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亮
“涇渭分明”,是說發源于寧夏的涇河水流經西安入渭河時,兩水一清一濁,同流數里而不混合,是一罕見天然景象。久而久之竟成了一句成語,用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被人常掛在嘴邊。而在順義牛欄山鎮舊時亦有一處這樣的美景,名“清濁流分”。牛欄山鎮在順義縣城區北20里處。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曾至此,他這樣描述牛欄山:“順州(順義)至檀州(密云)漸入山,牛欄當其要路也。”
牛欄山腳下,潮白河蜿蜒南流,波光粼粼,岸柳婀娜,水映山影,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在牛欄山北,潮白河和懷河在此匯聚,成就了“清濁流分”這一天然奇景。懷河,發源于懷柔西部,懷河上游植被茂盛,草木葳蕤,因此,水質清澈。而潮白河從密云經懷柔入順義,在史家口村東北與懷河相匯。懷河水清澈,水中水草扶搖,魚兒游動,清晰可見,而潮白河水渾黃,深不可測,兩條河水一清一濁,匯合后向南經牛欄山、下坡屯、張莊等村,同流數里,清濁分明而不混合,當時為縣內一景。
舊時每遇晴好天氣,風和日麗,上游水源充足,一些文人雅士會結伴到這里,吟詩作賦,欣賞這天設的奇景。民國時順義師范學校校長楊得馨曾詠詩:
白水濁兮懷水清,兩河相會自天成。
牛山南枕頻翻浪,漁火中燒別有情。
涇渭合流原不混,薰蕕同器各分明。
濯纓濯足歌孺子,留得芳蹤付眾評。
筆者曾于20世紀80年代初至此,河兩岸青草萋萋,禾稼茂盛,“清濁流分”勝景早已不復存在。問河邊一牧羊老者,老者答:“確曾聽老人講過,只是景致早已消失。”問清濁不混的原因,老者答:“潮白河水流急,懷河水流緩,當然不會混合。”老者還說,這種清濁分明的景象也并非年年都有。每至汛期,潮白河水洶涌,有時水面達幾里寬或遇旱季,上游水量不足,水面變窄;冬季天寒結冰,就見不到這種景象。只有在春秋季節,水勢平緩,這種奇跡才會出現。


“清濁流分”南亦有一處古跡,名“靈跡山”,與“清濁流分”相映成趣。似乎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座山雖不險峻,卻負盛名。顧炎武亦至此流連,他這樣記述:山(牛欄山)北里許有一小山,昔有仙人來游,因名靈跡山。山上建有靈跡院(唐天寶三年建),院內大殿供奉有佛、菩薩、羅漢像。志書載:前面牛欄,后負懷水,東有龍潭,水深而漩,西有靈泉涓涓,可灌稻田。龍潭,位潮白河邊,河水墨綠,深不可測,相傳里面住一黑龍。每至月中,潭水平靜,天上一輪皎月,倒映于水面,似夢似幻,皎潔嫵媚,乃當時一景,名“龍潭映月”。山西的靈泉,泉水清澈,清冽甘甜,常年不涸,附近人開墾稻田,修渠,引此泉灌溉。
又因“清濁流分”和“靈跡山”兩處美景,民國二十二年編纂的《順義縣志》載:潮白河上下行的船只都在此停泊,船工在此休息,補充給養,欣賞美景。志書上有懷河匯入潮白河的照片,水面上還泊有一大一小兩艘渡船,從照片上可以約略見到舊時潮白河水運的情景。
不久前,筆者又來到這里,“清濁流分”已成追憶,而靈跡山也杳無蹤跡,潮白河與懷河交匯處也移到牛欄山引水橋北側。不由得感慨,保護環境,人類社會要和自然和諧相處不是一句空話,想起習總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述,更顯語重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