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宏蕾

1月31日,上海,黃浦江兩岸
1月29日,上海發布了《上海市提信心擴需求穩增長促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以更大力度助力企業發展,以更實舉措擴大需求強化供給,以更高水平夯實支撐保障,推出十項行動32條政策措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此前一天,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2023年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大會,提出持續發力打造貿易投資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政府服務最規范、法治體系最完善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將上海建設成為國內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擴需求、強主體、增動能,是新年伊始出臺‘32條’的重點和初心。”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何萬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清表示:“在今年開局起步之際,上海抓緊謀劃推出新一輪穩增長政策措施,強化政策協同、接力和創新,持續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
為更好實現2023年GDP增長預期5.5%以上的目標,上海放了哪些大招?
《行動方案》在許多消費細分領域都提出了相應舉措, 環環相扣,既抓住了自然人消費,又抓住了法人消費,相互觸發、相互牽引,相信必定會走出好行情。
《行動方案》毫不避諱地指出,在疫情防控措施調整轉段期,上海部分行業和企業仍面臨較多困難,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仍存在一些階段性瓶頸和結構性障礙,特別是2023年一季度經濟實現平穩開局面臨較大壓力,需要延續、拓展和優化實施助企紓困政策,啟動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和重大活動,幫助企業克服階段性困難。
2022年,上海曾出臺三輪助企紓困穩增長政策,當年末還出臺了支持上海市相關行業和企業穩崗留工有序運行若干政策措施,市區兩級配套出臺了細則近500項。
與2022年相比,“32條”延續了有良效的舉措,同時結合中央新規進行了迭代更新;通過拆解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了強指引性的措施。
“要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首要任務就是穩,穩預期、穩政策、穩人心;重要舉措就是‘提振’,要大力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何萬篷說。
這也是《行動方案》把“助企紓困行動”放在首位的重要考量。
“助企紓困行動”第一條就是“全面落實各項稅費優惠政策”,包括減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等;對于因疫情影響暫時遇困的到期小微企業貸款,鼓勵按市場化原則協商延期還本付息,延期貸款正常計息,免收罰息;在援企穩崗擴崗行動上,降低企業用工成本,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
2023年2月,上海計劃舉辦三年來規模最大的一場線下招聘會,將有1000家企業參與、提供超過1萬個崗位。據上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局長趙永峰介紹,“對招錄登記失業三個月以上人員或本市2023屆高校畢業生的用人單位,按每人2000元給予補貼。”
“一系列舉措,為中小微企業及時推一把、托個底,解決燃眉之急,為其輸送能量,激活造血能力,幫助他們恢復競爭能力和產量水平。”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周學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根據《行動方案》,在促進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上,上海對個人消費者2023年6月底前置換購買純電動汽車的給予每車1萬元財政補貼,對消費者購買綠色智能家電給予支付額10%、最高1000元的一次性補貼。
還有對零售企業、餐飲企業的直接獎勵。如對具有市場引領性的創新業態、模式及創意活動和對消費市場增長有突出貢獻的企業適當予以支持,每年獎勵上限為零售企業100萬元/家、餐飲企業50萬元/家。
“政策制定得十分精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認為,“2023年春節提早和新能源汽車‘國補’結束,兩大因素透支了年初車市銷量,《行動方案》實施補貼政策能夠提振消費者信心。上海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上海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目標沒有變。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穩定器和壓艙石的基礎性作用。它對于產業鏈的帶動作用能夠跨越多個場景,就像是火車頭,把生產、投資、流通、貿易等各環節牽引起來。”何萬篷說。
