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法學院 于澤朋
2018年9月20日,隨著國家稅務總局出臺相關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實行減少稅收的政策《關于進一步落實好簡政減稅降負措施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減稅降費自此成了新一輪稅收優惠政策的主旋律。在此之前,國家相關部門以及各地方也進行了多次多輪的稅收結構調整以及推行相關稅費的優惠措施。
近兩年來的減稅降費政策也越來越完善和可行,2022年國內也推行了大規模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其中大量涉及各種行業的稅收減免以及延緩繳納等不同種類和程度的稅收優惠。并且整體來看,通過近年來減稅降費政策的不斷推進,許多行業、企業獲得了創新發展的機會以及進行企業轉型的蓬勃生機,也因此在各個層面上進一步提升了整體的經濟效益水平。
近年來,國家及地方尤為強調新業態的發展,新業態領域的長足發展也是我們國內企業發展的主旋律。
1.電子商務行業的創新性提升
在近代,網絡電子商務的作用不容小覷,其發展的過程也體現其行業特性以及對風險抵抗能力的優越性。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電子商務的交易額從13-20年呈現線性的上升趨勢,這也印證了電子商務行業在中國發展極為迅速。2020年根據數據顯示,電子商務的交易額達到了37.21萬億。電子商務運行優勢日益凸顯,用戶規模呈階梯式上升趨勢,市場交易額突飛猛進,商業效率成倍遞增。

圖1 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發展情況
2.共享經濟行業引領新經濟
共享經濟行業在中國近幾年的發展趨勢十分迅猛,一舉成了國內經濟效益收入的一大重要的板塊。共享經濟的迅速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加深和推進,許多以前無法設想的技術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實現。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20年度整體中國共享經濟的交易規模是33,773億元。其中生活服務和生產能力領域的共享經濟行業占據了比較大的經濟規模效益,分別為16,175億元和10,848億元。
3.產業數字化助力企業發展
數字經濟已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經濟形態,其中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和數據價值的有效利用是其本質內涵。數字工業化強調產業鏈的整體提升,更加強調控制力和協同性的平衡發展。
15-19年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專利水平發展迅速,每年的專利申請數量、發明專利的申請數量以及有效發明的專利數量都在穩步上升。專利的申請數量由2015年的638,513件增加到了2019年的1,059,808件,這也說明了相關領域的工業企業在整體的專利申請上一直在突破和創新,在不斷地提出相對應領域的專利創新。
通過前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內整體的新業態發展現狀是以“三+”模式為代表而產生的:即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業態模式、以“服務+”為代表的業態模式和以“產品+”為代表的業態模式。吉林省則在:“三+”模式的基礎上,發展了含有本省特色的“六新產業”。
1.新能源行業
吉林省新能源行業在近幾年的發展十分迅速,在繼存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傳統新能源固有優勢下,我省順應“十四五”規劃,在新能源領域不斷發力。包括“陸上三峽風光”的啟動以及“吉電南送”的特高壓通道建設項目的不斷推進,都體現了我省相關領域在各個層面的優勢地位與前進目標。
2.新裝備行業
吉林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核心所在地,在新裝備行業發揮了可觀的作用。衛星產業上,“吉林一號”多方位的部署使得我國最大的遙感衛星星座建立;“長客造”也是我省在新裝備領域的領跑先鋒,誕生了許多我國的“復興號”動車組和地鐵客車。
3.新材料行業
材料行業是整體制造業的最為重要的底層環節,因此其在制造業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同樣新材料行業作為創新領域的重點也在整體制造業中發揮著作用。吉林化纖所打造的碳纖維與其他相關領域形成了大的產業鏈條,也打破了碳纖維國際巨頭在源頭技術上的壟斷。
4.新旅游行業
由于吉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吉林省所主推的旅游行業以及相關涉及的項目是以“冰雪經濟”和“田園經濟”為基礎形成的。長春滑雪節、吉林霧凇節等,均是體現當地冰雪特色的項目,也受到了各地人們的喜愛。 同時,吉林省將鄉村振興與旅游行業結合,形成了“田園經濟”的景象,也為“新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5.新電商行業
在振興吉林的道路上,電商行業正逐漸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吉林省大型“電商直播峰會”,通過大規模的電商直播銷售,在整個范圍內形成大規模銷售空間和渠道,進而來創造營業收入。
6.新農業行業
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為我國的整體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吉林省也適應經濟趨勢的發展變化進行了農業領域的創新升級。在全國率先建設“吉牛云”大數據平臺,開工建設肉牛產業化項目54個,肉牛飼養量也達到了580.7萬頭。
新業態企業的發展需要許多政策上的支持與幫助,減稅降費政策便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促進企業發展的一項政策。
