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凝,獨立心理咨詢師。
心靈的旅程有時跟身體不同步,習慣了指使身體在現實的槍林彈雨中所向披靡。在這里,我們也許可以看到更多心靈的居所,燃起溫暖的火光,看到美好會在前方出現。

在二十四節氣中,有一個叫作驚蟄的節氣。這個節氣一般發生在每年的早春,在這個時節,大地暖氣萌動,春雷乍起,萬物生機盎然。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節氣,經過了冬天的閉關與封存,大地萬物都帶著嶄新的面貌準備在溫暖絢爛的季節里綻放。所以在驚蟄,有應對新階段迸發力量的醞釀,和躍躍欲試的嘗試。
在人類心理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一個與之相似的階段,我們把它稱為潛伏期的階段。這個階段看起來不是那些經常談論的例如新生、青春期、中年危機等,但它是一個人類早期開始從家庭走向更豐富的世界,學習適應各種生活狀態與技能,聯結幼年期和青春期的承上啟下的中轉站。并且這個時期度過的質量不僅僅影響青春期是否能順利“成年”,也如同我們人生應對變革,突破危機的能量儲蓄池。那些充滿沖突,危機四伏的潛伏期可能讓一個人一生都會伴隨著這種為生存殫精竭慮,無法應對的危機感。
走近內在生命的潛伏期
人類心理發展階段的潛伏期大致相當于一個人小學期間的階段——5—11歲之間。就如同這個名稱所描繪的,它像是一段休眠的時間,兒童處于這一階段時,內心會沉淀醞釀,為即將到來的青春期匯聚情緒資源。開始進入潛伏期時,是小孩子開始上小學的年級,與更小的時候去上幼托的經驗不同的是,上小學對于兒童而言是一種更加正式和大規模的分離經驗。在這個階段里面,一個孩子開始從以自己為中心的家庭環境中,走向學校這個“大社會”。這是一個孩子開始成長到要面對復雜多彩的、不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的開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孩子要經歷快速增加技能與積累信息的興奮經驗,這一方面是種成長,但另一方面這種比較大的變化會讓兒童感受到巨大的潛在焦慮,面對這種突然到來的挑戰,既讓人憂心又讓人興奮。為了應對這種復雜的變化和焦灼的心理體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通過喜歡重復練習體驗一個新事物,或者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來“管理”自己的這種不安的同時,也讓自己可以消化掌握這些不斷出現的新鮮事物。因而,“過度僵化”是潛伏期的孩子容易呈現出的心理狀態模式,而這種模式不僅僅是在潛伏期的孩子中會出現,一些孩子在他的潛伏期沒有能夠獲得所需要的內在力量,以應對青春期甚至是后邊的心理挑戰,這種受限的心智功能會一直延續要成年的階段。
那些在人生階段讓小孩子感受到的“新的生存威脅與挑戰”,一定程度上會抑制他們的主動探索和想象力,是他們做著這個年紀特有的、重復且單調的活動,即使這些活動是在大人看起來夸張而偏激的。這時候,如果小孩子能夠體驗到一種溫和的管理,也許就會讓他們從那種通過重復僵化控制外在變化的模式中,變得越來越有“彈性”。大人恰當的關注、反饋,可以讓小孩感受到自己以一種更加安全的方式在學習新事物,他的內在會對于自己已經有的能力,和應對新變化的能力有更多的成就感和喜悅感。這種感受到自己與日俱增的可控的能力增長的體驗,讓一個小孩慢慢感覺到自己的內在是有力量的,自己對于這個世界的變化是可以應對的、和諧相處的。
潛伏期在人生階段里的象征
潛伏期是一個心理發育的階段,也是一種心智狀態的本質,稱之為潛伏期的心智狀態,以及它在一個人人格發展上的功能。一個小孩在潛伏期通過一些特別僵化刻板的方式去應對生活中的一些新挑戰,如果這個小孩的心智在潛伏期沒有被充分發展,甚至是停滯,那么這種過度僵化的內在體驗模式可能延伸到他的成年。例如,一個成年人無論是什么事情都表現得一絲不茍,以超強的邏輯判斷和精準的計劃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看上去在事業成就和生活安排上都很成功,但自己卻總是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是覺得一切隨時可能會崩潰。這很有可能是一種潛伏期的心理發展沒有被滿足而停滯的狀態呈現。這種心理狀態在一個成人體驗世界的時候,感覺自己一直在被危機困住的體驗——我與這個世界的聯結方式就是要非常嚴謹清晰地通過某些規劃,重復,流程掌控和安排一切才是可以正常進行下去的,一旦這個機械模式不能順利展開,那么內在的所有情感體驗、訴求和想法與這個外在的世界便斷鏈了。對于這個世界一下子失去了掌控感的同時,一下子陷入到了一種極大的生存危機和自我懷疑中。
