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曦
高中語文學科大單元教學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內容碎片化、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缺乏興趣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大單元教學的改進措施,以期提高大單元教學的質量。
實施大單元教學,教師要在備課時深入研究,從整體上把握教材體系與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深度整合和分析,更好地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制定更為精準的教學計劃。大單元教學注重整體性、聯系性和開放性,要求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方法,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如問題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情境式教學等。通過這些方法的運用,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另外,大單元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從語文學科的角度出發,學生要掌握語言文字、文學文化、審美鑒賞等多方面的知識、方法,提高語文素養。實施大單元教學,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這些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大單元教學注重對教學質量的整體把控,通過對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把關和監控,可以更好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及時修正和調整。這些都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語文能力。
大單元教學能將零散的知識整合為有意義的集合體,通過將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知識網絡。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明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大單元教學不僅注重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還注重知識點之間的遷移。通過將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比較和聯系,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之間的相似之處和差異之處,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更好地應對復雜的問題和情境。大單元教學注重將知識點與實際問題相結合,通過將語文學科的知識點與實際生活、社會實踐等聯系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大單元教學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實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和技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這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學習環境和任務。
教學目標不明確。一是高中語文學科大單元教學實施中,教師往往只關注單個教學目標,而缺乏對整個學期、學年,甚至學生三年高中學習的整體規劃。這導致語文教學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影響了語文素養的提升。二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往往過于籠統,缺乏具體可操作的標準。這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準確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影響了教學效果。同時,籠統的目標表述也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缺乏對學生學習的指導意義。三是高中語文學科大單元教學實施中,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這導致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影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教學策略不合理。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應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方向。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缺乏目標導向,導致教學方向不明確,教學目標無法達成。這往往表現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教師沒有根據課程大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導致教學內容過于籠統、缺乏重點,無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忽視學生主體,只注重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的感受和需求。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高中語文學科大單元教學實施的首要步驟是確定大單元主題。教師要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明確、清晰的大單元主題。主題應具備引導學生興趣、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富含語文學科特色等特點,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的語文學習。
以統編必修一第一單元為例,該單元包括《沁園春·雪》《致橡樹》《雨巷》《再別康橋》四首詩歌和《荷塘月色》一篇散文,主題涉及廣泛,包括愛情、理想、人生感悟等。因此,可以將大單元主題確定為“文學與生活”。“文學與生活”這個主題可以涵蓋這些詩歌和散文的內容,并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在確定大單元主題的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資源,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學知識。
高中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多樣,教師要根據大單元主題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形成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教學內容。整合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知識點在時間和主題上的系統性,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文知識。例如,《致橡樹》和《雨巷》都是表達愛情主題的詩歌,但前者采用了西方詩歌的創作方法,后者則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色彩。《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的追求。通過整合教學,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課文的主題內容和文學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應注重強化思維訓練。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引導學生質疑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課堂討論、開展辯論賽等活動,讓學生在交流和爭辯中拓展思維視野,提高思維能力。
在統編必修一第一單元中,可以通過比較、分析、歸納等文本解讀方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比如,在《沁園春·長沙》一詩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分析詩中的意象,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中的“山”“林”“江”“舸”等典型意象,透過這些意象特點,把握作者情感心理。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在邏輯,形成自己的解讀思路,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又如,在《致橡樹》一詩教學中,可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詩中象征的含義及其作用。可以讓學生思考:“橡樹”和“木棉”分別象征了什么?這些象征在表達詩歌主題上有什么作用?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高中語文學科大單元教學已成為語文學科的重要教學模式,實施大單元教學意義重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語文教師應正視大單元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研究解決的途徑與方法,切實提高語文大單元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