比(Ca/P)的HAP對反應的影響,在Ca/P比為1.59時,產物中沒有醇的生成,有高達87.3%的乙烯生成,Ca/P比越接近1.67(HAP化學計量比),產物中總醇和C6+醇的選擇性越高。表征結果表明,隨著Ca/P比增加,HAP的酸性位點逐漸減少,堿性位點明顯增多,說明乙醇在酸性位點較多時,容易發生脫水反應,而堿性位點較多時,則容易發生Guerbet反應。Ogo等[11]以鍶取代鈣的Sr?HAP為催化劑,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但即使在Ca/P比為1.67的堿性位最多的HAP上,C6+醇的選擇性也沒有超過15%。
2016年,Moteki等[12]通過研究乙醇在HAP上反應的動力學結果發現乙醇縮合產物的碳數分布與采用階梯增長模型預測的結果非常吻合。如圖2 所示,當α增加到0.3時,反應器出口中C4~C12產物的質量分數幾乎單調增加,這些C4~C12產物中Cn的質量分數與階梯聚合模型預測的所有物種的選擇性密切匹配,見式(1)。

圖2 乙醇縮合反應中不同碳數的產品質量分數隨反應進度的關系(虛線是理想階梯增長模型預測的值)[12]
式中,WC2i、W0、C2i分別為體系中C2i物質的質量、初始單體的質量、聚合物的碳數;α是反應中參與反應的官能團占總官能團的分數,代表了反應進程。這些結果表明,由于動力學的限制,很難通過改變反應條件去控制產物分布。要增加高碳醇的選擇性,需要設計合適的催化劑打破這種分布。Hanspal 等[13]采用多產物穩態同位素瞬態動力學分析(SSITKA)研究了乙醇在HAP上的縮合反應。結果顯示,在340℃下,生成乙醛的反應中間體在HAP表面上的平均停留時間明顯短于生成丁醇的反應中間體,說明與形成C—C 鍵相比,乙醇脫氫的速度更快,也就是說,在該條件下,羥醛縮合是控制步驟,這可能是高碳醇選擇性低的根本原因。
同年,Ho 等[14]根據原位滴定和光譜實驗結果提出了一個詳細的乙醇在HAP 上的反應機理,如圖3所示,乙醇首先在Ca?O堿性活性中心上生成乙醛,然后遷移到相鄰的CaO/PO43-酸堿對上形成巴豆醛,然后巴豆醛在Ca?O 堿性位點通過Meerwein?Ponndorf?Verley(MPV)機理與乙醇進行氫轉移生成丁醇。生成的醇繼續自偶聯或交叉偶聯就會生成高碳醇。從圖3不難看出,[Ca?O?P]酸堿對的存在催化了羥醛縮合過程,促進了C—C鍵的形成。

圖3 乙醇在HAP上反應生成丁醇的機理[14]
2019年,Lu課題組[15]制備了長徑比大于400的HAP納米線(HAP?W),將富含[Ca?O?P]位點的a面盡可能多地暴露在表面,并與HAP納米棒(HAP?R)和HAP納米纖維(HAP?F)進行了對比。在相同反應條件下,乙醇的轉化率都在15%左右,高碳醇選擇性從高到低依次為HAP?W>HAP?F>HAP?R。表征結果顯示,三個催化劑表面[Ca?O?P]位點的密度差距明顯,大小與對高碳醇的選擇性高低順序一致。該作者在研究中發現,C—C鍵形成速率隨[Ca?O?P]的表面密度呈線性增長關系,因此HAP?W上高碳醇的選擇性最高。優化反應條件后,高碳醇的選擇性達到了63.8%,這在目前的報道中是最高的。但是文獻中認為高碳醇是由兩分子低碳醇直接脫水偶聯生成,而非Guerbet反應路徑,這也是目前高溫下乙醇縮合生成高碳醇的反應路徑存在爭議的地方。無論如何,上述結果表明,通過對催化劑表面調控,可以加快C—C 鍵偶聯速率,從而改變產物分布。而HAP本身組成的靈活性增加了對其改性的多樣性,比如對Ca2+、PO3?4和OH-地部分取代。因此,基于反應機理進一步對HAP表面進行精細調控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結果,打破階梯增長的規律。
2021年,Brasil等[16]首次用密度泛函理論(DFT)研究了HAP(0001)表面上乙醇的Guerbet 縮合路徑。HAP(0001)表面是熱力學首選的表面形態,具有兩種類型的吸附位點:帶正電荷的Ca2+離子和帶負電荷的PO3?4基團,可分別作為路易斯酸位點(*A)和路易斯堿位點(*B)。計算得到最佳反應路徑如圖4虛線框中所示,在堿性位點上,乙醇的羥基脫質子化,然后α?C抽氫生成乙醛。結合圖5可知,在乙醛的羥醛縮合過程中,首先乙醛的α?C在堿性位點上去質子化,繼而在酸堿對上形成較穩定的中間體,然后去攻擊吸附在旁邊酸性位點上乙醛的羰基碳進行親核加成,最后質子化完成羥醛縮合反應。理論計算結果和Ho 等[14]的實驗結果一致,表明[Ca?O?P]位點在促進羥醛縮合形成C—C 鍵中起著關鍵作用。遺憾的是,該模型忽略了HAP 各向異性的表面性質。未來要通過理論計算對催化劑設計進行指導還需更進一步完善該模型,考慮更復雜的催化劑表面,更多的反應步驟以及各反應步驟與催化劑結合后的能壘變化等。

