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磊
聊城市人民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十三鬼穴是治療精神類疾病的經驗效穴,多用于治療幻覺、癲癇、中風后失眠、重度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1]。在科學認識不甚發達的古代,人們認為神志、精神類疾病多為鬼邪作祟所致,故將能夠治療這些疾病的穴位冠以“鬼”字之名,其數十三,統稱十三鬼穴。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楊繼洲的《針灸大成》、高武的《針灸聚英》對十三鬼穴的記載基本一致,而南北朝劉宋時醫家徐秋夫、現代李仲愚所論鬼穴則有所出入[2]。現今十三鬼穴多采用孫思邈的十三鬼穴,包括:鬼宮(人中)、鬼信(少商)、鬼壘(隱白)、鬼心(大陵)、鬼路(申脈)、鬼枕(風府)、鬼床(頰車)、鬼市(承漿)、鬼窟(勞宮)、鬼堂(上星)、鬼藏(男會陰女玉門頭)、鬼腿(曲池)、鬼封(海泉)等。
鬼宮即人中穴,別名水溝、鬼客廳等,位于人體面部人中溝的上1/3與下2/3交點處,為急救要穴。鬼宮穴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眶下神經支及面神經頰支。本穴進針的深度為0.3~1.0寸,其中0.3~0.5寸最常用,新發病、急重癥針刺人中穴需要重手法、強刺激,常用于癲狂、中風昏迷、眩暈、小兒驚風、面腫、腰背強痛等病的治療中。將此穴位命名為“鬼宮”,是因其位屬督脈,處人體陰陽交匯之地,對人體經氣有強力統攝作用。《說文解字》曰:“宮,室也。”宮、室皆為居住休息的地方。帝王、皇后妃嬪的居所一般稱為宮;神仙居住的地方亦稱為宮,如龍宮、天宮、月宮等。宮中住的是帝王、皇后妃嬪,龍宮里待的是龍王,同樣鬼宮亦非“小鬼”所居之處,當為“鬼王”所居。面對諸如癲狂、昏迷之類的急危重疾,針刺此穴可力挽狂瀾。“一針人中鬼宮停”,在十三鬼穴的針刺順序中先針鬼宮,即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因而在許多神志、精神類病癥的治療中首取人中穴。人中穴,上有鼻,通天氣,下有口,通地氣,針刺其穴可醒神開竅,調和人體陰陽之氣,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在動物實驗[3-5]中也反復證實,針刺人中穴可有效地改善模型大鼠腦微循環流質流場及其動態耦合,也可縮小梗死面積,促進血管新生相關因子的表達,誘導梗死后神經血管網中微血管的生長、成熟和穩定,促進血管新生,從而顯著改善腦梗死后神經功能癥狀,減少腦缺血體積,進而改善腦梗死的預后。人中穴作為治療神志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療效確切。
鬼信即少商穴,位于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處,取穴時側掌,微握拳,拇指上翹,手拇指爪甲橈側緣和基底部各作一線,即是本穴。鬼信的解剖部位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分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及正中神經的掌側固有神經的末梢神經網。針刺時應淺刺 0.1~0.2寸,局部脹痛,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本穴為肺手太陰經之井穴,五行屬木,其疏通、條達、開泄之作用較強,具有泄熱開竅、回陽救急、利咽的功效。現代常用于治療中風昏仆、牙關緊閉、暈厥、中暑、發熱、小兒驚風、癔病、癲癇、麥粒腫、鼻衄、腮腺炎、咽喉腫痛、扁桃體炎、咳嗽、氣喘、肺炎、呃逆、嘔吐、泄瀉、指腕攣急等病癥[6-9]。古人謂:“使者曰信,與‘訊’通。”即傳送消息的人。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此事發生后第二年,秦始皇便死于巡游途中。可見古人多將出現的一些不詳的奇異事件看作死亡的先兆,并將這些奇聞異事與鬼神相聯系。“鬼信”或有“鬼邪前來報信之意”即來自鬼邪的死亡通知書,是即將亡故的先兆。本穴為肺經井穴,針刺本穴可啟閉醒神,救人于垂危之際,故古人稱之為鬼信。
