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珉琦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團隊在《古地理 古氣候 古生態》發表了一項成果,系統研究了中國西北臨夏盆地晚新生代犀牛化石,證明該地區具有歐亞大陸非常連續和豐富的犀牛化石分布。它們不僅是研究犀牛演化的重要材料,也是劃分對比地層的關鍵標志和判斷氣候環境背景的良好指示。
犀牛化石是甘肅臨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動物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兩個時代的動物群中犀牛占統治地位,分別是晚漸新世的巨犀和晚中新世的大唇犀。
“因為犀牛的高度多樣性、廣泛地理分布和快速演化,它們的化石成為地層劃分的良好生物標志,還可以進行洲際對比。”鄧濤表示。
研究顯示,臨夏盆地的晚漸新世動物群產于椒子溝組底部,犀超科成員在12種大型哺乳動物中占據9種,包括跑犀科、巨犀科和真犀科的屬種,尤其是巨犀非常繁盛。
在漸新世結束之后,跑犀和巨犀在臨夏盆地消失,早中新世的上莊組中僅有真犀科的蘭州巨獠犀。中中新世的東鄉組和虎家梁組中發現了馬德里西班牙犀和老溝奇角犀,它們的身體結構反映其生活于森林環境中。與歐洲同時期犀牛化石的深入對比顯示,它們的種群沿著青藏高原北側路線進行遷徙。
楊家山動物群許多地點顯示,維氏大唇犀與和政無鼻角犀繼續繁盛,而拉氏中華板齒犀首次出現。
在臨夏盆地南部的柳樹組頂部青卜山動物群中,產出無角犀亞科的安氏大唇犀和林氏山西犀,以及真犀亞科的林氏列角犀。
由于反芻類的強力競爭,早上新世和早更新世動物群中的犀牛顯著減少,早上新世僅有山西犀幸存,而早更新世也只有一種披毛犀存在。作為中間過渡類型,臨夏盆地的泥河灣披毛犀連接了青藏高原札達盆地上新世和華北平原泥河灣盆地更新世的披毛犀物種。
中新世中、晚期之交氣候環境發生了重大轉變,大量板齒犀和大唇犀繁盛的晚中新世是炎熱半干旱的稀樹草原,季節性變化加強,臨夏盆地則成為了犀牛在東亞的避難所。中新世末期大量犀牛絕滅,能夠取食高纖維草本植物的山西犀延續到上新世。
“從總體趨勢看,犀牛的演化受到開闊環境逐漸擴展的驅動,尤其反映在它們的取食器官,比如牙齒和吻部的特化上。”鄧濤表示,臨夏盆地是揭示犀牛演化及其與晚新生代氣候環境變遷關系的有利地區,并證明犀牛化石在生物地層學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