圖4 乙醇在HAP(0001)表面的Guerbet縮合路徑[16]

圖5 羥醛縮合過程
很多金屬氧化物或金屬氧化物混合物因為具備酸堿多功能性也被廣泛用于催化乙醇Guerbet縮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水滑石或改性后的類水滑石催化劑。2016年,Ramasamy等[17]在350℃下分別用MgO、Al2O3和Mg/Al為3∶1的混合氧化物MgO?Al2O3催化乙醇縮合,結果只有在MgO?Al2O3上有不到10%的C6+醇生成。證明了酸堿對的存在對于羥醛縮合的重要性,這與在HAP上的結論一致。2019年,Benito等[18]使用Cu替換水滑石中的一部分Mg對水滑石進行改性,并在間歇式反應釜中進行了乙醇縮合反應。結果如圖6(b)所示,Cu的加入降低了反應溫度,高碳醇的選擇性也達到了30%以上,但是隨著銅含量的增加,乙醇的轉化率和高碳醇的選擇性都呈現下降的趨勢。CO2?TPD表征結果顯示,催化劑堿性位點密度隨著Cu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如圖6(a)所示,三個催化劑的堿性位點密度大小依次為Cu1.0(0.358mmol/g)>Cu2.8(0.276mmol/g)>Cu7.6(0.215mmol/g)。上述結果與Summa等[19]的研究一致,其原因可認為是過多的Cu2+取代Mg2+造成了催化劑堿性位點的減少,而這也直接導致羥醛縮合效率下降,高碳醇選擇性降低。

圖6 Cu7.6、Cu2.8和Cu1.0催化劑的CO2?TPD曲線和反應結果[18]
在整個乙醇Guerbet 縮合反應中,羥醛縮合是形成碳碳鍵的關鍵步驟,在多數情況下,也是該反應的控速步驟[14,20],尤其是對于生成高碳醇來講。如圖5所示,羥醛縮合反應中醛的α?C需要先去質子化然后攻擊另一個醛分子的羰基碳進行親核加成形成碳碳鍵。George等[21]的研究表明,醛的去質子化是羥醛縮合過程中的控速步驟。而在醛去質子化的過程中,烯醇負離子的形成受醛的α?H 的pKa控制,由于誘導效應,pKa會隨著碳鏈的增長而增加,所以碳鏈較長的醛(比如丁醛、己醛)相比乙醛更難被活化,但是可以通過提高催化劑的堿性促進長鏈醛的去質子化,使更多的長鏈醛參與到羥醛縮合反應中來,從而達到提高高碳醇選擇性的目的?;诖?,2020年,Perrone等[22]使用La替代一部分Al來增強類水滑石催化劑的堿性,結果顯示La的加入,使得催化劑的堿性位點數量相比原來提高了1.85倍。從反應結果看,La的加入大大提高了高碳醇的選擇性,超過了50%,成為反應中的主要產物。
由以上分析可知,對于羥醛縮合過程,催化劑酸堿位點的協同作用不可或缺,而提高堿性位點的比例對提高乙醇轉化率和高碳醇的選擇性至關重要,目前還需要加深對該體系中構效關系和反應機理的探究以尋求酸堿位點在強度和數量上的最佳平衡來進一步提高反應活性和高碳醇的選擇性。
除去以上兩種典型的催化劑,還有一些材料也被用于催化乙醇縮合。Wang等[23]以CaC2為催化劑,在315℃時,乙醇轉化率達到了50%,而高碳醇選擇性則高達52.2%(表1,序號1)。研究發現,CaC2中的炔基對于乙醇的脫氫和縮合過程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如圖7 所示,但與一般羥醛縮合不同的是,這里的炔基是直接使乙醇的β?C去質子化然后攻擊乙醛的羰基碳完成親核加成的。同時,隨著反應進行,CaC2會轉變為Ca(OH)2和C2H2從而失去活性。當以Ca(OCH2CH3)2為催化劑時,也可得到類似的結果,不過與CaC2相比,此時的關鍵活性位點為Ca(OCH2CH3)2中的[Ca?O?C],而且隨著反應進行,Ca(OCH2CH3)2也會轉變為Ca(OH)2失去活性[24]??傮w而言Ca(OCH2CH3)2的催化活性稍差一些,但是對高碳醇仍有不錯的選擇性(表1,序號2)。Pang等[25]以FeNiOx和LiOH為催化劑,在230℃下進行乙醇縮合反應,其中FeNiOx負責乙醇的脫氫和不飽和醛的加氫,LiOH 則被用來促進羥醛縮合過程,24h 后,乙醇的轉化率為37%,而總醇和高碳醇的選擇性分別為91%和20%(表1,序號3)。Zhang 等[26]用NiCl2·6H2O、SnCl4·5H2O、PVP和尿素為原材料,一鍋法在120℃水熱5h制備了Ni?Sn催化劑,并優化了Ni/Sn比和反應條件,在最優條件下,乙醇的轉化率46.6%,高碳醇的選擇性為53.6%(表1,序號4)。值得一提的是,該反應是在水溶液中進行,這與其他催化劑相比是很大的進步,不過反應中需要加入NaOH來促進羥醛縮合,但是Ni?Sn 催化劑本身可以回收再利用。