鬼壘即隱白穴,別名鬼眼。“隱白”一名,首載于《靈樞·本輸》,有“脾出于隱白”之說。土為金之母,白為金之色,足太陰脾土之經,上接手太陰肺金之經。隱白穴位于足太陰脈所起、手太陰金氣所隱之處,且該穴位于足部,故稱“隱”,約當赤白肉際處,故稱“白”,合稱名為隱白[10]。本穴位于足大趾內側,趾甲角旁開0.1寸的赤白肉際處,有趾背動脈,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及足底內側神經。操作時可淺刺0.1寸或行艾灸治療。隱白為脾足太陰經井穴,有清肅鎮定之功,主治病證以脾胃系疾病和心系疾病為主,也包括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痙攣、牙齦出血、鼻出血、小兒驚風、癔病、昏厥、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腸炎等[11]。“鬼壘”在此喻指鬼邪駐防的堡壘。《說文解字》中說:“壘,軍壁也。”《周禮·夏官·量人》講“營軍之壘舍。”可見“壘”的本義指古代軍營中用磚、石等堆砌起來的圍墻或防御工事,如堡壘、營壘等,其兼具防御和觀察的功能,故鬼壘穴還可稱為“鬼眼”。從隱白穴的命名來看,隱,隱秘、隱藏也;白,肺之色也,肺手太陰經之氣隱于此處。肺在五行屬金,而金曰從革,可銷鑄以為兵器,針刺隱白穴可借肺金之能攻鬼邪之壘,從而更好地達到治療神志、精神類疾病的目的。
鬼心即大陵穴,別名心主。本穴位于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肌腱之間,為手厥陰心包經的輸穴、原穴。其穴位下有腕掌側動、靜脈網,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正中神經掌皮支,深層為正中神經本干。操作時多直刺0.3~0.5寸,多用于心血管病證、神經系統及精神病證、消化系統病證的治療,具體包括胸痹、心悸、狂證、嘔吐、癲證、呃逆、咳嗽、喉痹、嗌痛、手痹等[12]。本穴取名為“心”,是以其為手厥陰心包經原穴之故。《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靈樞·本神》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古人認為,心是各臟腑的主宰,心動而有意,面對外來事物而產生某些思維活動的過程是由心來引導完成。若心的功能出現異常,神明受累,則會出現心悸不安、失眠多夢、哭笑無常、健忘癡呆和狂妄躁動,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癥狀。《靈樞·邪客》云:“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古人避諱說君王有錯,認為錯在臣子,同樣作為臟腑之君,心病則言心包絡病,心包絡代其受邪,遂取屬心包經的大陵穴以療心神疾患。大陵穴為手厥陰心包經原穴,原穴中走行的原氣導源于腎,腎主骨生髓,而腦又為髓之海,髓海失養或被邪氣侵擾則出現精神類疾病,因而大陵穴亦是治療本類疾病的要穴,故此將其命名為鬼心。
鬼路即申脈穴,別名陽蹻,位于人體足外踝尖下1 cm凹陷處,在腓骨長短肌腱上緣,有外踝動脈網及小隱靜脈,布有腓腸神經的足背外側皮神經分支。申脈為膀胱足太陽經腧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蹻脈,有祛散風寒、舒筋活絡的作用。操作時直刺 0.3~0.5寸,主要用于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及運動系統疾病,以失眠、腰扭傷、足內翻、重癥肌無力、腦血管病及后遺癥等病種最為常見[13]。鬼路多是形容走路悄無聲音或環境險惡,猶如通向死亡之路。《說文解字》曰:“蹻,舉足小高也。”又通“履”,指草鞋,言蹻脈起于足部。從功能上看“蹻”又有活動敏捷的意思,《難經》注:“蹻,捷疾也。言此脈是人行走之機要,動足之所由。”這些描述足以說明蹻脈主“肢體運動”。本穴之所以稱為鬼路,與源起申脈穴,主司下肢運動的陽蹻脈有關。陽蹻脈起于申脈穴,與走路關系密切,進而以鬼路代之,素有“申脈五針通鬼路”之說,即可以通過針刺申脈穴來治療通向鬼路(死亡之路)的神志、精神類疾病。
鬼枕即風府穴,舌本、思枕等。本穴位于后正中線上,后發際上1寸處,解剖部位處有皮下組織、項韌帶、棘韌帶、黃韌帶;穴區內伴行動脈,深層有枕大神經和枕動脈,再深層有硬脊膜和脊髓。操作時直刺或向下斜刺0.5~1.0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深部延髓。風府穴屬督脈,有清熱散風、化痰開竅之功。本穴乃風邪所入之府,治療內風、外風所引起的頭痛項強、背痛,頭面五官諸疾,肝風內動,上擾神明之癲狂、癇證、中風等皆有良好療效[14-15]。此穴稱為鬼枕穴主要與其所在位置處于枕部有關。《說文解字》言:“枕,臥所薦首也。”“薦”的本義是草墊子,是睡覺時墊頭的東西,可引申為枕頭所墊的部位。此外《素問·骨空論》亦說頭橫骨為枕,本穴位即在頭橫骨處。頸項處穴位眾多為何獨取此穴?張志聰[16]曰:“謂諸髓之從脊骨而上于風府,從風府而入通于腦也”。風府穴作為髓入腦的門戶,針刺之可療腦髓疾患,故而古人將其稱為鬼枕。
