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敬陶,鄧留心,張登敏
(云南華聯鋅銦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文山 663000)
銅曼礦段位于云南省馬關縣都龍鎮區域,是一個以錫、鋅金屬為主,伴生銦、鎘、銀、砷、硫、鐵等組分的超大型多金屬矽卡巖型礦床。從2004 年實施大規模化露天開采以來,至今已有19 年的開采歷史,現已形成最低開采標高為880m,最高開采標高為1410m,高差530m,面積2.83km2的大型露天礦山。隨著企業的高速發展,采剝工作推進速度的不斷加快,邊坡的安全穩定性問題也日益突出,尤其礦區東部區域邊坡失穩,已經嚴重威脅到礦山的安全生產。F0斷層作為礦區主要構造之一,對邊坡的穩定性起著控制作用,其走向N5°EN10°W,產狀較陡(傾角為55°~65°),斷層切割較深、規模較大,分布于礦區東部。由于目前對構造的研究比較匱乏,根據以往的資料掌握情況,僅對F0構造空間形態有初步認識,隨著采剝深度的下降,F0出露的形態與以往認識存在一定差異。現通過對以往的地質資料進行系統收集,包括以往實施鉆孔資料,地表日常編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進一步掌握F0斷層分布、規模、巖性等信息,為邊坡治理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1]。
礦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新元古界新寨巖組及少量第四系;新元古界新寨巖組(Pt3x)在礦區內廣泛分布,依據巖性組合特征的差異劃為6 個巖段,其間發育大量的脆韌性剪切帶。巖性主要為灰綠、淺灰、灰色二云片巖、綠泥片巖、二云石英片巖、綠泥(綠簾)矽卡巖、透輝矽卡巖等。第四系(Qhs)主要分布于礦區的南部和北部,主要為灰黃、灰色變質巖和花崗巖碎塊、黏土等,如表1 所示。

表1 銅曼礦區地層劃分
1.2.1 褶皺構造
礦區位于南北向老君山復式背斜的西翼,在區域褶皺形成過程中,礦區形成一系列軸向同步、低序次的撓曲構造,長度160m~800m,大致南北向分布,軸向NNE-NE-SN,平面上具S 型彎曲特點,剖面上波狀起伏,應力集中部位,產生層間剝離空間,是富厚鋅錫礦體的儲礦場所,為都龍礦區形成大型礦床,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空間條件[2]。
1.2.2 斷裂構造
礦區內平行于地層走向的縱向斷層十分發育,成組出現,垂向上一般錯距不大,以層間錯動為主,具多期次活動。其中,F0及F1斷層規模較大,是礦區主要斷裂,其次為F2~FB 斷層。礦區橫向斷層規模較小,一般切割南北向斷層,但錯距不大。
礦區巖性以巖漿巖、變質巖為主。
巖漿巖主要出露酸性侵入巖,由晚志留世、白堊紀侵入巖組成。晚志留世侵入巖分布于礦區以東地區,主要為片麻狀中細粒二云二長花崗巖(ηγaS3)、晚志留世片麻狀似斑狀中粗粒二云二長花崗巖(ηγbS3)、晚志留世片狀花崗巖(γβmS3)。白堊紀侵入巖主要分布于馬關—都龍斷裂東側一帶,主要為中粗粒似斑狀二云二長花崗巖(ηγK1)和晚白堊世中細粒二云二長花崗巖(ηγK2)。
礦區內變質巖,出露地層為新元古界新寨巖組。變質巖石組合為:(含石榴)二云片巖、二云石英片巖、綠泥片巖、綠泥鈉長片巖、大理巖、綠泥(綠簾)矽卡巖、透輝矽卡巖、(長石)石英巖;屬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變質程度總體為高綠片巖相,少數達低角閃巖相。印支期變質作用屬疊加變質,本期變質作用是一次以擠壓為主導因素的變質作用,出現的新生變質礦物有絹云母、綠泥石,其變質作用類型應為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變質強度為低綠片巖相。
以往對F0斷層研究主要為銅曼礦段資源儲量核實報告(2012—2015 年),其資料顯示。
F0斷層分布于礦區南東部,為南當廠—五口硐—辣子寨—曼家寨—銅街剝離斷裂,研究區勘探平面范圍為3~131 號勘探線之間,在銅街一帶交匯于馬關—都龍斷裂。斷層走向5~350°,傾向西,傾角40~55°,構造破碎帶或構造角礫巖帶寬達數米至十余米,沿斷層線出現擠壓斷面,斷層帶破碎物質隨斷層上下盤地層巖性而異,多為云母石英片巖、大理巖碎屑角礫,并有后期花崗斑巖脈、長英巖脈侵入[3]。
斷層上盤為∈2t2、∈2t3、∈2t5片巖、大理巖夾矽卡巖,下盤為∈2t1片麻巖。沿斷裂帶及斷層面附近的地層,斷續分布有花崗斑巖脈或長英巖脈,部分巖脈具云英巖化或較強錫礦化,表明F0斷層切割較深、規模較大,有多期繼承性活動特點,是巖漿熱液、礦液的重要通道。F0斷層賦存標高在972~1062m,產狀較陡,傾角為55°~60°,斷層帶破碎物質多為云母石英片巖、大理巖碎屑角礫。
3.1.1 平面特征
通過對采場1340~1010 平臺進行原始地質資料收集,以及結合以往工程地質調查資料確定,F0斷層空間位置主要位于礦區東部,大致沿著南當廠、辣子寨、曼家寨、銅街、花石頭、老寨一帶發育,區內總長度大于18km,由北西轉成南西近弧形伸展[4]。
3.1.2 上下盤巖性特征
上盤以新寨巖組綠泥片巖、二云片巖為主,局部侵入有花崗斑巖,下盤以晚志留世花崗巖為主,花崗巖流動構造明顯,具塑性變形特征,構造片理發育,厚度一般90~100m,向下逐漸過渡為變形較弱的片麻狀花崗巖,后期伴有花崗斑巖脈、長英巖脈侵入,如圖1 所示。

