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晗,白陽娟,魏關興,譚鈞旸,王熙婷
拖延行為是指在面臨一項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時有意從事其他無關的事情而使之不能立即投入導致不能按時完成該項任務的行為[1]。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拖延在學生群體中尤為突出[2]。有研究者發現,大約95%的大學生有拖延行為,50%左右的大學生存在著長期的拖延行為[3]。拖延不僅影響大學生的學業成績和阻礙人際交往,而且降低個體幸福感,帶來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4-6]。有些時候采用拖延行為實際是拖延者的一種策略,通過拖延做好充分的準備,爭取機會,避免沖動[7]。根據動機的不同,Ferrari等[8]提出了3種類型的拖延行為,其中喚醒性拖延行為指在拖延所導致的時間壓力下拖延者擁有很高的動機水平,其動機是尋求挑戰或刺激,最終順利完成任務,這個過程給拖延者帶來極大的自我滿足感。回避性拖延行為則是企圖回避讓人感覺不愉快的事而采取的拖延。有學者提出喚醒性拖延者是故意把任務拖到最后期限才開始,他們認為這樣才能激發創造力,可以帶來更高的工作效率[9]。也有學者認為伴隨著拖延行為,人們會體驗到負性情緒,如焦慮、痛苦等(Milgram 1995),相反有學者發現(Ferrari1992,Howell和Watson,2007),拖延行為除了會出現負性情緒,也有一部分人會出現積極的情緒體驗。目前,護理本科學生的拖延行為研究已受到護理教育者越來越多的關注。本研究旨在了解護理本科生的喚醒性和回避性拖延行為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幫助護理教育者了解本科護生喚醒性和回避性拖延行為的現狀,并采取相應措施,為提高其工作及學習效率提供科學依據。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云南省昆明市某醫科大學護理本科生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護理學專業已進入臨床見習的本科學生;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者。排除標準:有身體及心理疾病者;因各種原因無法填寫問卷者。最終選取215名見習護生。
2.1 研究工具
2.1.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宗教信仰、是否為獨生子女、戶口類型、父母是否從事醫療衛生行業、壓力來源、師生關系、與舍友的關系、家庭壓力及壓力對學習生活的影響等。
2.1.2 喚醒性拖延行為量表 量表是由Lay[10]于1986年編制,也被稱為一般拖延問卷,考查個體對每個任務的開始或完成的拖延傾向[11]。包括20個條目,其中反向條目10個,采用反向計分,其余為正向計分。該量表為單維度量表,采用Likert 5級計分制,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較符合、完全符合分別計1分、2分、3分、4分、5分,平均分<2分為低水平,2~4分為中等水平,>4分為高水平,得分越高表明拖延行為水平越高。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2]。
2.1.3 回避性拖延行為量表 該量表由McCown和Johnson于1989年編制,也被稱為成人拖延問卷,用于評估因缺乏能力或不安全感而引起的拖延行為[11]。該量表共15個條目,其中反向條目7個,采用反向計分,其余為正向計分。量表為單維度量表,采用Likert 5級計分制,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較符合、完全符合分別計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表明拖延行為水平越高。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13]。
2.2 調查方法 本研究使用問卷星創建問卷,指導語包括調查目的、意義、匿名保證和填寫要求等內容,向各高校相關負責人介紹研究目的并征得同意后,由其在抽取的班級微信群或QQ群中發放問卷。問卷填寫時間15~20 min。

3.1 護理本科生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發放問卷220份,回收有效問卷215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7.72%。其中男生19人(8.84%),女生196人(91.16%)。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一般資料(n=215)
3.2 護理本科生喚醒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得分情況 喚醒性拖延總分(58.22±6.09)分,條目總均分(2.91±0.30)分;回避性拖延總分(47.43±5.45)分,條目總均分(3.16±0.36)分。見表2。