鬼床即頰車穴,別名曲牙、機關、臼關等。“頰”,古謂之輔。《釋名·釋形體》:“輔車其骨強,所以輔持口也。或曰牙車,牙所載也。或曰頷車。”本穴位于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按之凹陷處,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為胃足陽明經腧穴。其穴區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操作時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0寸,也可向地倉穴透刺,多用來治療顳下頜關節炎、口歪、牙痛、頰腫、口噤不語等[17-18]。頰車穴被稱為“鬼床”是因其位于下頜骨之上,似以“床”類比下頜骨承托穩定之功能。在古代,床是供人坐臥的器具,與今天只用作睡臥不同。《說文解字》言:“床,安身之坐者。”安身,使身體安穩的意思。由此引申出承托穩定之義。頰車穴位于下頜角前上方,下頜骨就如“床”一樣承托穩固著牙齒、顏面肌肉等組織。本穴是治療牙關不開、口噤不語的要穴,若遇患有神志、精神類疾病兼牙關緊閉,口噤不語者,針刺該穴可以緩解癥狀,故而將此穴稱為鬼床。
鬼市即承漿穴,別名天池、垂漿、懸漿。本穴位于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在口輪匝肌和頦肌之間,其下有下唇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及頦神經分支。進針需斜刺0.3~0.5寸,可灸。現在臨床上多使用本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口等病變部位涉及口周的疾病[19-20]。本穴取名“市”,因其與人之言語嘈雜、喧鬧有關,并有聚集、匯聚之義。《說文解字》中說:“市,買賣之所也。”“市”的本義指集中進行交易的場所,其環境嘈雜而喧鬧。人口中漿液,養生家稱為瓊漿玉液,由舌下滲出,匯于舌下天池后,再由舌尖向上舐送至上顎膛,進而向后下方流降至咽喉,咽喉得潤人才能正常發聲。承漿穴內應天池,充沛的漿液承托著市井的嘈雜和喧鬧,承漿穴氣血來源豐沛復雜。任脈為陰脈之海,貫穿于全身的陰經氣血,任脈上行而來的氣血源源不斷匯聚于此。足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承漿穴還是陽明經與任脈經氣相會之處,得陽明脈之助,兩經氣血匯聚于此更顯豐沛。古人以“市”作比,取其言語喧囂,聚集、匯聚義,此亦或其命名之由。
鬼窟即勞宮穴,別名掌中。本穴位于手掌心,當第2、第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穴區下有掌腱膜,指淺深屈肌腱,深部為第1掌間骨間肌和第2骨間背側肌,布有手掌側靜脈網、指掌側總動脈、指掌側固有動脈,布有正中神經掌支、指掌側固有神經、尺神經的掌深支、掌淺弓及其分布。系心包手厥陰經之滎穴,有開竅醒神之功。操作時應直刺0.3~0.5寸,針刺時較痛。現有研究表明,針刺勞宮穴可以降低同側大腦中動脈收縮期最大血流速度,改善血管彈性和順應性,增加舒張期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增加腦血管的充盈度和血流量,改善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21]。臨床上勞宮穴主治病證主要涉及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精神病證和心血管病證,包括噎膈、癲證、便血、口臭、黃疸、郁證、衄血、尿血、咳嗽、胸脅痛等[22]。以“窟”命名以其獨特的取穴方式。《說文解字》曰:“窟,兔崛也。”《小爾雅·廣獸》曰:“兔之所息謂之窟。”另將“窟”字拆開來看,“窟”的下部為“屈”,屈意為身體蜷縮折疊;上部為“穴”,而“穴”指地洞。“穴”與“屈”合起來則表示蜷縮在地洞中。兔所息之處和蜷縮于地洞其本義都是在言空間狹小,勞宮穴在掌中,握拳時中指指尖所觸之處即是此穴,此時從虎口方向看去正似有一“狹小的洞穴”,故而古人將之稱為鬼窟。
鬼堂即上星穴,別名明堂、神堂。本穴位于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脈、靜脈分支,顳淺動脈、靜脈分支及額神經分支。操作時應平刺0.5~0.8寸,可灸。鬼堂屬督脈,有清利頭目、疏通血脈之功。上星穴位屬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諸陽,因而上星穴除可治療腦部及鼻部疾病外,還可散見治療眼病、耳聾、脫發及失眠等疾病[23]。以“鬼堂”命名該穴是因其所處位置特殊。《說文解字》曰:“堂,殿也。”段玉裁注:“古曰堂,漢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稱堂,漢上下皆稱殿,至唐以后,人臣無有稱殿者矣。”“堂”和“殿”所指皆為房屋寬敞明亮的正廳,本穴位于額頭的正上方,寬廣開闊,稱本穴為“堂”或有此意。此外人當審思之時,多先仰目上視,而后“靈光閃現”慮而得之,進而“心境敞亮”。而本穴恰為仰目上視之處,若思有所得,則心境愉悅恰如房屋之正廳般寬敞明亮。無論是其所處部位的敞亮開闊還是思慮后的豁然開朗,將之稱為鬼堂都恰如其分,明堂、神堂亦皆屬此義。
