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利 焦傳秋
(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 411105)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1]。 中國共產黨在不斷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中找到正確方向和道路,是我們黨在一百多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原因。 同樣,圖書館建設事業的發展行穩致遠,離不開我們黨對其歷史規律的總結與反思。 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圖書館建設事業的發展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解放戰爭時期的時代背景表現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軍和人民群眾全力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的過程。 這種時代背景對當時的圖書館建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體現在受戰爭形勢的影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圖書館只能在惡劣的環境下建設和發展;另一方面,雖然發展環境惡劣,但圖書館的發展進程并沒有停止,而是在黨和人民的不斷探索中得到持續推進。 東北解放區圖書館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的影響下建設起來的,并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適應時代背景,推進圖書館的發展進程。
東北解放區圖書館受戰爭環境影響,發展環境惡劣。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充分意識到東北地區的戰略地位舉足輕重,開始經略東北。 1945年4 月23 日,中共七大召開,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爭取東北的戰略任務。 針對東北地區的形勢,毛澤東在會上作出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指出東北四省淪陷最久,又是日本侵略者的產業中心和屯兵要地,因此應當加強東北地區的工作,準備收復失地[2]。同年9 月,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東北地區的工作成立了中共中央東北局,不斷加強當地的建設和發展。 9月19 日,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與部署的指示》,為我們黨在東北地區建立和鞏固東北根據地創造了政策條件。 “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決策制定后,中國共產黨抽調大批干部挺進東北,創建了東北解放區,積極領導當地人民恢復東北的主權。 但是,國民黨同樣十分重視東北地區的戰略位置,蔣介石在日本投降后將“收復”東北三省作為國民黨最迫切和最主要的目標。 因此,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于1945 年11 月向東北發動了武裝進攻。 從此,內戰的烽火在東北境內燃燒起來,東北解放區圖書館的建設過程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逐步進行。
東北解放區圖書館的建設深受戰爭形勢的影響,在戰爭中搶救珍貴圖書資源是黨和人民建設圖書館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保護好圖書資源,不僅對圖書館本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戰爭等極端情況的破壞,可能會導致一些圖書資源毀于一旦。 因此,在戰爭中搶救圖書資源的任務尤為重要和艱巨。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進犯東北,肆意燒殺搶奪,對一些珍貴圖書等文物資源造成嚴重破壞,嚴重違背了人民意愿。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取得全面的勝利,東北黨組織和解放區野戰部隊主動撤離沈陽、長春等大城市,在周圍地區發動群眾,大力清剿土匪勢力,積極推動土地改革運動發展東北經濟,發展地方武裝并壯大東北民主聯軍的主力。 這些措施為東北解放區圖書館的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也有力推動了東北根據地的發展。 1946 年4 月,東北民主聯軍在黨中央的科學決策指揮下解放了哈爾濱,使哈爾濱處于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并接收了偽滿哈爾濱市國立圖書館28500 冊珍貴圖書,這些圖書成為后來東北圖書館發展的重要資源。 不久,國民黨繼續進攻四平和長春,并在長春瘋狂搶奪寶貴文化遺產,其中包含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偽皇宮珍貴藏書。 4 月18 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北民主聯軍打入長春后,趁機將國民黨裝箱未運走的偽皇宮藏書運往佳木斯的東北日報社保存,這一舉動保護了珍貴文化遺產免遭破壞,使得這一批圖書成為日后東北各圖書館藏書中珍貴善本的組成部分。
中國共產黨對圖書館事業的領導,是我國圖書館事業賴以發展的重要保證[3]。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解放區開展的圖書館建設事業采取了設立機構、出臺政策文件、動員群眾力量等一系列措施,為東北解放區圖書館建設提供根本保障。
