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艷 程晶
數據顯示,2020 年全球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226 萬例,乳腺癌已經取代肺癌,成為全球最高發的惡性腫瘤[1]。在各種乳腺癌亞型中,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陽性乳腺癌的侵襲性強、復發率高且預后不良,約50%的轉移性HER2 陽性乳腺癌患者會出現腦轉移[2]。近年興起的靶向治療延長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但對于如何突破血腦屏障以提高乳腺癌腦轉移患者的治療效果,仍然是人們面臨的一大難題。本文報道了1 例HER2 陽性腦轉移患者,其對曲妥珠單抗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耐藥后,在曲妥珠單抗-美坦新偶聯物(TDM-1)藥物不可及的情況下,經多學科診療(MDT)后予伊尼妥單抗治療有效,該例的診療過程期望為HER2 陽性乳腺癌腦轉移患者的治療方案帶來新思考。
患者女,50 歲,已絕經。因左乳癌術后3 年余,肺轉移綜合治療后2 年余于2021 年4 月9 日至我科就診。患者在2017 年9 月21 日因左乳腺腫塊于武漢市中心醫院行左側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前完善全身檢查未見腫瘤遠處轉移),術后病理示左側乳腺浸潤性導管癌(腫塊5.0 cm×2.3 cm,組織學分級Ⅲ級),局部呈導管原位癌圖像(高級別級,篩狀型及粉刺型);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免疫組化)檢查示雌激素受體(ER)(+++,約10%),孕激素受體(PR)(+++,約5%),HER2(+++),細胞增殖指數Ki-67(標記指數約15%)。左側腋窩淋巴結9/21 枚可見癌轉移。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結果陽性。術后診斷分期為pT2N2M0。術后予8EC-TH 方案化療(4 個周期阿霉素類化學治療藥物和環磷酰胺方案,加4 個周期紫杉醇類化學治療藥物和曲妥珠單抗靶向藥物方案),曲妥珠單抗輔助治療1 年,口服他莫昔芬治療1 年半。2019 年3 月復查CT 提示肺轉移(未見影像學結果),外院予以拉帕替尼+卡培他濱治療11 個月。2020 年2 月患者因醫保原因停用拉帕替尼,改行吡咯替尼+卡培他濱治療14 個月,其間療效評價為疾病穩定(SD)。2021 年4 月1 日復查CT 示兩肺轉移灶(較大者位于左肺上葉,大小為3.4 cm×3.3 cm),較前進展;右肺門及縱膈淋巴結稍增大,提示病情進展,遂來我院就診。患者既往無其他特殊疾病,又無家族遺傳性疾病史。
患者入院后肺+上腹CT 增強掃描示,雙肺見多個軟組織腫塊影,最大直徑4.2 cm;肝臟右葉及左內葉另見散在稍低密度弱強化結節影,較大者直徑約8 mm,建議行MRI 檢查(圖1A、B);肝臟MRI 增強示,肝右葉S8 段見直徑約8.8 mm 腫塊,轉移瘤可能性大(圖1C、D);腦部MRI 增強掃描示,左側額葉見2.7 mm 小結節強化,左側小腦半球微小結節狀強化影,約2 mm,未排除小轉移灶可能(圖1E、F);骨單光子發射顯像(ECT)陰性。最終診斷:左乳浸潤性導管癌綜合治療后進展(肺、肝、腦),ER(+++,約10%),PR(+++,約5%),HER2(+++),Ki-67(標記指數約15%)。

圖1 一例乳腺癌腦轉移患者入院后(2021 年4 月)的影像學檢查結果
影像科會診意見:患者出現肺部、肝臟和腦部病灶,建議先行穿刺活組織檢查(活檢)明確是否轉移并進一步確定分子分型。乳腺外科會診意見:結合患者病灶出現部位,考慮可行肺部病灶穿刺活檢。病理科會診意見:患者病灶不能明確是否為轉移,待穿刺后可明確病理結果,乳腺癌治療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分子分型的改變,該病例也必須行免疫組化檢查再次確定分子分型。我科總結上述會診意見后認為:若穿刺結果仍為HER2 陽性,根據2021 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指南建議,對曲妥珠單抗、拉帕替尼、吡咯替尼均耐藥的患者,推薦T-DM1 治療,若因藥物可及性和經濟原因無法獲取T-DM1,可推薦“H”+其他化學治療,“H”包括我國已經上市的曲妥珠單抗、生物類似物和伊尼妥單抗。針對腦部2 個微小的病灶,目前無法判斷是否存在腦轉移。若確診為腦轉移,根據2021 年CSCO 指南建議,對于腦轉移數量有限且無癥狀的HER2 陽性患者,可以先給予全身藥物治療。故予患者肺部病灶穿刺活檢,病理示腺癌,考慮乳腺來源,ER(+,90%,強- 中),PR(+,20%,強- 弱),HER2(+++),Ki-67(標記指數60%)。于2021 年4 月至7月行6個周期長春瑞濱+伊尼妥單抗化學治療,6 個周期療效評價肺部病灶部分緩解(PR)、肝臟病灶SD、腦部病灶SD(圖2)。

