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思宇
藝術歌曲是聲樂表演與鋼琴伴奏合理發揮作用,塑造美輪美奐的音響效果的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鋼琴伴奏注重與聲樂表演的配合,伴奏者和演唱者在熟練讀譜、掌握彈奏技巧的基礎上,要對和聲織體、歌詞意蘊、創作背景等進行探究。隨著時代發展,同一首藝術歌曲出現不同版本的鋼琴伴奏,在整體和聲不變的情況下,伴奏者對技法、音樂處理、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改編,從而得到不同的音樂風格。本文以印青創作的藝術歌曲《藍色愛情海》為例,結合自身演唱風格,對比姜哲新與胡廷江二人編配的鋼琴伴奏,從和聲、織體及旋律走向等多個維度分析其對聲樂表演的作用和意義。
姜哲新為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編創了許多耳熟能詳的鋼琴伴奏,如《陽光路上》《山路十八彎》等。在藝術歌曲《藍色愛情海》中,前奏(1~9小節)整體在F 大調上進行,第一樂節左手主和弦琶音與右手屬音五度下行又三度上行在屬和弦半終止,中音區十六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相互映襯級進上行,極具推動力。第二樂節在此基礎上中音區織體更加密集,三度上行后回歸,左手全分解和弦與右手雙音使鋼琴音響更加厚重豐滿,以K46-D7-T 完滿終止。第二樂句(5~9 小節)右手柱式和弦五度上行,以副歌旋律為基礎,左手十六分音符全分解和弦伴奏烘托主旋律,緩緩進入歌曲演唱部分。
A 段(10~18 小節)由兩個樂句組成,a 樂句(10~13 小節)伴奏音型仍為左右手交織的全分解音型,在開頭部分采用基本伴奏音型起到烘托歌詞的作用,在和聲方面采用T-S-TSVI-D 的簡單處理,旋律在中音區平穩進行,鋼琴伴奏如豎琴一般柔和連綿,與歌詞“月光溶溶,相知相愛”相對應,也體現出伴奏編配者“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愛情觀。b 樂句(14~18 小節)在基本節奏型的基礎上,右手將全分解和弦改為半分解,中音區三度雙音間接式平穩進行,轉入下屬和弦,此時右手八度下行墜落后音階式上行折回,略顯急促。筆者認為,這樣的處理不夠恰當,八度式跨越具有強烈的墜落感,而上方旋律部分仍然平穩進行,鋼琴伴奏提前一拍跨越且是反向的,似有不合理之意。16 小節后左右手交換,左手在低音區演奏給人以暗流涌動之感,和聲稍加變化,右手以柱式和弦為主,在主和弦完滿終止。18 小節處左手由原來的十六分音符改為八分音符,節奏放慢具有終止感,為接下來的副歌段落作鋪墊。
B 段(19~29 小節)進入全曲副歌段落,中高音區的演唱描繪一對佳人的愛情如藍色愛情海一般波瀾壯麗。鋼琴伴奏部分由主干音八度柱式和弦構成,使伴奏更具交響感,左手則以十六分音符鋪墊,如提琴一般連綿起伏,整體旋律呈上行走向,與副歌段落強烈的情感相呼應。25~26 小節伴奏由規整的環繞音小波浪上行到十六分三連音反向,D-T 的進行完滿終止。筆者認為,三連音相較十六分音符更具不確定性,具有更加強烈的推動力。B 段結尾處(27~28 小節)沒有過分繁雜的編配,符合聲樂鋼琴伴奏“以唱為主,以伴為輔”的基本理論原則。第28 小節與第5 小節稍有不同,兩者的區別也正是前奏與間奏的區別,前奏奠定歌曲的感情基調猶如河水源頭緩慢而清澈,間奏則是高潮過后的收束與間歇,正如波濤洶涌的海浪回歸平靜。