表1 用于乙醇縮合反應的部分催化劑總結

圖7 乙醇在CaC2上生成丁醇的機理以及CaC2的變化過程[23]
非負載型催化劑原料廉價易得,制備方法簡單,但在乙醇縮合催化反應過程中,往往需要較高的反應溫度(>300℃)來促進乙醇脫氫和羥醛縮合,以提高乙醇的轉化率,但此時乙醇裂解和環化的副產物也會增多,因此,在非負載型催化劑上通過乙醇制備高碳醇有一定的局限性。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因為其優異的脫/加氫性能[27]和可靈活調控的活性位點分布,可以在降低反應溫度的同時增加高碳醇選擇性,近兩年在該類反應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Ni、Cu、Ag和Pd基催化劑等[28?32]。
Ni 因為其優異的性能和相對廉價的成本,被廣泛應用于該類催化體系中。與非負載型催化劑一樣,在金屬負載型的催化劑上,金屬位點和酸堿位點之間的比例和分布也是影響高碳醇選擇性的關鍵原因之一。Jordison 等[28]用γ?Al2O3負載質量分數8%的金屬Ni 作為催化劑,在230℃下,乙醇轉化率為15%,但高碳醇選擇性只有6%。該作者認為該體系中金屬Ni促進乙醇的脫氫和不飽和醛的加氫,載體上的酸堿活性位點負責羥醛縮合,產物中醇少的原因可能是催化劑堿性位點數量和強度不夠,因此通過加入La2O3來增強催化劑的堿性。在相同反應條件下,轉化率較改性前增加到了18%,高碳醇的選擇性增加到了10%,在優化反應條件后,乙醇的轉化率可以達到55%,高碳醇的選擇性達到了20%。Pang 等[29]利用MgO 對Al2O3進行改性,得到了與Jordison 等[28]類似的結果,進一步優化了Ni 的負載量,當Ni含量從0增加到19.5%時,乙醇轉化率從0.5%單調增加到18.8%,總醇和高碳醇的選擇性也從58%和1%增加到了85%和29.8%,當Ni含量進一步增加至45.2%時,醇的選擇性顯著降低,大量氣態副產品產生,包括氫氣、一氧化碳、甲烷和二氧化碳。實驗表明Ni的加入有效的促進了乙醇的脫氫,但過量Ni的存在也促進了乙醇中C—C鍵的斷裂。Wang等[33]將Ni與CeO2負載在活性碳上在間歇反應釜中進行該反應,也得到了類似的規律。因此,對于負載型金屬催化劑而言,酸堿位點和金屬位點的數量和分布極為重要。
對于多相催化體系來講,除了催化劑表面的活性位點,催化劑的形貌或結構也會對反應產生很大的影響。本文作者課題組[34]將Ni負載在以廢棄豬骨為前體制備的介孔生物質羥基磷灰石(BAP)上,在200℃得到了超過60%的高碳醇選擇性,而無孔BAP上的高碳醇選擇性不超過15%。實驗和表征結果表明,介孔結構的存在一方面增加了載體表面可接觸的活性位點的數量;另一方面,對于這種串聯反應,介孔結構的限閾效應有效延長了中間產物在催化劑上的停留時間[35],加深了反應程度,最終增加了碳鏈長度,反應路徑如圖8所示。