鬼藏即會陰穴,別名屏翳、海底、下極。本穴位于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唇后聯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穴區淺層布有股后皮神經會陰支,陰部神經的會陰神經分支;深層有陰部神經的分支和陰部內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操作時可直刺1寸,也可灸。會陰穴屬任脈,為任脈、督脈、沖脈交會穴,有醒神鎮驚、通調二陰之功。會陰穴的主治疾病包括:溺水窒息、昏迷、癲狂癇等急危癥;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陰痛、陰癢、 脫肛、陰癢、痔瘡等前后二陰疾患;月經不調等[24-25]。將其命名為“鬼藏”是言其所處部位隱匿。《呂氏春秋·察今》曰:“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說文解字》曰:“藏,匿也。”可見“藏”有隱匿之義。而會陰穴在兩股夾襠,兩陰竅之間,四翳如屏,部位隱匿。本穴“一源三歧”,任、督、沖三脈起于胞宮同出于會陰,針刺此穴可通調三脈陰陽氣血,陰陽氣血平和,則神志不被邪擾,“鬼邪”亦無處可藏,故稱之為鬼藏。
鬼腿即曲池穴,別名鬼臣、陽池、洪池。曲即彎曲,池即淺池,本穴位于肘橫紋外側端,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屈肘取穴,指壓穴位處可及凹陷。其下有橈返動脈的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干。操作時可直刺1.0~2.5寸,深刺時可透少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合穴,有清邪熱、調氣血、祛風濕、利關節之功。現在多用來治療肩肘關節疼痛、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等疾病。孫真人“十三鬼穴”歌有言:“十二曲池淹鬼腿”。深者為淵,淺者為池,曲池穴為經氣蓄積的淺池,有淹沒鬼腿之能,阻礙鬼邪行動之功。此外其別名為“臣”,當取其俯首屈從并有輔佐之義。在甲骨文中,“臣”字像一只向下看的眼睛,其本義:俯首下視,屈服聽命。《說文解字》曰:“臣,牽也,事君者,象屈服之形。”“臣”通常被用來表示俯首屈從。故古人以鬼臣作比亦有欲使鬼邪臣服之意。另有學者[26]考“腿”本作“骽”,而“骽”指大腿,引申為輔佐君主的大臣,后《針灸大成》取其輔助得力之意,“鬼臣”遂演變為“鬼骽”,后世又作“鬼腿”。有動物實驗表明[27-28],針刺曲池穴可減輕高血壓大鼠腎臟細胞炎癥的發生,從而保護其腎臟功能,還能夠顯著提高心肌細胞基質金屬蛋白酶含量,修復心肌纖維化,從而對心臟起到保護作用。
鬼封即海泉穴,位于口腔內,當舌下系帶中點處。本穴分布有下頜神經的舌神經,舌下神經和面神經鼓索的神經纖維及舌動脈的分支,舌深動脈和舌靜脈的屬支舌深靜脈。針刺時多用細三棱針點刺出血。古代養生家以口喻海,舌下有穴,以舌攪擾口中,即可生津,因而命名曰“海泉”,其中以舌攪擾口中俗名“赤龍攪海”,是重要的傳統養生功法[29]。本穴屬經外奇穴,海泉穴作為津液的發源與匯聚之地,主治津液不足或過盛,除可治療舌肌萎縮、口瘡、乳蛾,癲狂、熱病躁狂、癇病之疾,也有治療抑郁癥、原發性痛經的報道[30-31]。此外,本穴也應用于中風引起的各種后遺癥的治療中[32-33]。海泉穴之所以被稱為“封”,更多的是因為其針刺方法特殊。在針刺鬼封穴時,刺出血后仍需“橫安針一枚,就兩口吻,令舌不動[34]”。“封”有封閉口舌之義,故名鬼封。
針灸學作為中國傳統醫學體系之一,理論基礎包含了經絡和穴位的概念。其中經絡是人體經脈和絡脈的合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系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通路,直行的干線為經,由經脈分出來的支脈為絡,與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狀態密切相關。穴位則是經絡上的特定點位,對于調節和治療相應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十三鬼穴因其在傳統醫學中的重要作用而備受關注,成為臨床上治療許多疾病尤其是神志疾病的重要選擇之一。通過分析與十三鬼穴相關的文獻和臨床實際觀察,結果表明,十三鬼穴的命名與各穴位的功能主治、解剖位置、取穴方法、針刺方式等密切相關,有的還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而表現出一定的神秘色彩。通過對十三鬼穴穴名由來的進一步探究,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中醫的經絡和穴位理論,并為臨床實踐提供更好的指導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