表2 護理本科生拖延行為得分 單位:分
3.3 護理專業本科生拖延行為人口學特征分析及其組間比較分析 是否為獨生子女的護理專業本科生喚醒性拖延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戶口類型、師生關系、與舍友的關系和壓力對學習生活的影響的護理專業本科生回避性拖延行為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特征護理本科生拖延行為得分比較 單位:分
3.4 影響護理本科生拖延行為的因素分析 以護理本科生的喚醒性拖延行為和回避性拖延行為得分為因變量,以人口統計學中的性別、年齡、宗教信仰、戶口類型、是否為獨生子女、父母是否從事醫療衛生行業、師生關系、家庭壓力、與舍友關系及壓力對學習生活的影響10個因素為自變量,分別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10個因素與喚醒性拖延行為均無相關性(P>0.05),戶口類型、師生關系和壓力對學習生活的影響3個因素與回避性拖延行為存在相關性(P<0.05)。見表4。再將戶口類型、師生關系和壓力對學習生活3個因素和回避性拖延行為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上述3個因素均是回避性拖延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4 不同特征護理本科生與拖延行為相關性分析

表5 護理本科生回避性拖延行為的多元回歸分析
4.1 護理本科生拖延行為現狀
4.1.1 護理本科生喚醒性拖延行為現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本科生喚醒性拖延行為均分為(2.91±0.30)分,處于2~4分,說明護理本科生存在喚醒性拖延行為,但拖延現象并不嚴重,處于中等水平,這與陳麗等[14]的研究結果相似。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91.16%護理本科生為女性,由于女性的人格特質,使得女性在時間規劃、堅韌度和自制力方面更強[15],所以拖延程度較輕,總體拖延水平并不嚴重。
4.1.2 護理本科生回避性拖延行為現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本科生回避性拖延行為均分為(3.16±0.36)分,說明護理本科生存在回避性拖延行為,處于中等水平,相較于喚醒性拖延行為,護理本科生回避性拖延行為更嚴重。這可能與學業壓力有關,本研究顯示護理本科生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學業,拖延可能是人們面對壓力時的一種應對方式,鄭新紅[16]的研究結果顯示壓力知覺與喚醒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都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許多研究證實,拖延會影響學業成績、降低個體生活滿意度和影響健康[11]。建議護理教育者和護理管理者關注護理本科生的生活學習狀態,重視學業壓力和拖延對護生的不良影響,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指導護生能正確處理壓力,減少拖延行為。
4.2 影響護理本科生拖延行為的因素分析
4.2.1 喚醒性拖延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拖延行為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這與歐瑩等[17]的研究結果相似,但與孫愛華等[18]研究結果不同,目前關于性別差異還具有爭議,各研究性別差異的結論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發現是否為獨生子女在喚醒性拖延行為上存在差異性,這與孫華君等[19]的研究結果不同,其中獨生子女的拖延行為水平要高于非獨生子女者,這可能與家庭教養方式的差異有關,偏愛、溺愛等教養方式可能會加重拖延行為。童星[20]的研究證實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的拖延行為存在中等程度的作用。建議護理教育者和護理管理者重視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加強與護生家長的溝通,優化父母的教養方式,對教養方式中存在問題的父母給予適當的培訓和教育。
4.2.2 回避性拖延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戶口類型、師生關系、與舍友關系和壓力對學習生活的影響在回避性拖延行為上存在差異,這與劉芷靜等[21-22]的研究結果相似,其中戶口類型、師生關系和壓力對學習生活的影響是回避性拖延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城鎮戶口學生的回避性拖延行為水平高于農村戶口學生,這可能與不同生活背景下的教育方式和父母受教育的水平差異有關,城鎮戶口學生起點高,相對學業要求較高,所面對的學業壓力可能更大,使其產生更多的拖延行為。對師生關系有壓力的護生其回避性拖延行為水平更高,可能是由于失敗的人際交往會產生回避行為,從而加重拖延行為有關[21]。壓力產生的負面影響會加重拖延行為水平,這可能與護生面對壓力時所產生的應對方式的個體差異性有關。結合本研究結果,建議護理教育者和管理者面對不同生活背景和閱歷的護生,應給予針對性的關注和幫助,了解導致護生產生拖延行為的原因,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并適時引導護生按時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