“《行動方案》在許多消費細分領域都提出了相應舉措,環環相扣,既抓住了自然人消費,又抓住了法人消費,相互觸發、相互牽引,相信必定會走出好行情。”周學強分析,上海是一個人口、貨物、資本、信息匯聚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就國際經驗而言,紐約、倫敦、巴黎、迪拜等城市的經驗就是大力推動消費業態形態的更新,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的融合,最大程度地將自然人的購物活動,滲透到新場景、高級場景、復雜場景、多跨場景中,從而轉化為法人的創新創業活動,讓消費不但“黏”住自然人,也“黏”住更多法人(市場主體)。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行動方案》還對“支持會展行業恢復重振”進行了再次部署。就在《行動方案》發布后的第二天——1月30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便發布了十項舉措支持會展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浦東新區會展業復蘇。

1月8日,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作業一派繁忙
“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會展業具有1︰9的產業帶動效應——如果會展業的直接收入為1,其對交通、旅游、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的帶動收入則為9。”何萬篷分析,“會展兼具開放性、共享性和包容性,會展活動又關聯城市各方面,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源動力。會展的背后是交往、交互、交易等商務功能,而蓬勃發展的會展業又將進一步賦能城市營商環境,促進要素便利流動,持續提升要素‘可貿易性’,進而孵化、轉化、深化出更多具象而生動的新業態、新形態。”
“推動會展業重振與能級提升,對于促進上海貿易升級、產業升級、消費升級、開放升級,提升會展業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周學強補充。
“給錢、給地、給服務,給是必須的。好的營商環境,是給可持續、且不可逆的制度環境。對市場主體而言,政府部門行勝于言,才有穩定預期,才能提振信心。”何萬篷說。
1月28日,春節后開工首日,上海召開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大會,出臺優化營商環境“6.0版”行動方案。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會上強調,“優化營商環境對于上海開好局、起好步意義重大”,要緊緊圍繞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切實抓好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各項任務舉措的落實。
從“1.0”到“6.0”,上海的營商環境歷經數輪優化行動,取得顯在成效。《行動方案》則是2023年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大會后的又一項務實行動。
除了延續此前提出的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獎勵等政策,“行動方案”還新增了一批政策。如要求制定創新型企業總部認定和獎勵管理辦法,重點面向三大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以及數字經濟等領域,對符合標準的企業給予開辦費、房租和經營獎勵,并在高價值專利培育、人才引進、創新產品采購等方面給予支持和便利。
《行動方案》讓市場主體感受最強烈的就是市場導向、大城擔當。
聚焦稅費、金融、人才,可以說抓住了維持企業生命周期的“命門”。“要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需要抓大不放小,有效呵護中小微企業的創新活力,不一定要拿出更多的財政資金‘撒胡椒面’,而是要普惠降低營商成本,讓中小微企業自己活下來并長大。”周學強說,“更低的利率、遞延或減免稅費、更寬松的貸款政策,都可能起到幫助中小微企業在市場需求低迷時期生存下來。”
此外,《行動方案》還將“外貿保穩提質行動”“外資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行動”單列出來,提出支持外貿企業開拓市場,按照國家要求取消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等等。
“上海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外貿外資在推動上海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中起到重要作用。”何萬篷分析,“力度往往來自角度,上述穩外資外貿相關措施的角度主要體現了‘三個直’:第一,直奔場景。開拓市場、出口退稅、金融支持等許多場景是復雜的多跨場景,需要職能部門系統集成,形成合力。第二,直擊痛點。包括加快實現商務人員正常出入境往來、取消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擴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等。第三,直達人心。包括完善重大外資項目工作專班機制、加強全流程跟蹤服務和全方位要素保障等。這些政策非常有溫度,體現了大上海營商環境的優勢和軟實力。”
為了幫助企業準確、迅速對稅費支持政策應知盡知、應享盡享,上海市稅務局還利用稅收大數據實現“政策找人”。得益于政策精準推送,道生天合材料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去年獲得了增值稅留抵退稅600萬元。
“好的營商環境,要接‘四口氣”——接地氣、接天氣、接洋氣、接人氣,即要符合市場邏輯、政策邏輯、國際邏輯以及人與人交互的社會邏輯。這其中,市場邏輯排第一位。要樹立這樣一種意識——寧可讓職能部門受累,也要讓市場主體受惠。”何萬篷說,“在上海生存扎根的企業,很多都具備核心價值和國際競爭力,就像是一個個優質彈簧,只要政策為他們解開結,鋪平可以有所作為的通道,相信市場主體很快能實現反彈。”