所以,這種僵化而秩序嚴密的防御模式一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讓一個孩子從充滿情感暴風雨的嬰幼兒階段順利度過到兒童階段,去適應自己與更大的世界產生聯結,它甚至可以讓一個成人運用這種嚴謹的形式能力去成人世界中開疆拓土建立一番傲人的事業。但是它的代價也是巨大的,那就是讓兒童的心智能力停在了那個階段而沒有繼續發現——沒有體驗到自己作為一個幼兒內在的原始情感需要和沖動是可以在現實中表達和呈現的;沒有體驗到自己的心智可以開始從一個不成熟的階段向一個成熟的階段發展,抵御經受挫折、危機、沖突“活下來”,成為更有力量的自己;沒有體驗到自己的內心中可以內化并且逐漸發展起來一對扮演著不同功能的照顧者,一直從情感到理智的層面健全自己的心智功能和人格。
我們在心理發展的潛伏期所孕育的一些重要情感體驗和心智能力,它會在我們后續的生命體驗里一直影響著我們:
感覺到自己的痛苦是可以被消化的能力——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可以不被痛苦和不安充斥著,那么我們會有更多心靈中的彈性和自由的空間去體驗情感,發展構建生命新可能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便需要一個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到,他的養育者是可以幫助他消化他正在經歷的痛苦,這樣他就不會被痛苦淹沒,進而不需要通過隔離自己的情感,或者發展出一套過度僵化的模式去應對外在變化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慢慢地,這種感覺到的痛苦是不會把自己淹沒,是可以有一個能夠信賴的人保護自己,幫自己消化的體驗就內化到了兒童心里成為了一種信念。一種相信自己不是一個人在痛苦的與這隨時可能讓自己陷入危機的恐怖的世界博弈,必須讓自己不斷滿身鎧甲才能抵御外來傷害的被迫害感和生存焦慮。
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潛伏期的兒童開始系統學習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習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于外界知識技能的學習,去掌握更多信息與這個世界發生聯系,做自己走出家門也想做的事情,開始成為一個像大人那樣的“社會人”,漸漸確認自己是可以在這個世界里生存的力量感;二是向內的學習,如何理解一個人的心靈,從自己的心靈開始。自己的心靈是不是足夠豐盛美好的,是不是能通過理解與信任與其他的心靈建立聯結,從而確立自己內在的價值感和穩定感。
心智沖動的升華——我們在嬰幼兒時期是有著很多非常原始質樸的心靈體驗與需求的。那個階段的嬰幼兒理解世界的圖景是非常簡單而濃烈的,人是全能的或者要被痛苦淹沒的,世界是全好的或者是全壞的,養育者是理想的或者是迫害的,“我的需要”是需要被即刻滿足的……這些情感體驗隨著年齡增長,心智發展,環境變化,變得不那么非黑即白,變得不以自我為中心。而那些關于對自己內在的需要,對于重要關系的需要,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在潛伏期階段,兒童便會開始尋找能夠被社會接受的方式來發泄嬰兒期的沖動。比如那些想要破壞的沖動可以通過建立規則,在玩比較有規則,結構性的游戲中去被涵容;那些潛意識中讓他們有破壞感的東西,可以不通過直接砸掉,毀滅一個自己的玩具的方式表達,他們可以學著和爸爸一起修東西,或者和媽媽一起做家務,打掃衛生。這種把即刻的欲求沖動,轉換成一種可以被社會接受的行動,甚至是社會成就的能力:比如通過利他的行為體驗到自己的力量感。比如通過創作藝術的方式發展和表達自己無意識中的情感和想象力,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能力,因為這讓一個人可以敢于理解和接觸自己內心深處那些洶涌澎湃又真實質樸的原始心理體驗,有方式去理解消化它們。若很多成人沒有這種能力,便只能在漫長的生命里壓抑自己的體驗,軀體化自己的體驗,把自己的心靈感受擠到了他們不該去的地方,也不曾知曉。
結語
我們在小學階段經歷了人生中的“驚蟄”,讓我們可以為接下來波瀾壯闊的人生整裝待發。這種在看似平靜的階段累積醞釀的力量會成為我們在經歷人生的巔峰和低谷的時候,成為支撐我們的核心力量。
比如新冠放開了,大家都紛紛陽過了,有的人就滿懷憧憬地迎接后封控時代的新生活了,但是很多人依舊焦慮,覺得好像世界不會再好了。世界真的不會再好了嗎?世界確實有很多它的不完美和不確定,但是那種“世界不會再好了”的感覺似乎更是人們心理被激活的生存危機和無力感。那種精心想控制的生活突然被從宏觀層面深深擾動了的不安。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在潛伏期累積的心理能量和信念去應對變數和不安。
如果這種在小學時候沒有累積夠的話,也可以想象,每個我們感覺內在體驗相對平靜的間歇,都可以如同一個階段性的潛伏期,心理驚蟄,它可能是人生中相對平穩的幾年,一年中的一小段時間,一天中的某些時刻。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心靈需要這種潛伏,需要我們給它這個機會被關照、被豐盈,以帶著我們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在現實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