圖2 一例乳腺癌腦轉移患者化學治療6 個周期后(2021 年8 月)的影像學檢查結果
2021 年8 月起患者行伊尼妥單抗+依西美坦維持治療。12 月患者開始出現頭痛,后出現右側耳鳴,當地醫院腦部MRI 提示腦多發轉移灶。2022 年3 月復查肺+上腹部CT 增強掃描示,雙肺軟組織結節影,較前明顯縮小(圖3A、B),肝臟散在稍低密度弱強化灶,較前變化不明顯(圖3C);腦部MRI 示,右側頂葉、左側額葉、雙側小腦半球多發長T1、高或稍高T2液體抑制反轉恢復序列(FLAIR)信號影,較前明顯增多、增大,考慮為轉移瘤(圖3D~F),故二次入院進行MDT。影像科會診意見:患者經全身治療后肺部轉移灶較前明顯縮小,療效評價為PR,并在維持治療階段繼續縮小,肝臟病灶持續穩定,而腦部出現多發的新發病灶。乳腺外科會診意見:該患者顱外治療有效,顱內進展,對于顱內病灶,目前國內層面無法活檢,內科治療更為重要。放射治療科會診意見:根據2022 年CSCO 指南建議:彌散腦轉移病灶建議行全腦放射治療。我科總結上述會診意見后認為:患者腦部病灶進展,肺、肝等部位治療有效,考慮行全腦放射治療,全身治療可繼續使用原方案。治療經過:2022 年3 月患者完成全腦放射治療計劃靶區30 Gy/10 F,并繼續使用伊尼妥單抗+帕妥珠單抗+依西美坦維持治療。5月患者返院復查,結果提示肺部轉移灶繼續縮小(圖4A、B),肝臟病灶SD(圖4C),腦部轉移灶PR(圖4D~F)。之后患者繼續行伊尼妥單抗+帕妥珠單抗+依西美坦全身維持治療。

圖3 一例乳腺癌腦轉移患者二次入院(2022 年3 月)的影像學檢查結果

圖4 一例乳腺癌腦轉移患者返院復查(2022 年5 月)的影像學檢查結果
目前,在HER2 陽性乳腺癌的一線和二線治療中,臨床指南均有明確路徑的治療藥物推薦;而在三線及以后的治療中,以拉帕替尼、吡咯替尼、來那替尼等為代表的口服TKI 和T-DM1 以及不斷上市的HER2 靶向藥物豐富了臨床藥物的可選擇性[3-5]。
伊尼妥單抗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創新型抗HER2 大分子單抗,作為Fc 段改構的創新性抗HER2 單抗與曲妥珠單抗具有相同的作用機制,與化學治療藥物聯用可用于HER2 陽性乳腺癌復發轉移的治療[6]。2022 年HOPES 研究一線亞組數據顯示,術后復發轉移一線亞組數據與曲妥珠單抗一線治療HER2 陽性轉移性乳腺癌歷史研究的療效和安全性相當[7]。因此, 2022 年版CSCO 乳腺癌診療指南將伊尼妥單抗列為HER2 陽性、晚期乳腺癌、對曲妥珠單抗治療敏感患者抗HER2 治療的I 級推薦用藥[8]。該病例同時提示,對于曲妥珠單抗和小分子TKI 藥物耐藥的患者,在TDM-1 藥物不可及的情況下,伊尼妥單抗也具有確切的療效和安全性。
乳腺癌中最容易發生腦轉移的分子分型是HER 陽性乳腺癌[2]。既往由于治療手段匱乏,治療效果欠佳,乳腺癌患者一旦出現腦轉移,往往預示著累積生存時間縮短。近年隨著越來越多抗HER2 靶向藥物的使用,患者的生存時間逐漸延長,使更多的腦轉移被發現,同時HER2 陽性乳腺癌也可以通過下游靶點增加腦種植能力。關于腦轉移的治療,無論是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還是CSCO 指南,均建議在充分評估患者全身情況的前提下,優先針對腦轉移進行手術和放射治療[8-9]。腦轉移數目有限,且顱外控制好的,建議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顱外控制差或彌散的病灶,建議全腦放射治療。多項研究在嘗試改變治療順序和調整治療策略,例如HER2CLIMB納入無需緊急處理的新發腦轉移患者,并非首選放射治療或者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同樣可以獲得良好的預后,同時適當延遲放射治療或手術的介入,可推遲局部治療不良反應的出現。CSCO 指南建議:對于腦轉移數量有限且無癥狀的HER2 陽性患者,可以先給予全身藥物治療[8]。
歐洲腫瘤學院(ESO)聯合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每2 年組織晚期乳腺癌國際共識會議(ABC),第6 版ABC 共識指南建議對腦轉移灶進行活檢,并進行生物標志物分析。腦轉移形成過程中也會發生基因突變和表型的變化,16%~22%的HER2 陰性腦轉移組織會轉變為HER2 擴增或突變,50%腦轉移發生激素受體表達缺失,所以有學者建議對腦轉移灶進行活檢,但是目前國內技術層面需要考慮如何執行。
此外,對出現全身多部位轉移乳腺癌患者的治療,不能僅局限于腫瘤內科,本科整合乳腺外科、放射治療科、腫瘤內科、病理科、影像診斷科等多個學科,建立了乳腺疑難病例MDT,幫助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針對性地開展治療,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預后。對于轉移性HER2 陽性乳腺癌患者,腦轉移不再是生命的終止,而只是疾病的歷程[10]。
綜上所述,對出現腦轉移的HER2 陽性乳腺癌患者,可進行MDT 明確最佳個體化治療方案,通過多學科診治,改善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