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鄭雪芹
隨著小鵬的收購,集度的更名,意味著滴滴、百度的造車項目已經終止。兜兜轉轉,它們又回到了自己的主業,效仿華為與整車企業的合作模式,輸出自身的技術能力,幫助車企造好車。
小鵬汽車在與大眾汽車達成合作僅一個月后,又馬不停蹄地宣布與滴滴出行達成戰略合作。巧合的是,這兩筆交易的金額均約7 億美元,其中大眾汽車向小鵬戰略投資約7 億美元,小鵬汽車又以最高約合7.44 億美元的對價收購滴滴旗下智能電動汽車項目。
8 月28 日,小鵬汽車與滴滴出行共同宣布,雙方將達成戰略合作。小鵬汽車將發行占交易完成后總股本3.25%的A 類普通股(最高對價58.35億港元,約合7.44 億美元),收購滴滴旗下智能電動汽車項目相關資產和研發能力。滴滴將成為小鵬汽車的戰略股東,首批股份的鎖定期為24 個月。
作為此次戰略合作的核心,一款A 級智能電動汽車將作為小鵬汽車全新品牌的首款產品進入市場,預計于2024年開始量產,項目代號為“MONA”。新品牌車型將與小鵬現有品牌產品形成差異化定位。
同時,滴滴將面向小鵬汽車首次開放全生態賦能,為“MONA”提供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及共享出行市場等多維度的強有力支撐,助力小鵬汽車在“15 萬元級”價格區間打造爆款車型。
除了合作推出新汽車品牌之外,此次戰略合作,滴滴與小鵬汽車還將圍繞汽車運營、品牌營銷、金融保險服務、充電設施、自動駕駛及國際市場等方面進行合作。
此次雙方展開合作后,小鵬汽車也將正式進入多品牌戰略階段,進一步強化A 級市場產品的技術競爭優勢,讓智能駕駛技術在最主流的細分市場成為標配。
值得關注的是,小鵬和滴滴的合作中有對賭協議的存在,除了即時發生的股權兌現對方資產的交割之外,后續滴滴需要完成SOP、年銷量目標,才能獲取進一步的股份,且最多不超過5%。
據小鵬汽車在港股市場發布的公告顯示,MONA 的銷量如果能在滴滴出行體系中連續兩年達到18 萬輛的年銷量目標時,滴滴才能拿到最高激勵股份,即5%的總對價。
網約車巨頭——滴滴與小鵬汽車的跨界合作,令人不由聯想到此前不久的互聯網巨頭——百度與吉利汽車的那樁跨界合作,此情此景似曾相識。
8 月14 日,吉利控股集團發布消息稱,吉利和百度聯手打造的“汽車機器人戰略合作項目”迎來重要進展,吉利控股發布汽車機器人品牌“極越”,該品牌定位為吉利控股旗下高端智能汽車機器人品牌,首款車型命名為“極越01”。
“極越”的誕生與“MONA”有相似之處,其中百度的角色也是智能技術的提供方,造車的事兒還是交給整車企業來做。
不過,與“MONA”的橫空出世不同,“極越”是由此前的“集度”改頭換面而來。“集度”是吉利和百度于2021 年3 月成立的合資公司,并于2022 年6 月發布了其首款汽車機器人概念車ROBO-01。
此番亮相的“極越01”,就是此前集度發布的“汽車機器人ROBO-01”。首先,極越01和集度ROBO-01 外形相似度極高;其次,極越總經理為集度汽車CEO 夏一平;第三,“極越”的車標與“集度”的原車標一致。
據悉,“集度ROBO-01”將由“極越01”完整繼承。極越01 的理念、產品、服務,與此前定義的產品品質、安全標準和服務體驗等保持不變。
因此,不少業內人士推斷,極越將成為汽車產品品牌,而過去的集度則成為了智能解決方案,搭載到極越上。也有人將集度、極越、吉利三者的關系比作華為、AITO 問界、賽力斯。
但有所不同的是,集度作為技術平臺將只為極越服務,而不會對其他汽車品牌開放合作。從某種程度來說,相當于百度單獨成立一個項目團隊去服務吉利的新品牌極越。此外,集度不用負責銷售等工作。
近年來,從各行業跨界而來的造車新勢力轟轟烈烈,到頭來真正存活下來的卻只有少數幾家。綠馳、奇點等倒下去的數不勝數,恒大、小米等至今還在艱難掙扎。
而上述提及的滴滴、百度等也曾試圖自己造車。其中,滴滴智能電動汽車項目內部代號為“達芬奇”,致力于自研車型,最早在2021 年4 月被外界關注。百度更是自不必說,其集度ROBO-01 已經量產上市。
但如今,隨著小鵬的收購,集度的更名,都意味著這些造車項目已經終止。
人間清醒當屬華為。此前,華為也曾多次傳出造車內幕,但官方卻一直以來強調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把自己定位為智能汽車增量部件提供商,而非整車制造商。
有滴滴內部人士向媒體透露,滴滴此次出售“達芬奇”業務,可以理解為轉向“華為模式”,“滴滴自身不造車,也不是與車企合作造車。”換言之,滴滴的未來方向更多傾向于尋找車企合作方來進行合作,輸出自身的技術能力,共同推動智能汽車相關業務。
而百度又何嘗不是如此。集度品牌驟然變身極越品牌,持有方也從百度變為吉利,這意味著百度入局造車的夢想走向破滅。退居二線后,百度將會把AI 能力全面開放給集度,集度則基于吉利的SEA浩瀚架構,將百度AI 能力進行產品化工程化,定位調整為產品定義和智能科技創新平臺。
兜兜轉轉,滴滴和百度又回到了自己的主業。而反觀華為,非但沒有走這些彎路,反而以技術輸出,牢牢掌控了與整車企業合作中的話語權,其打造的“智選車模式”(深度參與產品定義和整車設計),在賽力斯和問界上一炮打響后,又吸引了北汽、奇瑞、江淮等紛紛前來合作,儼然成了“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