尾聲(39~47 小節)一字多音對伴奏和旋律的配合更加考究,第39 與第40 小節二度上行的重復,節奏為不規整的四五拍,更顯自由,此時的鋼琴伴奏采用柱式和弦琶音,如豎琴一般呼應開頭。豎琴作為一種撥弦樂器,整體的音色是柔和溫婉的,這樣的音樂處理是對最后高音長音的鋪墊,也具有結尾收束的效果。第42 小節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下方鋼琴伴奏連續四個柱式和弦三連音,推動感極強。43~44 小節鋼琴伴奏停歇,唯有人聲訴說著“永不分開”,情感的再次升華不需要用任何額外的聲音來烘托,留給演唱者足夠的空間抒發情感,鋼琴無聲勝有聲,為最后一個“開”字做足了鋪墊。隨著無窮盡的自由吟唱,第45 小節再次進入伴奏,半音下行的柱式和弦恢宏壯麗,顫音為演唱者最后的長音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將歌曲的情感抒發到極致。
姜哲新編配的鋼琴伴奏所運用的節奏型以十六分音符琶音為主,在高潮段落加以柱式和弦強調主干音,整體較為規整。在各個音區運用十六分音符形成連綿不斷的音響效果,比較符合歌曲所表達的“海”的主旨。
胡廷江是我國著名的青年作曲家兼鋼琴藝術指導,在民族聲樂伴奏、即興伴奏等領域有突出貢獻,曾創作了《春天的芭蕾》《瑪依拉變奏曲》等。胡廷江編配伴奏版《藍色愛情海》曾發表在《金鐵霖聲樂教學曲選》中。
前奏鋼琴伴奏由三個聲部組成,中低聲部為柱式和弦琶音上行,高音區彈奏主調旋律,琶音如同海的波紋,使音樂具象化。5~9 小節低聲部如倍大提琴一般低聲吟唱,整體力度增強,如同海浪一般席卷而來。A段(10~18小節)的編配呈現“亂中有序”的效果,流行化的半分解、左右手的交替以及十六分音符的波浪式前進,既能與演唱的力度相匹配,又能營造歌曲的整體意境——海。第16 小節是該段落小高潮,旋律小波浪式進行,右手伴奏柱式和弦琶音伴隨著單音具有強調旋律的作用,下方級進上行長音在低音區鋪墊使整體音響得到平衡,緩慢的長音級進上行隨后在第18 小節轉換為八分音符八度階梯式反向,鋼琴伴奏在鍵盤上跨過多個八度,具有強烈的推動感,給予演唱者情緒上的鋪墊,從而順利過渡到接下來19~27 小節的副歌段落。
副歌部分主調色彩強烈,鋼琴伴奏的襯托作用表現得尤為明顯。左手低音鋪墊與十六分音符半分解和弦相互作用,右手則是簡單的柱式和弦強調主干音。第25 小節前面兩拍伴奏僅有低聲部屬音,這種間歇性的收束能夠使聽眾將注意力聚集到演唱聲部。這一句從節奏與和聲方面來說,兩拍休止后四級柱式和弦迂回式上行力度漸強,最終主和弦收攏性終止,體現出“美麗人生”的畫面以及“永不分開”的堅定。第一段與第二段結尾處的鋼琴伴奏略有不同,前者的織體密度大于后者,采用了十六分音符音階式上行,相較于第二段八分音符的處理,更顯急促。
尾聲(38~46 小節)節奏的不規則伴隨著柱式和弦琶音,中聲區的吟唱猶如夜色降臨,海水回歸平靜,鋼琴伴奏在此處富有流動性,22 連音自由且快速,用弦樂般的音響描繪出遠處撲面而來的海浪的景象,鋼琴與聲樂相互作用力度漸強,最終以主和弦收攏性終止推向高潮(如圖1)。

圖1 22連音自由式上行描繪海浪的景象
胡廷江所編配的鋼琴伴奏運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琶音來模擬豎琴的柔和之聲,十六分音符的半分解與八分音符左右手交替,旋律走向呈小波浪式,是流行音樂中常用的伴奏音型。在副歌與結尾段落中采用許多織體密度大、極具交響化的伴奏音型,與中國傳統的藝術歌曲相比,更加通俗化、現代化。
通過對上述兩個版本鋼琴伴奏的微觀分析,筆者認為二者在音樂風格方面均符合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意境,主要的差異在于伴奏音型的選用以及伴奏風格的處理,筆者以自身演唱經驗為基準,分析兩種版本的鋼琴伴奏在不同小節的優勢與不足。
