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杰平
新課程標準明確了美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根據新課程標準,高中語文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精神和文化素養,使學生能在文化交流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美育作為培養學生審美情操和文化素養的重要手段,被納入了高中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中。
馮至《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講述村莊消失故事的散文,通過描寫村莊的歷史和變遷,展現了人與自然、人與鄉土的關系,具有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賈平凹《秦腔》以作者對秦腔的親身體驗和感受為基礎,描繪了秦腔的獨特魅力,探討了藝術與生活、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能夠啟發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選擇馮至《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和賈平凹《秦腔》作為聯讀課例的主要原因:一是文本主題的互補性:馮至的散文關注農村和鄉土的變遷,而賈平凹的散文聚焦于傳統藝術形式。兩篇散文在主題上互為補充,可以帶給學生更全面的人文教育和藝術體驗。二是作家風格的對比性:馮至的散文注重描寫和敘事,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人與自然的關系;賈平凹的散文更注重感受和思考,以個人體驗為基礎表達對藝術的熱愛。兩位作家的風格迥異,可以引發學生對文學創作的多樣性和個性的思考。三是傳統與現代的關聯性:馮至的散文通過對傳統村落的描寫,引發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賈平凹的散文通過對傳統藝術的贊美,探討傳統與現代的關系。通過聯讀這兩篇散文,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選擇這兩篇散文作為聯讀課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文學素養,還能夠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美育價值和教學意義。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價值。首先,文中描繪的山村景色和人物形象具有濃郁的藝術感染力,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真實的情感表達,激發了讀者的審美情趣。例如,作者生動而細致地描繪了山村的自然景觀,使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描寫和情感的抒發,傳達了對家園的眷戀和對生活的熱愛,引起了讀者對生活的思考和對人性的關注。
其次,文中所呈現的人文關懷和人類命運的思考為學生的美育素養提供了重要的培養機會。通過對山村的溫情描繪和對農民生活的真實呈現,展現了人類命運中的困境和掙扎,引發了對社會現實的思考。這種人文關懷和對人類命運的思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更關注社會問題。
再次,文中的藝術形式和文學技巧能為學生提供美育素養。文中的基本特點和寫作技巧,如描寫、抒發情感、比喻運用等。這些藝術形式和文學技巧的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具有豐富的美育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學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①閱讀法:教師向學生介紹散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注意散文的描寫手法和情感表達。②鑒賞法:教師選擇文中的重要段落和描寫,進行朗讀和解讀,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③編演法:根據文中的情節和意象,學生分組創作表演作品,在排演過程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④考察法: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走進農村,感受鄉村的美麗和人文關懷,與當地農民交流和互動,加深對文中情感和主旨的理解。
《秦腔》通過對秦腔藝術的描寫和講述,傳達了豐富的美育意義。一是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對學生了解和認知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二是通過對秦腔表演的精彩描寫,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情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秦腔的表演形式獨特,音樂、舞蹈、戲曲等多種藝術元素的融合,給人以美的享受,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美的魅力。三是通過對秦腔表演者的努力和執著追求的描寫,傳達出秦腔藝術家的精神追求,激發學生對藝術熱愛。可以說,《秦腔》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都具有積極的影響。
為引導學生感知和理解《秦腔》,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播放秦腔表演的音頻或視頻,讓學生聆聽秦腔的音樂,感受秦腔的獨特韻律和美妙旋律。可以引導學生聚焦音樂中的節奏、音調、音色等要素,感知和理解秦腔音樂的美。還可以選取一些經典的秦腔曲目讓學生欣賞,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通過觀看秦腔表演的視頻,讓學生觀察秦腔表演者的舞蹈動作,感受秦腔舞蹈的優美和獨特性,讓學生仔細觀察秦腔表演者的表情、動作、裝扮等細節,分析表演所傳達的情感和意義。在學生對《秦腔》進行感知和理解后,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與解讀,理清文章結構、主題、情感表達等要素,深入挖掘文中的意義和價值。鼓勵學生以《秦腔》為創作素材進行創作與表達。學生可以通過寫作、繪畫、音樂等形式,表達對秦腔藝術的感悟與理解。將《秦腔》與其他相關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理解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特點和美感,培養學生的比較評價能力。
這些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素養的培養。
將《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的聯讀課例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方法:一是選取適當教學時機,將兩文作為聯讀課例引入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兩文與美育相關的知識和理論進行對接,引導學生從美育角度理解和欣賞作品。二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課堂講解、小組合作討論、角色扮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通過小組合作、互動研討的教學方式,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美育在文學作品中的表達和傳達方式。三是結合實際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實踐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到鄉村或劇院實地考察,親身感受鄉村的變遷和秦腔的表演藝術,加深對文本中美育元素的理解和體驗。
最后評估《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的聯讀課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效果。從學生的學習效果看,通過這兩文的學習探討,能更全面地了解和理解美育的概念和內涵,培養對美的感知和鑒賞能力,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同時,學生能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提高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從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角度看,通過學習,能感受到鄉村的變遷和秦腔的傳統文化,增強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保護意識,培養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從教師的教學效果看,通過兩文教學,教師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提升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