本節選取的39家企業多為吉林省新業態領域較為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其中包含了前述所提及的吉林省“六新產業”行業范圍內的典型公司:例如“新能源”行業中選擇了吉林省最為有代表性的吉電股份,吉電股份作為新能源領域的領軍企業,其在新能源使用中處于較為領先的位置。
在整體的企業選擇上,本節都采取選用與新業態企業和吉林省本地“六新產業”最為相關的企業,這樣能夠最大化增強實證分析的相關性,也能夠使得本節的分析更具代表性。
多元回歸模型涉及多變量的變化和相關系數的影響,因此需要搭建多元回歸的模型,根據減稅降費政策與變量選取的相關方法,確立模型如下:
選擇進行F檢驗是由于其能直觀得到減稅降費的相關政策對于企業經濟效益以及其他方面影響的相關性和系數水準。以下則是F檢驗的相關結果: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整體F檢驗的P值趨向于0值,且代表稅收優惠政策對于企業發展影響的變量P值=0.015<0.05,且t值=2.47>2,由此這證明了本次F檢驗在整體和單項變量的回歸上都呈現顯著的狀態。而通過觀察表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變量lntaxpolicy的相關系數是正值,為0.1405381,由此我們也可以明確得出結論減稅降費的政策的確對企業的發展有正向的影響,且相關性為每當稅收優惠政策的變化幅度提升1%,企業的市盈率會提升約0.14%。

表1 F檢驗結果
新業態領域涉及的減稅降費政策主要體現在稅收優惠和稅收減免上,這種稅收政策的扶持能夠使得新業態企業獲得長足的發展以應對新型企業模式在市場上可能會面臨的種種風險。
減稅降費政策由最剛初2017頒發《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關問題的公告》,其內容為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以及同年發布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稅收優惠政策指引》和《關于促進創業投資企業發展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內容分別涉及對科技孵化企業出租場地免征增值稅等一系列政策以及創業投資企業采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資額的70%在股權持有滿2年的當年抵扣該創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當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抵扣等逐漸過渡發展成為2022年度根據《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延續執行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投資初創科技型企業有關政策條件的公告》提出的公司制創業投資企業采取股權投資方式直接投資于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以下簡稱初創科技型企業)滿2年(24個月,下同)的,可以按照投資額的70%在股權持有滿2年的當年抵扣該公司制創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當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抵扣等內容。這也可以看出相關減稅降費政策的變化是從宏觀到微觀的一個細化過程。
1.找好“力度”和“角度”,加強減稅降費針對性
針對不同新業態領域的企業,減稅降費政策應該呈現不同的“力度”和“角度”,而不可一味地盲目施行而導致政策落實過程中出現偏差。
首先在縱向“力度”層面,應該區分新業態領域大型企業例如上市公司等與小微企業的不同點,針對不同規模的企業采取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大型公司、企業等成本類項目也比較高,因此應該在材料、成本等方面的稅收進行結構調整。而小微企業則存在敏感度比較強、創新能力的特點,所以在出臺和落實相關的減稅降費政策時應該使得小微企業的選擇更加多面化,從而達到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的目的。
而從“角度”上來看,則要區分不同新業態產業之間的減稅政策,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更好地切入每一個行業的需求痛點,才能針對性地提升企業的營業收入,為企業的長足發展提供積極的政策支持。
2.做好“加法”和“減法”,躍升減稅降費有效性
在做“加法”上,則是要考慮相關政策的持續推進和演變,例如,國家2018年推行小型微利企業的所得稅優惠政策,在各個層面上減少小型微利企業的稅收、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為了適應這一政策的落實,在2022年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針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又做出了新的政策支持:在微觀上更加細化小微企業的種類,針對制造類的小微企業給予延緩繳納部分稅收的優惠政策。
而做“減法”指的就是要盡力避免減稅政策之間的沖突與抵充,相關財政政策的推行目的是使得整體行業水準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為整體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因此有效性是積極財政政策制定的首要重點。
3.寫好“上聯”和“下聯”,提漲減稅降費連貫性
寫好“上聯”指的是需要在減稅降費政策的制定中充分考慮整體國內的情況,在政策制定的根源上考慮是否符合當前國內的發展現狀。這也充分體現了政策的實際價值在于其真實有效的特點,也正因這種真實有效的特點才能夠使得財政政策助力企業的不斷發展。
而寫好“下聯”指的則是在政策的進一步下放到各地方的過程中應該注意連貫性和同一性,在相應減稅降費政策出臺后,各地方的政府也應該順應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來進行及時調整,并進行相關領域的公告或者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