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妮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普通高中學校要通過學科教學滲透、開設指導課程、舉辦專題講座、開展職業體驗等加強對學生生涯規劃的指導。以統編必修下冊第五單元的《與妻書》為例,探討語文教學對學生生涯規劃的教學滲透。
《與妻書》是清末革命烈士林覺民在1911 年4月24 日晚(黃花崗起義前三天)寫給妻子陳意映的一封絕筆信。林覺民把家庭幸福、夫妻恩愛和國家前途、人民命運聯系在一起;把對妻子、親人的愛和對國家、人民的愛連為一體,以兒女情長和英雄壯志并行的方式闡述一個深刻的道理:沒有國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會有個人的真正幸福。情意綿綿,志向堅定,表達了一個民主主義革命戰士高尚的生死觀和幸福觀,引領讀者感悟英雄人物舍命不舍情的人間大愛。
本課滲透學生生涯規劃的教學設計如下。
學科滲透之學習觀:博學廣聞,行思結合
提問:林覺民的學問如何呢?
學生自主研讀,查閱資料,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學貫中西,義擔天下。林覺民有“少年不望萬戶侯”之志,15 歲考入全閩大學堂,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自辦私學、創辦女學、成立讀報所,尤善講演,會日、英、德語。加入中國同盟會。清廷廣州將軍張鳴歧在審問林覺民時,評價“面貌如玉、心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稱得上奇男子”。
學科滲透之愛情觀:意映卿卿,妾隨君行
提問:《與妻書》被譽為“中國百年來最美情書”。文中“意映卿卿”出現了2 次,“愛汝”出現了4 次。這是一種怎樣的愛呢?
學生自主研讀,合作探究,集體交流。
明確:琴瑟和鳴,志同道合。陳意映幼受庭訓,耽詩書好吟詠。嘗著《紅樓夢》人物詩一卷。及笄,嫁予林覺民為妻,住進了福州鬧市區一座名叫“雙棲樓”的二層小樓,感情和諧。“初婚三四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林覺民思想激進,投身民主革命,陳意映受其影響,帶頭放纏小腳,入陳寶琛夫人創辦的福州女子師范學堂學習。陳意映支持林覺民的革命活動,嘗謂“君此后有遠行,必以告妻,愿偕行”。1911年3 月,林覺民從日本回福州,召集同志謀往廣州起義,交密在西禪寺制炸彈裝棺木中,運去支援革命黨人,意映愿扮貴婦隨行掩護,因懷孕未果。可見夫婦對民主革命互相砥礪之深情。林覺民犧牲后,意映秉志撫孤,終因悲傷過度以終,年僅22 歲。
學科滲透之家庭觀:憐愛兒女,望其成長
提問:《與妻書》中,林覺民對孩子的愛是融合在對妻子的愛中。作為父親,他對孩子的情感是什么呢?
明確:繼承父志,心有天下。“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這段話中“使之肖我”“以父志為志”“有二意洞在”,都是對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們物貧志壯,長大后繼承自己的事業,投身到革命中去。這樣的“家訓”讓我們看到了革命人士的前仆后繼,看到了革命精神的綿延賡續。
學科滲透之孝悌觀:慰別老父,難述愧疚
提問:和《與妻書》一同被塞進門縫的還有《稟父書》。你從中讀出了什么情感?
明確:忠孝難全,愧疚不堪。“不孝兒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唯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與妻書》正文的最后一句話是:一慟。“慟”的意思是悲痛悲哀至極。《與妻書》里面未能言盡之語,全部匯總為“慟”字。當他寫完《與妻書》再寫下《稟父書》的時候,已經再難落筆:他不怕生離死別,可是面對老父,“叩稟”二字無限愧疚。
學科滲透之事業觀:初心不改,青春閃光
提問:孫中山先生說,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林覺民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堅守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明確:真情真意,真丈夫也。文中7 次出現“悲”,5 次出現“天下”,5 次將“國”和“家”對舉。作者毫不回避自己的兒女情長,毫不掩飾對生的留戀,也恰是這份柔情才使林覺民的英雄氣質更顯真實。在廣州起義中林覺民受傷力盡被俘,面對清廷廣州將軍張鳴歧與水師提督李準會審,他告訴兩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則死也瞑目”。1911 年5 月3 日(清宣統三年五月二日),林覺民在廣州天字碼頭被槍殺,年僅24 歲。
學科滲透之生命觀:民生多艱,血薦軒轅
提問:臧克家說:“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林覺民向我們詮釋了生命的價值,請你說一說,青年人應該有怎樣的生命觀?
明確:勇毅堅卓,舍身取義。廣州起義中受傷力盡被俘后,面對會審,林覺民“侃侃而談,暢論世界大勢,以筆立言,立盡兩紙,書至激烈處,解衣磅礴,以手捶胸”。在九州大地危機四伏之時,林覺民“奔赴一場劫難,卻像去赴一場盛宴”的從容和剛毅,為生命涂上了信仰之色。
學科滲透之家國觀: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提問:在中華民族前進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總有一些人為我們負重前行,我們才能安享歲月靜好。當代青年應樹立怎樣的家國觀呢?
明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林覺民24 歲就義,這世間少了一個兒子,多了一名志士;這世間少了一名丈夫,多了一位人杰;這世間少了一個父親,成就了千千萬萬個家庭;這世間少了一個英雄,多了一座精神豐碑。深沉的愛國情懷,化為了毅然前行的力量。
《與妻書》被譽為“中國百年來最美情書”。究其原因,林覺民在正道直行中詮釋了正確的學習觀、家庭觀、事業觀、愛情觀、生命觀等,是價值引領和成長榜樣,是青春理想和家國深情。從生涯角度講,是一篇鮮活的生涯規劃教育的案例。教學中可以嘗試將書信改為跨越時空的對話,進行配樂誦讀,語文教學中文本和讀者之間產生的審美愉悅,其實是在體驗生涯和諧。
修訂版課標在基本原則的闡述中說“著力提升課程的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系統性、指導性,培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民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貼近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充分反映學生的成長需求,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的發展”。
目前,“三新”背景下的高考綜合改革實踐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方式,對學生的選課組合、未來發展都有極大的指導作用。生涯規劃不僅是選課規劃、職業規劃,更應是一種目光長遠的生命規劃。學科教師應系統研究生涯教育的學科滲透點,探索滲透生涯教育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強化生涯規劃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