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茹
【摘 要】甘肅紅色音樂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創立的中華優秀文化新形態,集中展現屬于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質,是建設中華現代文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因。發揮以甘肅紅色音樂文化賦能本地高校美育的資源作用,將其融入高校課程思政、藝術教學、美育實踐并建立完善融入保障機制,多措并舉創新高校美育特色,努力實現高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甘肅紅色音樂;高校美育;資源價值;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2—163—03
近年來,各地高校加快實施黨和國家《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重視并全力推進高校美育改革,美育教育被深度融入課程思政、藝術學科教學等創新實踐,成為高校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甘肅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資源價值分析,提出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藝術教學改革、豐富美育實踐、完善美育機制等策略探討,為將甘肅紅色音樂納入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為創新高校美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持。
一、甘肅紅色音樂的美育資源類型
甘肅紅色文藝作品作為我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時代的精神化身,始終秉持先進的革命性、強烈的大眾性、嶄新的藝術性,接續發揮引領文藝時尚、鼓舞人民前進、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作用,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永不泯滅的“心靈史詩”,是高校美育教育最具特色、彌足珍貴的資源寶藏。
(1)以新編民歌為代表的甘肅早期紅色音樂。甘肅紅色音樂的標志性作品是根據隴東民歌改編的《繡金匾》《軍民大生產》等紅色歌曲。這一批閃耀初心光芒的紅色音樂作品,即從隴東邊區走向延安、遍及全國,成為鼓舞革命根據地軍隊和人民英勇斗爭的思想武器。民歌《繡金匾》是40年代初甘肅新正縣民間木匠汪庭有根據小調《繡荷包》改編,傳唱至今仍是全國人民最喜愛的紅歌之一。紅歌《軍民大生產》之前是音樂家張寒暉1942年隨抗大七分校七七〇團進駐甘肅華池縣東華池鎮時,與民間掌夯把式根據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編唱的夯歌《邊區十唱》。1964年《繡金匾》等入選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唱響大江南北。產生于隴原的紅色歌曲還有歌頌紅軍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的《會師歌》,以及《實行共產》《練兵石峁灣》《王震將軍到慶陽》《勞軍歌》《交公糧》《支前應積極》《男女老少支前忙》等大量歌曲、民謠,還包括新寧縣劉志仁等創作的新秧歌劇《張九才造反》《減租》等新戲曲作品。邊區新文化運動產生的紅色音樂藝術,以先進的思想性、濃烈的大眾氣息、嶄新的藝術形式激蕩成中國革命紅色文藝濫觴,開啟了傳統民間音樂向現代化發展的先河。
(2)紅色文化引領下的新時期甘肅文藝精品。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導和紅色文化引領下,甘肅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新文藝事業發展迅速,這一時期的藝術作品弘揚傳承紅色文藝的創作精神和藝術風格,迅速聚起地方民族藝術事業的發展態勢,創演了以歌劇《向陽川》等為標志的大量紅色經典作品。甘肅戲曲工作者發揚延安新戲劇運動的創造精神,化傳統為神奇創立了以隴劇《楓洛池》為標志的新的地方劇種,《楓洛池》被排成電影在全國放映影響巨大。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特別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甘肅文藝事業賡續紅色文化根脈,持續發展繁榮,文藝創作高原突起,高峰林立,強力撐起甘肅文化大省地位。入選2022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的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彩虹之路》、隴劇《官鵝情歌》、小品《你笑起來真好看》等舞臺藝術精品,和歷年來創作的贊美黨的領導、反映發展成就、謳歌美好時代的大量藝術佳作,強烈凸顯著甘肅舞臺藝術創作的深厚底蘊,展示了隴原大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打造絲路文化高點、永攀文藝高峰的豐碩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至今創作保留的經典文藝作品,是對甘肅紅色音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高度統一,是開展高校美育教育的本土化優質藝術資源。
