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 北京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王帆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實驗學校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理念之一是以主題為引領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具體來說,英語課程內容的選 取遵循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原則,緊密聯系現實生活,體現時代特征,反映社會新發展、科技新成果,聚焦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等三大主題范疇。內容的組織以主題為引領,以不同類型的語篇為依托,融入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學習要求,以單元的形式呈現(教育部,2022)。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成學生全身心投入與思考。
在以主題意義為引領的課堂上,教師要通過創設與主題意義密切相關的語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題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和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關鍵點,基于對意義的探究,鼓勵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開展對語言意義和文化內涵的探究。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個性特征與自主發展的基礎上,結合所學文本特點,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表達觀點,進行對主題意義的開放式探究與自主性建構。
誠然,主題意義探究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已被學界及一線英語教師廣泛認可,但日常英語教學實踐中的主題意義探究仍存在一定問題。教師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思考:
(1)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為起點,整合意義聯結的學習內容,尋求與構建學生經驗和課堂知識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驗,通過知識間的關聯與整合,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2)學習活動應指向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解決,要讓學習者能將所學知識遷移到真實社會情境中,參與問題解決的實踐過程。因此,在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鏈也應基于主題意義探究,成為幫助學生明晰主題意義的索引與地圖。
(3)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學習是學生自主思考的學習,是教師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和意義的過程,是主題意義明晰化的學習。在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學習中,課堂教學評價設計要讓學生深入反思和評判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對自身經驗作出基于事實經驗與獨立思考的價值判斷,最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下面筆者以一節具體的課例說明如何在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開展主題意義探究。
本課選用的教學材料是《多維閱讀》(第7級)Lazy Lily,適合五六年級的學生閱讀。繪本講述了Lily做家務的故事:Lily的媽媽希望Lily打掃她臟亂的房間,但貪玩的Lily卻用假裝生病來逃避,媽媽有意不揭穿,讓她躺在床上“養病”,最終Lily“痊愈”,主動打掃房間。
Lazy Lily這一繪本涉及兒童家庭生活、自我成長、親子關系等有意思且有意義的話題。從文本情節看,繪本內容以Lily是否打掃房間為線索,涉及勞動教育;從文本承載的價值觀分析,繪本探討了如何建立與營造融洽的親子關系,符合學生的閱讀興趣,寓教于樂,適合親子共讀,能引導家長反思并調整親子交往方式,因而該繪本充分體現學科育人的特點。繪本內容具體分析如下:
(1)What:主要內容
Lazy Lily的主題是“家庭生活—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內容是Lily母女就打掃房間“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情節相對簡單,包含兩次故事沖突:第一次是媽媽讓Lily收拾房間,而Lily卻想用裝病逃避勞動;第二次是媽媽識破了Lily的心思,將計就計,讓她一直待在床上“養病”,最后Lily自己主動“痊愈”并整理房間。在人物設計上,除母女二人外,繪本還設計了一只可以洞察全局的胖貓,它的話雖是畫外音,但句句關鍵,既有趣,又點明了故事的核心。
學生正在學習的北京版《英語》六年級上冊教材中,有多個單元涉及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習慣及親子關系的話題。因此,本課選擇這一繪本作為拓展閱讀材料也考慮到了與教材主題和話題的契合。
(2)Why:寫作意圖
該繪本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家務勞動,培養積極的勞動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繪本也鼓勵學生對事物有自己的理解與見解,并勇于、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3)How:敘事結構
該繪本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展開敘述。故事采用一般過去時作為主要時態,一方面在于描寫過去發生的事情;另一方面,描述Lily曾經的樣子意味著現在的她或許已經改變了。
(1)學生的繪本閱讀經驗
本課授課對象為筆者所在學校六年級學生,學生有英語學習的興趣并已有半年的繪本閱讀與學習經歷,每周有一次繪本閱讀課。因此,學生基本了解繪本閱讀的方式與流程,能夠用英語簡單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能夠從繪本中獲取相關信息,但缺乏進一步歸納與梳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問題與活動促進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提取、梳理信息,通過總結、介紹等活動形成完整的結構化知識并嘗試運用。
