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2月28日文章,原題:五缺變七缺這個政府失德失能工商界對臺灣的投資環境,近年來信心越來越差,經常以“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來表達他們的憂心。可不僅這些問題迄今未能解決,最近“缺蛋”和“缺藥”問題急速惡化,“五缺”變成“七缺”;甚至有人抱怨政府“缺德“一在疫情嚴重時拿人命為賭注炒作高端疫苗;口罩和快篩試劑開出天價,配合業者大賺民眾錢;臺商出入境困難,卻拿直航和對岸打口水戰,不開放更多航線方便臺商進出等,這些難道不是“缺德”?
“五缺”問題坊間談論已多,缺蛋和躍藥問題并非從未發生,只是市場機制會很快解決問題。但這次不同,缺蛋現象已長達一年以上,超商或賣場的蛋架上經常空空如也,離譜狀況讓消費者無法接受。雖然“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三番兩次撇清責任,但也終于發文道歉。“行政院長”陳建仁則將“蛋蛋危機”歸因于禽流感和氣候變遷,只是二者都不是今天才有,居然變成如此嚴重的問題,顯示官僚體系的末梢神經已經麻木。即使購入種雞解決蛋荒,至少要七八個月才能達到效果;就算緊急購入大量雞蛋,價格必然比平時貴上許多,又要耗費大量資源補貼,這都是行政失能額外付出的代價。
缺藥問題也日益嚴重。坊間一直有處方藥長期缺藥,更有一些罕見疾病藥品健保不付,造成經濟弱勢民眾_旦罹病就傾家蕩產,就是健保砍價過度以及為了“照顧民眾”(其實是為選票),刻意不調整費率的惡果。這些問題,同樣是官僚體系素質下滑,績效不被民眾信賴,加上政治掛帥,導致分析失準和民眾不信賴調整機制的后果。
“缺蛋藥”現象,在民進黨當局揮動大刀、粗糙進行“年金改革”,官僚體系心灰意冷、精英辭退轉職之下,問題越發嚴重。加上綠營習慣不尊重專業、只用“自己人”的意識形態作祟下,高層的專業越來越弱,又老是讓政策含有選票考慮,導致問題日益惡化,嚴重侵蝕官僚體系效能。只要服從性高、能“抗中保臺”的就是好官。看來,問題只有付出更大代價后,才會讓蔡當局識時務地被動解決。▲
環球時報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