二、甘肅紅色音樂賦能高校美育的資源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創立的中華文化新形態,集中展現屬于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質,是影響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根源。甘肅紅色音樂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富有強烈的革命性、先進性、現實性品格,具有嶄新的時代精神、堅定的大眾立場、鮮明的地域特色、瑰麗的藝術特色,對于賦能高校美育具有多元、獨特、深邃、寶貴的資源價值。
(1)開掘甘肅紅色音樂思想之美,有益于強化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早期甘肅紅色音樂文化的革命性、先進性,主要體現在其堅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路線;堅持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努力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革命文化;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的正確方向;堅持旗幟鮮明地動員人民大眾推翻“三座大山”,以文藝形式吹響革命的戰斗號角。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甘肅文藝事業的發展始終賡續紅色文化精神,堅持“雙百方針”“二為方向”,謳歌新時代,傳播正能量,鼓舞人民群眾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高校開展的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黨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主題教育活動,將甘肅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美育,深入發掘紅色音樂文化的精神之美、思想之美、屬性之美,創新高校德育美育特色,引導青年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樹立理想信念,培根鑄魂、立德樹人。
(2)剖析甘肅紅色音樂人文特質,有益于啟迪青年學生的人性之美。早期甘肅紅色音樂源自民間、傳唱于人民群眾,富有鮮明的大眾性、地域性、人文性。隴東民歌《繡金匾》、慶陽打夯號子《軍民大生產》等革命歌曲,植根于古老的地方民族民間文化沃土,用人民的情感、大眾的語言、民間藝術形式傳唱發生在家鄉土地上的革命故事,生動形象地反映如火如荼的邊區戰斗生產生活,質樸表達人民群眾對共產黨、人民領袖、革命軍隊的擁護愛戴。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時期,甘肅地方文藝創作秉承紅色文化的人文精神,藝術創作始終發掘和贊美民族進步、和諧共生、文明發展等理想追求,用文藝形式服務大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高校美育中,通過剖析紅色音樂的人文特質,有利于啟迪青年學生對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等人文精神的深層思考,激勵青年學生完善人格塑造、拓展提升自我,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3)研學甘肅紅色音樂創作理念,有益于培養青年學生的創新精神。甘肅紅色音樂文化堅持科學、民主、自由、文明、進步的人文精神,推陳出新、獨辟新徑的藝術創作手法,富有的科學性、先進性和生命力,經歷了百年歷史、人民大眾、藝術實踐的反復撿驗,歷久彌新,長時期主導、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的創作繁榮,凝聚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指導方針。早期的甘肅紅色音樂將地方民間說唱藝術創新轉化為革命的、新式的、大眾喜愛的革命文藝,深入淺出宣傳革命真理,吐露大眾心聲,組織發動群眾,凝聚革命力量,推動革命走向勝利。這種化傳統為神奇的文藝創新精神,是豐富高校美育內涵,培育青年學生創新精神的鮮活教材。
(4)總結紅色音樂藝術之美,有益于提高青年學生的專業技能。紅色文藝采用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以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創立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革故鼎新的藝術創作技巧,賦予紅色文藝以簡潔的藝術樣式、濃郁的地域風格、清新的時代氣息,給人以積極、向上、豪邁、愉悅的審美感受。甘肅紅色音樂創建了中國民樂調式調性、曲式結構及表演(奏)方式等新的技術體系,對當代中國音樂藝術的繁榮發展產生著世紀影響。發起于陜甘邊區時期隴東南梁鎮的秧歌劇活動,是將南方籍紅軍戰士帶來的南方插秧歌舞和隴東社火樂舞相融合,創成熱烈粗獷、火爆至今的隴東及陜北秧歌。歌劇《向陽川》堅持紅色文藝的民族化創作導向,以向陽川抗洪救災典型故事人物為主線,以甘肅“花兒”音樂基調,將西方歌劇和秦腔、眉戶戲音樂及表演方式相融合,成為了中國民族歌劇的創作典范。20世紀50年代,甘肅戲曲工作者傳承弘揚延安新戲劇運動創作思想,以隴東漁鼓道情為基礎,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創立了甘肅新的地方戲隴劇,成為我國地方戲發展史上膾炙人口的長期佳話。
三、甘肅紅色音樂融入高校美育的策略路徑
