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健
一直以來,中學歷史存在著教學碎片化的問題。初一、二年級,教師講課普遍會面面俱到,各種歷史概念詳細解釋。到了初三年級,教師則會為了趕進度而直接勾畫知識點,在短時間內突擊講完新課內容。這樣的碎片化教學必然導致學生學科知識的碎片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無法落地。在保證教學進度和落實核心素養的前提下如何實現最優效果,《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
新課標指出“運用大概念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夠將分散的知識、技能、觀念等聯結成為整體,并且賦予它們意義的概念、觀念。新課標指出:“大概念是課程內容所要圍繞的核心和基石,處于教學內容的核心位置,對學生學習具有引領作用。”
新課標對于具體的教學實踐路徑也有明確指導,“教師要根據大概念建構學習內容的框架,設計教學過程及環節,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以大任務、大問題來統領整個學習過程,引領學生建構合理的歷史知識結構。”
一、基于大概念的教材分析
統編版歷史教材九年級上冊從人類早期文明產生,講述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時間跨度近五千年,包括了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如此宏大的歷史敘述,如果缺乏頂層概念的統領,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碎片化的。教材敘述的人類社會形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體現了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同時,其中講述的莊園經濟、新興城市以及手工工場、租地農場等知識又體現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這些學生難以理解和系統掌握的知識點,通過大概念得以被解釋和梳理,建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筆者依據大概念的理論,解構課程內容(見下頁表1)。
在整理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整體規律與線索后,筆者整合出五個跨單元大概念:多元共融的古代文明、封建時代的中古世界、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世界走向整體、社會主義思潮與實踐。這些學科大概念主題橫向整合了多個核心概念,縱向清晰展現了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走向高級,人類從多元孤立走向世界一體化等歷史線索和發展規律。
在面對租地農場、手工工場、雇傭關系等基本史實和概念時,以資本主義萌芽這一大概念進行濃縮和概括。資本主義萌芽、西歐思想解放、資本原始積累、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等大概念還可建構出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這一跨單元大概念。
二、主題式大單元教學設計
單元內容的整合需要將單元中的相關專題內容連為一條教學線索,并明確單元下各課的側重和關聯,尤其要發掘和梳理單元主題學習內容中蘊含的具有培育核心素養意義的要素。主題式大單元教學可以突破單課限制,從整體發揮單元學習的教育效
果,站在歷史基本線索和規律的視角下,以歷史學科大概念主題重構知識,揭示課與課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形成整體歷史觀。筆者以統編版歷史教材九年級上冊中第五、六單元為例,在期末復習階段,展開主題式大單元教學。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
筆者通過展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時間軸與歐洲地圖,采用文字、圖片、影視等多種史料互證的方式,帶領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進步性與野蠻性,確立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通過概述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讓學生理解資本主義萌芽推動思想解放、殖民掠奪,進而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產生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資本主義制度;讓學生學會從全球視角看待資本主義產生與發展對世界歷史的推動和殖民地人民的傷害。
主題式大單元教學的第一步是系統規劃教學目標。大單元目標的規劃需要教師著眼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兼顧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和理解水平,明確學生的預期學習結果和發展水平。站在大單元角度設計出來的教學目標具有系統性、進階性和概念化的特點,使得單課教學減少了脫離歷史規律與線索的可能。
(二)構建知識架構圖
如何處理主題式大單元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構建知識架構圖是關鍵。圖片或者表格式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內容間的聯系,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和長期保持。平時的單課思維導圖細化繁雜,涵蓋細碎的知識點,不利于學生形成上位觀念。
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知識架構圖以時間軸為坐標,形成了學科大概念主題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統攝整個大單元核心概念的架構,同時核心概念之間又存在著明確的邏輯關系。資本主義萌芽是推動西歐思想解放和推進資本原始積累的根源。西歐思想解放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進行,又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進而使得資產階級革命登上歷史舞臺,最后確立了革命成果——資本主義制度。高度概括化的概念,加上嚴密的邏輯關系,在時空框架中幫助學生形成上位觀念(見圖1)。
(三)大任務統領學習過程
教師帶領學生展開小組合作討論,設置大任務如下:
1.回答下列問題: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對西歐歷史有何影響?