前奏部分,胡廷江編配的版本(以下簡稱“胡版”)運用了大量的琶音織體,用于模擬海浪聲,在開頭段落持續兩小節,較為嘈雜煩瑣;而姜哲新編配的版本(以下簡稱“姜版”)只在第一拍運用琶音且僅在一個八度內,符合歌曲簡單而安靜的情境,隨后旋律部分的八度跨越似在掀起一個小高潮,但采用的八分音符雙音進行太過規整,略顯單調。若將胡版的琶音沿用,鋼琴伴奏音域拓寬,琶音由一個八度的大三和弦延伸至多個八度的柱式和弦,就能夠推動前奏這一小高潮的發展(如圖2)。

圖2 前奏部分兩個版本伴奏融合,琶音音域拓寬推動前奏小高潮發展
進入第5 小節后,旋律流動性強,兩種版本均采用十六分音符進行,姜版大波浪全分解進行;胡版則采用小波浪半分解低音主持續音此起彼伏。相比之下,一開始曲子如同寧靜的水面,但全分解的進行使曲調瞬間高昂起來,打破開頭的寧靜,過渡效果不如胡版好。胡版不僅承上啟下,而且融合了通俗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
在演唱部分,姜版以前奏的伴奏音型為基礎,左右手交替,譜面上的連線與海浪的線條相似,飽滿均勻;胡版也沿用了自身在前奏部分的半分解音型,八分音符的織體使前奏的小高潮逐漸平靜,間歇性出現的十六分音符擬聲性強,似在模仿海風拂過水面,富有詩意。在第21 小節,兩個版本再次運用了不同的音樂處理,姜版以十六分音符環繞音上行,密度大;胡版繼續以八分音符常規進行,相比之下,推動不足。姜版在八分音符持續三個小節后,第四小節最后一拍的節奏加快一倍,使第一句與第二句形成過渡,又將鋼琴伴奏稍作變化,讓演唱者與聽眾感受情緒的差異。35~36 小節,姜版在十六分音符環繞上行后改為三連音反向進行打破規整的節奏,使音樂更加自由;胡版則與旋律的弱起小節相呼應,第一拍以單音主持續八分音符柱式和弦環繞上行,節奏的規整性能夠給予演唱者節拍上的提示,使之不因為情緒的過分飽滿打亂原本均勻的節奏。二者的處理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前者具有意境美;后者則從音樂要素的角度出發,旋律上行是情緒的鋪墊,節奏規整是與演唱者的配合。
第38 小節后進入了歌曲尾聲,無論演唱部分還是鋼琴伴奏都在暗示著這一部分的擬聲性。姜版在不規整的5/4 節拍中,仍然以八分音符為伴奏,缺少了一些飄逸之感;胡版則與前奏相呼應,大量運用柱式琶音模擬豎琴,這種手法持續了三個小節,在自由流動中有過度之嫌,也不夠恰當。筆者認為,將二者中和能夠使音樂在規整中流動,在嚴謹中自由(如圖3)。

圖3 兩個版本結合使音樂在規整中流動,在嚴謹中自由
第43 小節是歌曲高潮的鋪墊,姜版的伴奏編配具有嘆息感,這種嘆息感為最后的高潮做足鋪墊;胡版采用二十二連音音階式上行,左手顫音巧妙過渡。相比之下,筆者更欣賞后者,高潮段落的休止處理運用在前奏部分欲揚先抑,但此處尾聲的情緒是激烈歡騰的,這種自由式琶音似在描繪暗流涌動最后回歸大海的場景,讓聽眾的情緒隨著曲調的起伏,由涓涓細流匯聚成汪洋大海,從而激發了聽眾內心的強烈情感。
綜上所述,一首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和聲在編配過程中并不會有太多變化,區別之處在于對織體、節奏型的巧妙運用。對比姜哲新與胡廷江二人對《藍色愛情海》的鋼琴伴奏編排,能夠發現,節奏型、旋律走向能夠較為明顯地表現歌曲的情緒起伏。現代聲樂作品將傳統聲樂藝術作品與流行音樂的編配風格相結合,且在當今文化藝術教育背景下,學習者的演唱演奏風格以及聽眾的欣賞角度發生變化。這就要求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增強綜合技能,如即興伴奏、歌曲改編等,為成為新時代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奠定理論與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