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岸
本文以統編七年級下冊的《駱駝祥子》為例,探討如何在有限的課堂上,基于真實的學習情境,設計統領全書的核心任務,助力學生走進作品與書中人物形成共情,打通課內外閱讀時間的限制,讓學生盡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感受經典的魅力,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興趣是學習的主要動力,閱讀環境是刺激學生閱讀的土壤,語文教師應努力營造一個自由、快樂的閱讀環境,發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及時組織交流和分享,形成“你讀”“我讀”“大家讀”的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
在前期導讀課中,筆者采用了這些教學策略:視頻激趣,播放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舊北京的影視視頻,消除隔閡; 了解老舍生平,及其作品特點、出版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小說主題; 情節激趣,祥子買車的三起三落,吸引學生閱讀興趣,讓他們讀起來。
在這個環節,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閱讀名著時遇到的一些問題,了解學生的閱讀興奮點,然后教給學生深入閱讀名著的方法。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通過導讀課,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紹著作,教給學生精讀、泛讀、跳讀、圈點批注、做讀書筆記等基本讀書方法,掃除閱讀障礙。

表1 《 駱駝祥子》閱讀計劃表
義務教育新課標明確規定第四學段(七到九年級)的孩子們每年都應該讀完兩三本名著,并且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分享閱讀體驗,進行專題研究,以建構自己閱讀整本書的經驗。但在快速發展的今天,鋪天蓋地的碎片文本使學生難以靜下心來品讀經典,再加上繁重的學習任務,學生也無暇分散太多的時間與精力來閱讀名著。學生對整本書閱讀如果不知道門徑,就像弱羽憑風、孤舟泛海,大多事倍功半。這時候,就需要老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
因此,在實施《駱駝祥子》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之前,根據學校的學期安排、課時量,結合學生的特點,統籌規劃了一個閱讀學習方案,用來指導全程的《駱駝祥子》閱讀活動。利用寒假時間布置學生通讀《駱駝祥子》,給他們制訂了閱讀計劃,并給予適當的助讀引導。如下表:

續表
閱讀計劃明確了閱讀要求,有助于學生規劃整本書的閱讀進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喜好用跳讀、精讀、泛讀、略讀等方式去感受整本書的內容,提高閱讀的趣味,培養正確的閱讀習慣。名著讀完之后,可以搜索相關的影視作品進行觀看,加深印象。
義務教育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設定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能夠根據閱讀的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研討閱讀中遇到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驗,借助多種方式分享、交流閱讀心得。語文老師要改變以往以知識和技能訓練為抓手的教學方式和思維慣性,用任務驅動的方式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筆者主要布置了以下幾個任務。任務一:根據閱讀規劃表通讀全書,并用恰當的圖形繪制情節圖;任務二:制作一份祥子的個人簡歷;任務三:利用圈點批注法對課文中的重要語段、感悟比較深的部分進行圈點批注,并列表概括書中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任務四: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設計祥子的“朋友圈”,并結合原著中出現的人、事、物對朋友圈進行評價;任務五:探尋書中主要人物的悲劇原因,理解作者的創作情感。
名著閱讀不同于單篇閱讀,它的閱讀任務量大、時間長。為了不流入淺表化的閱讀,語文教師還要結合名著的不同類型,確定不同的閱讀任務,分散使用閱讀任務單。有了閱讀任務,學生讀起來才更有計劃,更有目標,更有興趣,這樣才能促進閱讀的深入。
不管是哪一個學習任務群下的學習任務設計,都應體現“教--學--評”一致性原則。整本書閱讀評價目的在于判斷學生現有的閱讀水平,通過清晰明確的評價標準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評價標準的內化,使得學生有一個清晰的目的來指導未來的閱讀。
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除了教師評價之外,還可以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家長評價等。以學生自評為主,教師點評為輔,由評促學,由學促教。在《駱駝祥子》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筆者設計了如下評價表:

表2 《駱駝祥子》閱讀過程性評價
“從評價主體來看,不僅教師可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學生亦可通過評價量規明確自己的表現與成果的層次。”經過評價,老師不僅能夠知道學生的閱讀情況,還能夠根據標準來衡量他們的閱讀成果。通過評價,學生們不僅能夠了解自己在閱讀名著時的情況,還能夠反省他們的學習方式,促進閱讀的深入,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
整本書閱讀的關鍵在于讀,如何讓學生順利地捧起書本來讀,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有益的閱讀環境,并指導學生設立合適的閱讀目標,通過任務驅動、搭建平臺、多元評價,讓學生掌握閱讀策略,豐富閱讀體驗,助力學生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形成終身學習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