1946 年6 月15 日,中共中央關于東北局干部分工問題給東北局指示,決定林彪任東北局書記、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由林彪、彭真、羅榮桓、高崗、陳云五人組成東北局常委[4]。 同年8 月,在黨中央與東北局的正確領導下,東北各省代表聯席會議根據革命形勢要求選舉產生了東北最高政權領導機關——東北各省市行政聯合辦事處行政委員會[5],兩個月后將其改稱為東北行政委員會,并在其下設立教育委員會。 不久,東北行政委員會與哈爾濱市政府商議決定,將哈爾濱市立圖書館交由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直接領導,這一決定直接影響了我們黨領導東北解放區圖書館的建設。 由于當時人才緊缺,哈爾濱市立圖書館交接過來的工作人員只有一名,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委員會配備專門人員開展圖書館的建設工作,在整理舊書和購置新書等方面加強了管理。 此外,東北行政委員會在戰火中非常重視和關心珍貴文物的接管和保護情況,領導、組織地方政府建設圖書館。 1947 年2 月,鑒于原館舍狹小,東北行政委員會在南崗一曼街五號尋找到適合的新館舍,因此將接收的圖書館遷入此處[6],加強對圖書館的保護與建設。 1947 年解放戰爭從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北滿解放區穩定后,東北行政委員會將近十萬冊偽皇宮珍貴藏書從佳木斯運回到哈爾濱,存放在南崗一曼街原民眾教育館內。 哈爾濱市立圖書館經過整頓改造,清除敵偽反動書刊、查清館藏,配備新干部,整頓圖書館干部隊伍,建立新的規章制度,以全新面貌回到人民群眾面前[7]。 次年2 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對圖書館的建設進行商討,決定在哈爾濱市立圖書館的基礎上準備東北圖書館的建設工作[8]。 東北行政委員會在圖書館遷址、籌備、開館等方面的工作,都是我們黨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科學決定,使得東北解放區圖書館的建設有了堅強的領導保障。
政策在圖書館建設事業發揮的作用殊難忽略,政策的印記促使著圖書館事業發展行穩致遠[9]。解放戰爭期間,東北解放區利用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政策、《中國土地法大綱》推進了圖書館建設。 此外,東北行政委員會根據黨的要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東北解放區圖書館事業的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
首先,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政策促進了圖書館的建設。 解放區的圖書館因戰爭遭受到嚴重損失,因此,為適應戰爭形勢下文化發展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堅持文化從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的方法以及辯證對待古今中外文化的基礎上,將科學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廣大解放區實行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政策。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大解放區實行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政策,使圖書館事業保持快速發展,為抗擊日本侵略、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和解放人民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0]。 進而可知,東北解放區圖書館建設事業在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政策的支持下,日益成為推動革命發展和促進廣大人民群眾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事業。
其次,《中國土地法大綱》推動了圖書館的建設。 隨著戰爭形勢轉換為戰略反攻階段,解放區需要進行深入徹底的土地改革。 為保護圖書、文物等文化遺產,1947 年10 月10 日,中國共產黨根據我國革命形勢變化正式頒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為東北解放區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大綱中明確規定:“被接收的有歷史價值或有學術價值的特殊文物、古物、美術品等,應開有清單,呈交各地高級政府處理”[11]。 由于《大綱》中明文規定了保護歷史文物、圖書典籍的政策[12],東北解放區圖書館收到了大量的珍貴圖書與寶貴文化遺產。 受土地改革的影響,東北解放區各縣沒收地主的圖書會交給圖書館保管,如阿城縣和綏化縣交給東北圖書館的圖書數量累計有4787 冊[13]。 東北解放區圖書館有了《大綱》的保護和支持,接收到了眾多有價值的圖書藏于館中,為珍貴圖書資源的保護提供了法律支持。