根據《行動方案》,上海將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集群,制定新一輪三大產業上海方案,實施新賽道和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由各區對新認定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分別給予不低于10萬元和30萬元獎勵;對符合條件的重點產業領域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支持上限提高至1億元。
“未來產業具有高成長性、戰略性、先導性的重要特征,是引領重大變革的顛覆性技術及其新產品、新業態所形成的產業。當前,全球城市社會和經濟形態正面臨新的趨勢,主要表現為低碳化、強創意、高智能、精生產、優服務、強鏈接、漫生活(美好生活)。”何萬篷認為,“《行動方案》把‘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集群’作為‘產業創新提升行動’之首,其意義可見一斑。”
“加快布局新賽道,關鍵是要不斷加快科技創新中心與產業發展的鏈接,要把創新要素聚集起來,形成全周期創新鏈。”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博導、研究員權衡說。
“城市產業正呈現新生產、新生活、新交易等新形態,上海在這方面擁有大量的場景、眾多的人才、優秀的網絡、充裕的資金、持續的創新……”周學強建議,“上海作為開路先鋒、排頭兵,可以打造一個實時在線的算力平臺,提前布局6G網絡、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芯片等前瞻性技術;培養和吸引大量跨行業人才來完成多個行業、多項技術的融合;協調好各行各業的合作,并制定一系列標準和措施。”
“可以在包容審慎框架下,探索以數字貿易帶動服務貿易、服務貿易帶動貨物貿易的動力新機制,發展各類外貿新業態、新形態。積極參與和引領數字貿易規則建設,率先實施針對數據流動的分類管理,研究跨境監管新方式,應用可交互操作的電子認證,有序雙向開放學術頻道等。”何萬篷說,“挺身而出,代表國家在數字貿易領域開展相當強度的壓力測試,上海責無旁貸、只爭朝夕。”

1月8日,上海外灘都市觀光車
“《行動方案》提到的一系列稅費、穩崗、消費、招商、外貿、產業以及創新等方面的政策,都可以歸結為‘積極的企業政策’,其目標打造‘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市場生態。”何萬篷說。
在這樣的市場生態下,“大家做決策更有底氣了,這就是預期穩住了。”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詹宇波說。
職能部門通過政策和服務,營造整體便利、相對便宜、本質公平、全面安全、自由競爭的宜商環境,讓企業感到自在、踏實、放心,同企業建立起更好的親清政商關系,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這是《行動方案》一系列政策精準發力的出發點和著眼點。
2022年,上海全市生產總值已連續兩年突破4萬億元大關;口岸貿易總額突破10萬億元、占全球比重提高到3.6%左右,保持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730.3萬標準箱,連續13年排名世界第一;千人擁有企業數量位居全國首位;“首發經濟”新增首店數位居全國首位。
尤其是2018年以來,上海連續出臺了《關于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意見》《關于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等一系列專門性政策文件,推動軟硬實力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建設,加速推動上海不斷朝著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邁進。
據統計,2023年首月,上海市已簽約重點產業項目160多個、總投資1000億元,新開工重點產業項目60多個、總投資超700億元,取得開門紅。
“要理解未來的上海,可能需要把握上海城市功能的內在邏輯架構:在全球科創中心驅動下,在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支撐下,國際貿易中心日長夜大,持續迭代。在全球科創中心的驅動下,國際貿易標的物,漸次從原來的貨物貿易升級到日新月異的服務貿易和方興未艾的數字貿易上。國際貿易中心到位之日,就是國際經濟中心建成之時。”何萬篷說。
“上海的經濟功能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生產制造。更重要的,它還是一個全球交易中心和要素配置中心、全球高科技應用中心以及服務中心、流量中心。”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說。
“《行動方案》讓市場主體感受最強烈的就是市場導向、大城擔當。”周學強說。“這種市場導向、大城擔當,是由上海在全局大局中的特殊位置、特殊條件和特殊使命所決定的。是加油站,不是收費站;是重要的‘超級聯系人’,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引領者。轉段之后的‘激漲’(sharp rise)不無可能,而且可能性越來越清晰。”何萬篷分析,“這個‘激漲’,可能先表現在某個技術、某個產業、某個地區,但更是系統性的,其影響面之廣、持續性之久,是前所未有的。要把‘激漲’這個可能性轉化為現實,需要政策工具去觸發,相當于‘扣動扳機’。這個扳機就是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序社會和以人為本。”
何萬篷進一步建議:“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上海作為‘橋頭堡’,如能進一步果敢實施高能級的對外開放新策略,對內開放、對外開放、對未來開放、高水平開放、自主開放,相信一定能‘贏’來更大預期,‘迎’回更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