圖8 乙醇在介孔和無孔Ni/BAP上的反應路徑[34]
除了Ni 之外,還有其他金屬被用來促進該反應。Zhang等[31]將Ag負載在鎂鋁混合氧化物上,在250℃下,乙醇的轉化率和高碳醇的選擇性分別達到了53.7%和13.8%(表2,序號1)。紅外表征結果表明,Ag 的存在不僅可以促進乙醇脫氫,還能促進乙醛中—CH3碳氫鍵的活化,促進羥醛縮合反應。接著,他們又研究了Ag納米顆粒的大小對反應結果的影響[36]。實驗結果顯示,Ag顆粒越小,越有利于丁醇和C6醇生成,而大顆粒的Ag則會導致乙酸乙酯的生成。結合XPS 表征結果,發現隨著Ag 顆粒粒徑的增大,催化劑表面Ag?O?Al 位點逐漸減少,而該位點是促進乙醛去質子化進行羥醛縮合的關鍵位點,因此該位點的減少會導致羥醛縮合效率下降,而乙醛之間的Tishchenko歧化等副反應相對增多,從而導致產物醇選擇性下降,乙酸乙酯選擇性增加,如圖9所示。另外,Ag顆粒越小,氣相副產物也越少,這對該反應而言至關重要,對增加液相收率、提高碳平衡提供了一種催化劑改進思路。Li課題組[20]將不同含量的Cu 和CeO2負載在活性炭上催化該反應,分別在固定床和間歇式反應器中進行了測試,優化條件后,乙醇的轉化率達到了40%,高碳醇的選擇性都在20%左右(表2,序號2?3)。同一個課題組采用浸漬?反應法制備了UiO?66包覆的納米Pd催化劑(Pd@UiO?66),在乙醇轉化率接近50%的情況下,也得到了大約20%的高碳醇(表2,序號4)[32]。研究結果表明,高度分散的Pd納米顆粒是脫氫/加氫的活性中心,配位不飽和Zr 路易斯酸性位點是羥醛縮合的活性中心,兩者的緊密協同是Pd@UiO?66 催化劑表現出高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的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該工作利用Zr6節點對Pd納米顆粒的靜電引力以及UiO?66中均勻且較小的空腔對Pd納米顆粒遷移的限制,有效阻止了Pd顆粒的團聚,大大提高了催化劑的穩定性。在經過200h的反應后,乙醇轉化率和高碳醇選擇性依然保持穩定。此舉不僅對提高金屬負載型催化劑穩定性提供了改進思路,對于工業化應用也有重要意義。