(2)學生的生活經驗
這個故事呈現了一位有智慧的母親與孩子就做家務這個問題的溝通方式,與現實生活中親子相處的場景十分類似。教師通過學生訪談了解到,學生與父母之間交流的主要內容為學習成績、作業完成情況及日常瑣事,主要的交流時間是平日晚上和周末,爭吵或冷戰在溝通中很常見,甚至有67.9%的學生在犯錯后會被父母打罵。在被詢問是否會與家長主動交流時,學生的回答多是否定的。可見本班學生很少與家長有高質量的交流,溝通意愿不高,溝通方式和內容單一。
因此,教師設定了本課的育人目標,即要讓學生主動表達內心所想,并能轉換視角來分析與父母溝通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再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審視自己的行為,嘗試改善與父母的溝通。基于此,教師深挖繪本內容,設計了能引發學生思考,且符合學生的認知和語言水平,能激發學生參與意愿的閱讀活動。例如,梳理故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繪本中不同角色的視角深入思考。繪本中胖貓的畫外音就是設計活動的一個關鍵點,它每次開口都直指問題核心,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胖貓的視角說一說故事中的細節。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可以設身處地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并在此過程中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教師可以請學生自主選擇對Lily或對她的媽媽說幾句話,或請學生說說喜歡故事中的哪個角色及原因。設計讓學生深度思考并有交流機會的活動,旨在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有助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能更好地理解父母,并能主動與父母溝通交流。
教師在初次進行教學設計時,將繪本主題確定為如何看待與處理親子關系。因此,初次教學設計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主要關注Lily與媽媽之間的對話、眼神、動作、表情及雙方的心理活動。在打磨課例時,教師將要探究的主題意義調整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健康生活的意識,并由此調整文本解讀的順序、問題鏈的設計以及評價活動。
深度學習倡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對所學內容的深度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知識和能力,并能基于事實與思考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王薔等,2021)。因此,教師要使主題意義的探究方向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讓學生在探究題意義的過程中,更好地投入思維與情感,實現深度學習。
教師的初次教學設計是按繪本原有的情節順序,采用圖片環游的形式展示故事發展的全過程。但最終的教學設計調整了圖片的順序,在學生完成對故事起因的討論后,直接展示故事結局,從而制造懸念,突出起因與結局之間的反差,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最后,教師再聚焦細節信息,幫助學生分層次獲取事實性信息,理解繪本內容,分析反差的原因。在整個故事學習過程中,學生改變了初次設計中的“旁觀者”與“局外人”的身份,全身心投入故事情節之中,更好地融入故事,真正成為故事的參與者,激發了自主學習的動機。具體的教學設計如下表所示。

表. 最終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
深度學習強調學習者應參與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在真實情境中出現的真問題才能引起學習者的共鳴、激發學習者的探究欲望。基于此,在繪本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明確主題意義與故事情節間的邏輯關系,即故事情節是為呈現主題意義服務的。教師在進行文本分析時基于學情,將繪本的主題意義確定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健康生活的意識。問題鏈的設計需與此主題意義密切相關。教師設計的問題鏈圍繞具體故事情節展開,如:Lily起初是否打掃了房間?最終是否打掃了房間?故事前后,房間發生了哪些變化?最后,教師請學生基于故事情節對故事人物進行評價。
在最終的教學設計中,讀前導入、讀中學習、讀后反思等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緊密圍繞主題意義展開,并且教師充分利用故事情節發展設計閱讀問題,最終形成基于故事情節的、指向主題意義的,完整的、結構化的問題鏈。
在課堂教學中,問題鏈作為繪本故事學習與讀后反思的向導,能引導學生理解故事情節、探究主題意義。這些問題一方面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由思考與自主探究的空間,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把握故事發展階段,做好情節過渡。通過問題鏈的引導,學生能夠從房間的變化、Lily行為與態度的變化、媽媽表情的變化、貓咪休息位置的變化等不同的視角進行思考與討論,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對故事及人物作出評價。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思考如何設計契合主題意義的課堂評價活動,不僅要指向良好生活習慣與健康生活意識的養成,更需要從培育學生素養的角度出發、從學生的學習起點與學習方式出發,建立三者間的有益聯系,讓學習真正發生。
最初的設計中,課堂評價活動是請學生為黑板上的Lily臉上貼紅點與逐一去掉,修改后的課堂評價活動則是請學生糾正臥室中物品的錯誤擺放位置。修改后的課堂評價活動圍繞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樹立健康生活意識的主題意義,結合繪本故事中的場景描繪進行設計。教師在黑板上展示了繪本提及的Lily房間的物品陳設貼畫,讓學生將原本凌亂的物品歸位,達到評價學生課堂所學的目的。學生在完成評價活動的過程中了解物品擺放的規律與技巧,并將所學用于課后的學習生活中。
最終教學設計的評價活動是關于如何擺放不同物品的思考,與繪本主題意義的探究直接相關。整理與正確擺放物品是學生勞動技能的重要方面,評價中調整與糾正物品錯誤擺放的活動具有明確的育人價值,評價方式易于學生操作,評價語言利于學生表達。通過評價活動,學生可以體驗主人公態度的變化過程,進而達成深度思考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