資產階級如何完成資本原始積累?
推動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的因素有哪些?
資本主義產生與發展史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劃分依據是什么?
2.從本課內容中選擇3~5個史實,自定一個論述的觀點,并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
設置貫穿教學的大任務,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內在動力。第一個大任務的設問層層遞進,涵蓋了主題式大單元的教學內容,有利于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形成深度學習。教師引領學生建構合理的歷史知識結構,避免碎片化教學,促進學生深入掌握探究歷史的方法和路徑。第二個大任務開放式的設問,需要學生調動掌握學科核心素養才能完成,也有利學生運用自己的優勢,形成創新思維。
3.史料研習
史料一:從13世紀開始……其他部門也出現了這種資本與勞動的分離。——引用統編版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材62頁“相關史事”
史料二:16、17世紀……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引用統編版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材77頁“相關史事”
史料三:君主立憲制又稱“議會君主制”……進一步完善了君主立憲制。——引用統編版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材83頁“知識拓展”
史料四:法國社會分為三個等級……沒有召開過三級會議了。——引用統編版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材89頁“相關史事”
本節課使用的史料都來源于教材內的“相關史事”和“知識拓展”欄目,便于學生閱讀和理解。四則史料分別代表著不同時期的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征,又圍繞資本主義產生與發展的主線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情境。學生在之前內容梳理完成的基礎上,進行史料研習,能夠更好完成上述的大任務。史料應該成為學生認識歷史的橋梁,完成大任務的助手,通過史料研習,落實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4.教學評價
學生分小組進行問題答案和論文的展示,教師和學生對小組成果使用考核表進行評價(見下頁表2)。
教師可根據教學評價考核表的結果,表揚優秀學習小組,同時指出共性問題,并給予問題解決的方法。針對不同小組的問題,教師在課下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本課評價目標是為了判斷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度,與教學目標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發揮評價改進學習和改進教學的功能。在評價過程中,圍繞學生學習的中心地位展開自評和互評,讓學生學會反思和自我改進。同時避免了單純的試題評價,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課后教師根據評價結果,進行教學設計的優化改進。
三、教學反思
大概念具有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論三重意義。圍繞大概念設計綜合課程可以建設符合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課程體系。進行大概念教學的第一步是整體梳理課程內容。以本課為例,所涉及的世界史內容繁多分散,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新課標指出,需要“以中外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為基本線索,突出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圍繞歷史基本線索,可以整體梳理課程內容,整體把握課程內容及結構,構建出清晰的教學知識體系。在梳理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明確本課的大概念。大概念可以是一本書或一個學習板塊內的,也可以是一事、一課或一單元內的。本課將大概念明確分為跨單元大概念和課內大概念兩級,圍繞歷史基本線索用跨單元大概念統攝課內大概念,再統攝所涉及的課程內容。
大概念下的教學過程,是以大任務為推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歷史,將教學過程實際操作轉化為學生完成任務的活動過程。本課教學過程中的大任務設計層層遞進,又結合了教學內容的邏輯層次,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興趣。其中,大任務的展開依托可信的史料,史料均來源于教材課本,具有可讀性和價值性。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大概念使得逆向的教學設計成為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助力模式。在大概念的統攝下,逆向教學設計首先明確教學目標,再明確教學評價和方法,最后設計教學過程。也可簡化為第一步制定教學目標,第二步設計可落實、可評估上述目標達成的教學過程以及證據。這樣的模式可以保證教學目標成為核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還有教學評價見證目標的落實,教師可在后續的教學設計改進中借鑒這一模式。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第十二期個人課題“學科大概念下初中歷史教學碎片化應對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I4796。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