表2 用于乙醇縮合反應的部分金屬負載型催化劑總結

圖9 不同催化劑Ag 3d的XPS光譜(1~4的Ag粒徑分別為7.4nm、17.9nm、22.4nm、34.1nm)和Ag?O?Al密度對選擇性的影響[36]
除了負載型單金屬催化劑,有些研究者還摻雜了第二種過渡金屬制備雙金屬催化劑來催化該反應。Nikolaev等[37]將Cu負載在Al2O3上,在超臨界條件下進行反應,結果乙醇的轉化率只有11.5%,產物中只有0.2%的丁醇生成,沒有高碳醇。但是在摻雜了Au之后,乙醇的轉化率增加到了33.4%,高碳醇的選擇性也來到了17.8%。該作者認為,Au的加入,在催化劑表面形成了Aun?Cun?Aun?Cun粒子簇群,有助于幾個乙醇分子的緊密配合,從而促進了碳鏈骨架的生長,提高了高碳醇的選擇性。同樣的條件下,他們[38]用Pd對Cu/Al2O3進行改性,乙醇的轉化率和高碳醇的選擇性分別達到了40.8%和19.1%。實驗表明,Pd0的存在顯著提高了乙醇的脫氫效率。Nezam 等[39]通 過 摻 雜Cu、Co、Pt、Fe、Mo 對Ni/La2O3?γ?Al2O3催化劑進行改性,其中Ni?Co雙金屬催化劑表現出了最好的活性,同樣條件下,乙醇的轉化率是Ni單金屬催化劑的2倍,高碳醇的選擇性也有所提高。表征結果表明,Co 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催化劑表面的氫吸附能力。事實上,與除了Pt的其他幾種金屬相比,Co的d帶中心更高,以往的研究表明,相對于費米能級,金屬d帶中心越高,激活金屬與氫相互作用所需的能量就越低,從而導致催化劑的活性更高。Pt的加入雖然也提高了催化劑表面的氫吸附能力,但是它過強的吸附能力導致醛再氫化變得困難,繼而導致碳碳鍵的斷裂和氣體副產物的生成。無論是Ni 還是Ni?Co 等雙金屬催化劑,都顯著提高了乙醇的脫氫效率,但在催化過程中還是有一定局限性。增大金屬負載量可以增大乙醇的轉化率,但往往伴隨著大量氣體和烷烴等副產物生成;減小負載量有利于增加高碳醇的選擇性,但需要犧牲一部分轉化率。因此如何弱化金屬負載型催化劑的斷C—C 鍵能力,是該反應體系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Fei等[40]將Ni負載在木質素為前體制備的碳載體上,并用Sn 進行了調控,結果如圖10(a)所示,Sn的摻雜大大降低了氣體產物的選擇性。XPS表征結果顯示,在Ni 2p 3/2 中,隨著Ni/Sn 比增大,Ni—N 鍵結合能轉移到較高的位置(+0.4eV),見圖10(b),表明Ni 物種被成功摻雜并形成了Ni—N鍵。這種Ni—N鍵之間的電子轉移明顯抑制了C—C鍵的斷裂。雖然在改性后還有氣體產物生成,但這無疑給金屬負載型催化劑的改性提供了一種思路,即通過摻雜其他元素與金屬結合,改變金屬電子云密度,在保證其脫氫能力的前提下,減弱其斷裂C—C鍵的能力。

圖10 不同催化劑上乙醇的轉化和Ni 2p XPS表征結果[40]
乙醇縮合制備高碳醇的各類催化劑的研究近年得到了廣泛關注,但工業化應用還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對于非負載型催化劑來講,無論是LDHs還是HAP,反應條件相對苛刻,而且高碳醇選擇性較低,即使繼續升高溫度,對于高碳醇選擇性的提升也有限,因為此時會伴隨大量的氣體副產物生成。在此背景下,過渡金屬因為其優異的脫氫性能被負載在上述材料上作為乙醇轉化為高碳醇的催化劑,增強了催化劑的活性,降低了反應溫度。但是目前仍存在兩個主要問題:① 高碳醇的收率依然不高,大多數催化體系中的主產物還是丁醇;② 過渡金屬較強的C—C鍵斷裂能力導致反應產物中CH4、CO、CO2等氣體產物較多,影響液相收率和總醇選擇性。
為解決以上問題,還需進一步開展相應的研究。
(1)對金屬位點進行精細調控。① 對金屬納米顆粒的大小以及暴露的晶面進行精準控制,以提高其活化碳氫鍵的能力,減弱其斷裂C—C 鍵的能力;② 利用Cu、Fe、Sn等斷C—C鍵能力較弱的金屬對Pd、Ni、Co等活性較高的金屬進行調控,制備雙金屬甚至多金屬催化劑,在保持其脫氫能力的基礎上減弱其斷裂C—C鍵的能力,提高總醇的選擇性。
(2)酸堿活性位點數量的最佳平衡。酸堿活性位點的平衡不僅僅指減少乙醇脫水副產物乙烯、乙醚等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增強催化劑本身促進羥醛縮合的能力,使催化劑在氫轉移和羥醛縮合之間更傾向于優先進行羥醛縮合,這樣能進一步提高高碳醇的選擇性。
(3)催化劑結構的設計。目前關于催化劑結構對于該反應的影響研究還比較少,但是對于這種串聯反應來講,設計針對性的納米催化劑結構(比如介孔結構、核殼結構),對于加深反應程度,獲得碳鏈更長的高碳醇而言大有裨益。
開發更高效穩定的催化劑實現生物乙醇向高碳醇的轉化,既能降低高碳醇生產成本,也將進一步拓寬生物乙醇的應用前景,促進生物乙醇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