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冰
(蘭陵縣人民醫院眼科,山東 臨沂 277700)
糖尿病的出現將對患者內分泌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會因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誘發患者血糖水平呈持續性升高,并對患者多個系統及器官造成損害[1]。糖尿病的危害遠不止如此,若患者血糖長期處于紊亂狀態將導致患者腎、眼、心血管及神經系統出現功能障礙或衰竭[2]。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DR)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見的慢性并發癥,在初期并無眼部自覺癥狀,隨著疾病的發展,患者可明顯感受到視力減退,并伴隨著視物變形、色視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3]。據相關研究顯示,每年約30%的糖尿病患者會合并出現DR,而DR 的發病率在患病10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發生率高達55%,已成為國內首位致盲性眼病[4]。目前,臨床針對DR 患者的干預以藥物治療為主,利拉魯肽是治療DR患者中的常用藥物,為胰高糖素樣多肽-1 受體激動劑,可直接作用于胰島素β 細胞,緩解DR 的進展。非諾貝特為過氧化物酶體激活型增殖體受體a 激動劑(PPARa),能夠有效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改善血管內皮功能[5]。本次研究將上述藥物聯合應用,探究聯合應用對DR 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20 年8 月至2021 年8 月蘭陵縣人民醫院接受診治的80 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蘭陵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6]診斷標準;②在治療前未服用相關降糖和降壓藥物。排除標準:①對本次研究藥物及藥物成分不耐受或過敏者;②計劃妊娠或已經妊娠、哺乳的女性;③近6 個月內發生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嚴重感染患者;④存在急性心腦血管意外、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等情況的患者;⑤同時參與多項研究者。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入組前均進行常規糖尿病相關健康宣教,按照院內糖尿病食譜的標準就餐,并根據護理人員規范相關日常及運動行為。對照組實施非諾貝特(RECIPHARM FONTAINE,批準文號H20181239,規格:0.2 g)治療,配合飲食控制進行服藥,1 次/d,與早餐同服。觀察組在實施非諾貝特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利拉魯肽(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60037,規格:3 mL∶18 mg)聯合治療,起始劑量為0.6 mg,1 次/d,連用1 周后,若無胃腸道反應則可增加劑量到1.2 mg,1 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血清炎癥因子: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采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型號:BS-600)檢測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3 000 r/min 離心10 min。②視功能:采用視功能評分量表[7],評估患者治療前、后視功能情況,其中包含周邊視野(0~10 分)、感覺適應(0~30 分)、日?;顒酉拗疲?~3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視功能越差。③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主要包括泌尿系統感染、頭暈、低血糖、酮癥酸中毒、嘔吐、低血壓。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hs-CRP、IL-6、TNF-α 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患者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hs-CRP:超敏C 反應蛋白;IL-6:白細胞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2.2 兩組患者視功能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視功能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患者視功能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視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視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發生1 例(2.5%)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DR 的發生發展與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血脂異常水平等因素緊密相關,其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患者機體胰島素代謝出現異常,導致眼部組織、神經及血管病變微循環出現改變,造成眼部營養及視神經功能出現損傷[8-9]。糖尿病患者血管病變主要發生在視網膜,若患者血糖未得到及時的控制,可造成視網膜出血,甚至出現玻璃體積血,引起視網膜脫落。視網膜脫落屬于臨床上常見的視網膜病變血管疾病,也是國內四大致盲因素之一[10]。目前,臨床針對DR 的治療主要以控制血糖為主要基礎手段,通過降低患者血糖水平降低血糖對患者眼部神經功能和微循環造成的影響。
非諾貝特為貝特類降脂藥物,可有效降低患者機體內炎癥反應,維持患者血管內皮細胞的完整性。目前該藥物已在DR 的治療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成為DR 患者的常用藥,但該藥物的用藥療程較長,且單一用藥難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11]。利拉魯肽為人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類藥物,具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同時具備抑制患者胰高血糖素分泌等作用。目前應用利拉魯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基本得到公認,但對于該藥物治療DR 的相關案例目前在國內的應用報道較少,多數國外學者認為,利拉魯肽治療DR 同時也具備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同時也有研究指出,利拉魯肽會增加患者DR 的風險[12]。本次研究將兩種藥物聯合應用,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hs-CRP、IL-6、TNF-α 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非諾貝特是臨床中經典的降血脂藥物,能夠用于調節血清三酰甘油及膽固醇水平。有研究發現口服非諾貝特能夠有效控制患者DR 的發展并減少視網膜激光檢查的次數,同時其也能較好地表現出抗炎、抗氧化的作用,改善患者心血管機能[13]。但在應用該藥物時需要注意貝特類藥物將對患者肝功能和腎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傷,且還會產生肌溶解等不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中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肝、腎功能和心肌酶譜。非諾貝特能夠干擾脂肪酸的吸收及代謝,具體機制是通過生化作用產生,增加患者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脂肪組織生成的敏感性,提高降糖效果。利拉魯肽與人體內GLP-1 具有97%的序列同源性,為內源性腸促胰島素激素,可以促進胰腺B 細胞依賴于葡萄糖濃度的胰島素分泌,增加機體分泌的胰島素量,對血糖水平進行更好的控制,提高臨床療效[14]。本次研究將利拉魯肽與非諾貝特聯合治療,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視功能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視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發生1 例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將利拉魯肽與非諾貝特聯合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視神經功能,同時具備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相對于單一治療,將利拉魯肽與非諾貝特聯合治療DR 患者中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提高患者視功能情況,且具備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