(1)將甘肅紅色音樂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甘肅省內高校可充分利用甘肅紅色音樂這一特色文化資源,將紅色音樂的形成歷史、創作故事、文藝形態、審美屬性等融入普通學科課程思政和美育教育,豐富和創新高校德育美育實踐,實現樹德立人、培根鑄魂的育人目標。還可探索將包括紅色音樂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及藝術實踐納入相關學科公共課程實行學分制管理,引導青年學生從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文化特質等多層面領略紅色文化富有的革命性、科學性、創新性、大眾性等深刻內涵,加強理論探索和實踐體驗,激勵青年學生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樹立使命意識。
(2)將甘肅紅色音樂融入藝術輔助課程資料。省內高校藝術類學科可將以隴東革命根據地誕生的革命歌曲、紅色戲曲舞蹈音樂、器樂作品等納入專業課程輔助教材,在低年級音樂學科增設甘肅紅色音樂演唱演奏、視唱練耳等曲目。在音樂、戲曲、舞蹈學科的高年級學習階段,增設基于紅色藝術的藝術賞析、作品改編、創作研究等課程內容,學習掌握甘肅紅色音樂文化的創作手法,遵循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傳承發展方針,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使紅色音樂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藝術教學相適應,實現甘肅紅色音樂文化的當代表達和現實意義。在研習甘肅紅色音樂文化的同時,將省內先后成功創演的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和交響詩《慈悲頌》等敦煌題材經典舞臺藝術作品納入專業賞析課程,構建豐富厚重、特色鮮明的美育資源體系,豐富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識,增強審美能力,提升專業學習水平。
(3)拓展學生的甘肅紅色音樂研學實踐。本地高校應動員普通學科學生積極參與甘肅紅色音樂文化等沉靜式體驗,尤其組織來自革命老區的學生對當地紅色文化展開踏訪研學,引導學生從人文哲學、行為方式等層面思考發掘紅色音樂文化蘊藏的核心理念、傳統思想、革新精神,從中汲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神力量。高校藝術學科的聲樂、器樂專業人才培養,可采用課堂教學和舞臺實踐相結合的美育模式,遴選學生及學生藝術團體參與國內外各類演出活動,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音樂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踐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可組織藝術專業學生投身甘肅紅色音樂的調查研究、典籍整理、理論研究,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增強青年學生對紅色音樂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運用甘肅紅色音樂優質資源為高校美育注入活力。
(4)優化甘肅紅色音樂之于高校美育的融入機制。將甘肅紅色音樂融入高校美育,首先要提高對高校美育文化建設的認識。要認真貫徹實施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德育美育的講話精神,從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認識高度出發,肩負新的文化使命,優化甘肅紅色音樂融入高校美育舉措,取得美育實效。其次,要落實高校美育教材建設主體責任,通過改革創新高校美育課程及活動內容,將甘肅紅色音樂融入高校各學科美育課程載體,扎實做好教材研究、編寫、使用工作,探索形成以甘肅紅色音樂等地域文化藝術為特色資源的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材體系。高校藝術學科的專業課程設置,應按照各專業教學大綱規定標準,在單科課程的基礎內容中增補一定比例的紅色音樂等特色內容,結合知識傳授進行價值塑造。第三,完善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保障體系。高校可通過探索創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考核評價標準體系,配備好美育教學所需器材設備,改善甘肅紅色音樂資料匯集傳播等現代科技手段,創建將甘肅紅色音樂融入高校美育的活動平臺,多措并舉讓廣大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了解甘肅紅色音樂的發展變遷,觸摸紅色音樂文化發展脈絡,汲取紅色音樂文化精髓,最大限度實現甘肅紅色音樂在高校美育教學中資源利用成果。
四、結語
從高校育人的本質要求高度出發,以甘肅音樂文化資源賦能地方高校美育教育,讓學生在參與甘肅音樂文化的學習研究、傳承保護、推廣交流過程中,吸收紅色音樂文化的知識技能和精神營養,幫助學生用科學思維、現代意識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達到強化理想信念,提升自身文明素養的美育目標。也是促進高校美育改革,豐富高校美育內涵,全面開拓時代特色鮮明、社會成效凸顯的高校美育新局面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09-15].https://www.sohu.com/ a/425435152_27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