最后,《東北解放區文物古跡保管辦法》加強了圖書館的建設。 1948 年4 月6 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為商討文物保護措施,召開了第四十次常務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東北文物保管委員會來直接負責文物的管理與保護工作。 另外,會議通過了《東北解放區文物古跡保管辦法》,辦法規定“古版書籍、抄本、校本、稿本、宗教經典、學術名著、貴重圖書資料、檔案、契券、簡牘、外交書刊、圖表等”都列為保管范圍之內[14]。 由此,在解放戰爭和土地改革過程中,根據文物保管辦法的規定將古版書籍和貴重圖書資料等文物列入了保管范圍,推動圖書收集工作的開展,使大量的珍貴圖書等文化遺產在解放戰爭和土地改革中得以保存到東北圖書館中,為東北解放區圖書館的建設提供了圖書資源。 同年12 月18 日,東北行政委員會在《關于1949 年度東北教育經費的決定》中明確規定:“由國家財政負擔者,為公立大學、專門學校、省、市、縣、市立中學、師范學校、各種干部學校,特別市及省屬市市內小學及上述市內之社會教育經費(如民教館、圖書館、體育場、博物館等等)”[15]。 這說明東北行政委員會高度重視圖書館的建設,利用各種政策法規指導東北解放區圖書館的建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1948 年2 月,為做好東北圖書館的開館工作,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決定設置東北圖書館籌備處負責此項工作。 4 月6 日,林楓同志在東北行政委員會召開的第四十次常務委員會議上指示:“百廢待興之際,還沒有多少力量能用在這方面,勉勵同志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努力搶救和保管好圖書、文物這些歷史文化遺產”[16]。 東北圖書館籌備初期,林楓同志動員群眾捐獻圖書支援圖書館的建設,主張一方面接受群眾捐贈圖書,另一方面結合農村土地改革搜集圖書[17]。 為響應捐贈圖書的號召,林楓同志首先帶頭捐贈4700 余冊圖書,隨后呂正操司令員主動贈送8900 余冊珍貴圖書,哈爾濱士紳孫丹階老先生捐贈2500 余冊古籍圖書以及大量名貴的碑帖拓片[18],馮玉祥夫人李德全同志從美國回到哈爾濱,將《大英百科全書》贈予東北圖書館[19]。 東北圖書館由旅大市調撥來羅振玉藏書及其自刊書共16010 冊,又有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交來原東北大學藏書54060 冊書[20]。 在土改搜集圖書方面,到1948 年6 月,東北圖書館籌備處相繼接收了阿城、綏化等地在土地改革中所收集的圖書和東北日報社等機關交來的大批圖書[21]。 到1948 年末,東北圖書館在東北地區征集、沒收敵偽與接受捐贈的圖書,再加上政府撥款購入的新書,總數達到六十八萬四千余冊,該館因此成為解放區最大的圖書館[22]。 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是有了解放區人民群眾的支持,圖書館才能得到快速的發展。 1948 年8 月15 日,在黨和人民的支持下,東北圖書館在哈爾濱正式開館。 遼沈戰役開始后,東北文物保護委員會經過商討,決定派遣13 名同志趕赴沈陽接收圖書。圖書館的同志到達沈陽后,接收原國立沈陽博物院籌備委員會圖書館和原遼寧省立圖書館兩館圖書31 余萬冊[23],不斷擴大了圖書館的藏書量。 1949 年2 月,東北圖書館南遷到沈陽市區張作霖的“大帥府”舊址,使得圖書館規模得到擴大。 館舍得到擴大后,一些人民群眾投入到圖書館工作之中,因此圖書館工作人員增加了許多。 東北圖書館有了人員和圖書資源的基礎,不斷向著良好的方向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以捐贈圖書、投身圖書館的實際行動支援圖書館的建設,為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動力支持。
圖書館是促進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場所,在其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會不斷發揮自身的效用。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北解放區圖書館不斷成長壯大,在我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發揮了服務群眾、促進教育、傳播馬克思主義等作用。
革命年代,圖書館對于促進社會穩定和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東北圖書館的籌備人之一,趙琦同志曾指出:“東北圖書館是人民圖書館,必須配合黨的中心任務,以新文化、新思想、新作風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24]。 因此,東北解放區圖書館在整理圖書、舉辦讀書活動、設置圖書流動站等方面服務人民群眾,促進社會和人民文化水平不斷提高。
首先,整理圖書向群眾開放。 為了適應當時黨的政策要求和人民群眾閱讀學習的需要,東北圖書館館員反復考量,決定將從哈爾濱運來的解放區出版物和在沈陽購買的自然科學及應用技術新書以及從館藏中挑選出來的一部分圖書加以整理,向沈陽的讀者開放。 其次,舉辦活動與群眾互動。 為了增加圖書館與讀者的互動性,王修同志借鑒蘇聯圖書館開展讀者活動,包括報告會、座談會、讀書會、聯歡會、辦讀者園地、辦展覽、辦黑板報等[25]。 這些讀者活動以當今的視角來看似乎沒有什么創新點,但回溯到當時的歷史情況下,均是東北圖書館館員為辦好館而思考出的新辦法、新路子。 最后,設置圖書流動站服務群眾。 當時東北解放區受戰爭的影響,留存和開放的圖書館很少,而且當時受奴化教育和黨化教育的影響,人民群眾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如果群眾有閱讀需求,只能到圖書館借閱圖書,可想而知,這遠遠不能滿足讀者的需要。 為改變這種情況,東北圖書館的同志們主動學習蘇聯衛國戰爭時建設和發展圖書流動站的做法和經驗,在東北解放區的一些工廠、工地、學校和部隊逐步建立了適合東北解放區的圖書流動站[26]。 圖書流動站的創立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不僅傳播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也使得廣大工農群眾有書可讀,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和促進生產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東北圖書館也真正成為人民的圖書館。 綜上所述,東北圖書館的建立和發展,不僅促進了人民文化水平提高,而且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真正做到了服務群眾。