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瑩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使用的教學評價語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因此,圍繞智、情、美三個板塊對課堂教學評價語言進行調整與改進,對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很有必要。
傳統的教學評價觀念,教師只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空泛的評價。這不僅無益于學生語文知識與綜合能力的完善,而且無法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教師應當轉變評價觀念,摒除陳舊的評價理念,樹立重視學生的個性特征和人格培養、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品德的評價觀。具體而言,教師要加強對評價語言的學習,把評價語的運用重心放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上,強化評價語言的過程性。教師應認識到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性。這一學段的學生往往十分在意來自教師的評價反饋,在教師使用不當的評價語時極易產生逆反心理。因而教師要特別注意掌握教學溝通技巧。教師可以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端正師生溝通對話的態度,耐心傾聽并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成果,以溫和包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回答,堅持以尊重學生為溝通要點,以親和的教態為溝通橋梁,從而達到良好的師生溝通效果。
結合實際教學可以發現,語文教師很少對教學評價語言進行反思。不經過反思的評價語只會逐漸模式化、枯燥化,教師從中獲得有效的教學經驗也很少。因此教師應當貫徹課前、課中、課后對評價語的反思與總結,在反思中探尋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以此反推評價語言的可持續發展與優化,確保真正有源頭活水。教師可以在課前預設學生對某一問題的不同看法,同時考慮學生意料之外的回答,并以此為根據對評價語言進行預設,在課前即對評價語進行積累和錘煉;教師在課中運用教學評價語時也應當及時反思,斟酌教學語言運用的合理性,觀察學生的不同反應,發現學生之間存在的不同差異,從而對評價語進行有針對性、準確性的調整;教師同樣需要在課后對評價語進行反思與歸納,思考自己是否在評價語使用上關照到了學生個體與集體、是否積極合理地回饋了學生的回答、是否發揮了評價語的引導啟迪作用,以及如果評價語使用不當,下一步該如何改進。只有將課前、課中、課后對評價語進行反思這三個環節緊密聯系起來,教師的教學評價語才能日臻完善。
新課改浪潮下,學生的主體性日益得到重視,教師應以學生為本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從學生視角出發組織教學評價語言。教師應當著重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變化,以情感為驅動、人性為指歸,用富有情感性、針對性與導向性的評價語營造情感真摯的課堂氛圍,以此推動學生全方位綜合性發展。教師將情感灌注入教學評價語中,應在學生回答正確時予以真誠、有理有據、言之有物的贊許,如采用“夸獎詞+學生表現好的地方+聯系講解(課文)的內容+建議/進一步提出學生思考的要求”的評價語公式;在學生言行表現不好或偏離預設反應時則立足學生觀,采用“中性評價詞+委婉指出學生回答的不足之處+引導學生重新回答/思考”的評價語公式。這既能使教師的評價語言更加翔實,又可以使學生感到自身的被重視從而獲得一種學習的滿足感。在此試舉特級教師王開東《雷雨》課堂實例。
(師生共同鑒賞“吃藥”這一戲劇情節,學生從人物語言角度分析周樸園的性格特征。)
師:解得好。尤其值得夸獎的是,不僅注意到了“倒了,倒了來”等相同語素的差異,還能結合標點來分析,我要向你學習啊。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都要向曹禺學習,幾個簡單的詞就寫出了周樸園的專橫,幾個標點就揭示了周樸園內心中感情的層次和波瀾。
在這一課例中,王老師使用的評價語值得研究、學習。王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先采取正向評價語“解得好”,接著運用強調式的詞句“尤其值得夸獎的是”表明教師對學生回答的肯定、重視,傳遞給學生被認真對待的情感;再具體指出學生答得“好”的點:注意到語素的差異與標點的作用,并適當運用激勵式的話語“我(教師)要向你學習啊”再次對學生表示肯定。短短幾句話彰顯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態度和富于針對性的評價。此外,教師并沒有在稱贊學生時忽視對學生的引導。他自然地將評價語與教學內容相聯系,扣緊教學主題的同時于細節處引領學生對課文本身進行深入的思考。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評價語言理應體現語文學科的藝術性、多樣性和審美性。語文教師需通過語言學理論與教學語言的深入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切實掌握教學評價語言藝術,使評價語獨具語文學科的內涵與色彩。語文教師是可以通過優美詩意的評價語言來構造一種獨具“語文味”的課堂氛圍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指出:“教學時應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發揮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審美化的語文評價語正可以達到這一效果,落實在具體的評價語中就可以采取“形象化詩意的描述+聯系已學語文知識”的公式來應用,在此舉特級教師董一菲《故都的秋》的教學片段進行分析。
師:……郁達夫寫秋的落蕊是如此的聲音和氣味,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你更喜歡哪種?
生:“無邊落木蕭蕭下”比較宏大,寄托作者的內心苦悶;秋蕊圖的描寫比較細膩,反映作者內心的憂懼。我能不能說都喜歡,老師?
師:當然可以,世間的美本就兩種,一種叫陽剛之美,如雷如霆,如長風出谷。一種是婉約之美,如煙如霞,如幽林曲澗。世間的美百媚千紅,你可以愛任何一種!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董老師對學生回答的評價語言具有審美性。董老師先對學生的想法進行肯定的回應;繼而運用排比、比喻的手法指出世間存在的兩種美是各有特色的,一者“如雷如霆”、一者“如煙如霞”,且兩種美都各具代表性的景物如“長風出谷”、如“幽林曲澗”。這樣包蘊詩脈文心的語言,加之董老師溫和輕柔的語調,一種詩意的氛圍也就悄無聲息地緩緩注入課堂之中,浩蕩的長風橫掠山谷,曲折的山澗細潤無聲地在幽靜山林中流淌。董老師形象化的語言不僅引領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故都的秋》與《登高》展現出的不同意境,還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語文美的情境熏染。值得一提的是,董老師并不拘于這兩種“美”,而是順勢啟發學生可以愛任何一種世間的美,這正是關注學生的自主創造性的體現。
高中語文教師必須重視課堂教學評價語的效用,著力從“智”“情”“美”三重視角對評價語言進行調整,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特點為旨歸,推動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素質的動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