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在東北實行了十四年奴化教育,普遍散布了奴化思想和反蘇反共反人民的思想。 國民黨來到東北后,實施了反蘇反共反民主反人民的黨化教育[27]。 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的統治降低了東北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麻痹了東北人民的思想,加深了由奴化教育脫胎而來的盲目正統觀念,在東北人民精神上造成了嚴重惡果[28]。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在文化教育方面根據東北地區的社會形勢制定工作任務,大力摧毀奴化教育和黨化教育的制度,結合新民主主義文化政策,發展新民主主義教育。 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黨中央充分利用其社會教育職能來促進東北解放區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方面,利用圖書館推動掃盲工作的開展。 比如,黨中央在《關于加強工人群眾中政治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在各工廠及市區之職工俱樂部內均應設立小型之圖書館,供職工借閱”[29],還通過“著手開辦工人補習夜校,業余技術補習班,識字班,文化館,俱樂部,圖書館……等等”[30],來逐步掃除工人文盲。 另一方面,利用圖書館來促進社會教育的發展。 偽滿時期的社會教育,還不如學校教育發達,僅在大中城市設立一些民教館、圖書館、民眾學校而已[31]。 1948 年8 月,東北第三次教育會議指出:“要有重點的先在大中城市開展社會教育工作,以工人為主要對象,其次利用農閑季節開展冬學運動”[32]。 此后,各地開始重視社會教育。 據不完全統計,全東北共有一百一十九處文化館,三十九處圖書館[33]。 由此可見,東北解放區的圖書館在促進社會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共產黨人在探求救國真理的道路上,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革命的理論武器。 為了學習革命理論、宣傳革命思想,他們將圖書館作為傳播真理的工具和場所[34]。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解放戰爭時期的圖書館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革命思想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東北解放區作為新解放區,其創建的圖書館在當時是為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而創辦的,適應了廣大人民需要,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東北圖書館就是其中之一[35]。 東北圖書館宣傳馬克思主義主要體現在三個重要方面。 首先,為工農群眾了解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便利。 作為宣傳先進思想的陣地,東北解放區在利用圖書館為工農提升社會教育水平的同時,還會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比如:東北圖書館在閱覽室設有“澤東文庫”和“魯迅文庫”的半開架圖書陳列柜[36],還會通過組織讀者學習討論會,幫助讀者學習時事政治知識[37],讓群眾不斷地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其次,圖書出版事業傳播馬克思主義。 東北解放區建立后,積極發展圖書出版事業,出版量、發行量得到擴大,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翻印延安和各解放區的出版物,另一方面出版反映東北解放區斗爭生活的《暴風驟雨》《政治委員》《無敵三勇士》等各種書籍,還出版了影響全國的東北版《毛澤東選集》,這成為解放區圖書史上的一個壯舉,大大促進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傳播[38]。最后,圖書分類方法突出馬克思主義。 由于圖書種類繁多,東北文物保護委員會王修同志在1948 年春天對圖書進行分類編目。 為解決分類法,王修找出了很多舊分類表,但思想和類目體系都很不適合當時的分類情況,因此只能結合現實情況,以王云五編寫的《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和森清的分類法為基礎加以改造舊分類表,編成了《東北圖書館圖書分類法》,這個分類方法突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對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向人民進行革命思想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39]。 而且作為我國解放后編輯出版的第一部分類法,東北各圖書館及其他一些圖書館都采用這一分類方法[40],這對于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起到重要作用。
圖書館是人類知識的寶庫,一個國家的圖書館,不管它在什么地方,都應當認為它是全體人民的共同財富,是整個國家民族的精神財富。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把圖書館建設放在重要位置,與此同時,圖書館在黨的領導下也不斷發揮積極作用。 東北解放區圖書館無論是其建立還是發展,在服務群眾、促進人民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傳播馬克思主義等方面都體現了黨的正確決策,不僅對于東北解放區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還為后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