圖1 銅曼礦段F0 斷層剖面
3.1.3 空間特征
F0斷層產狀總體西傾S75°W,走向5°~350°,傾角34°~55°,其中,在99 號勘探線附近,走向轉為325°,南部被填土覆蓋無法觀察,如表2 所示。

表2 銅曼F0 斷層35~109 線空間特征
從現場觀察,F0的地形特征在礦區表現地十分明顯,可以清晰地看到上下盤錯動出露斷面,在局部斷距高達65m,斷面呈線狀展布。F0斷層因受生產爆破的影響,大大增加了其運動幅度,在東幫中部出現擠壓斷面,高度局部地方達60m,斷面筆直平整,其上階步發育明顯,階步表明上盤向下運動,屬于正斷層;F0持續活動產生大量蠕滑擦痕,滑動方向測得三組分別為225°、231°、237°,與F0 傾向265°存在偏角,具有左旋走滑性質,如圖2 所示。

圖2 銅曼F0 斷層活動出露擠壓斷面(左)生蠕滑擦痕(右)
3.2.1 斷層帶寬度
通過數據收集及現場鉆孔巖心觀察,鉆孔揭露的斷層厚度最大為12.65m,最小厚度為0.6m,平均厚度3.94m,平均破碎帶厚度3.81m,寬度為6.53m。其主要物質成分為斷層泥、綠泥片巖、大理巖、矽卡巖組合巖,如表3 所示。

表3 銅曼F0 斷層43~109 線破碎帶特征
3.2.2 物質組成
(1)斷層泥。根據生產現場,斷層泥是F0破碎帶主要及常見物質。其是斷層活動后的直接產物,它是在應力作用下上下盤巖體經過剪切位錯、破碎碾磨以及黏土泥化而形成的,記錄著斷裂活動方式、活動年代、劇烈程度等重要信息[5]。礦區出露的斷層泥,自北向南貫穿整個礦區,地表出露于東幫大滑坡后緣,如圖3 所示。

圖3 銅曼礦區1200 平臺斷層泥
(2)綠泥片巖。巖石成分主要為綠泥石,次為白云母,絹云母,石英,少量變余長石、黑云母等殘斑等組成。粒狀鱗片變晶結構,片狀構造,受強壓扭性應力作用,大部分長英質被糜棱化,伴隨強烈千糜化重結晶所致。巖石受后期應力少量次生裂隙中有石英細脈穿切片理,如圖4 所示。

圖4 銅曼礦區F0 斷層綠泥片巖
3.3.1 巖石質量指標RQD 值
斷層上下盤巖性主要以大理巖、片巖、矽卡巖、花崗崗巖、片麻狀花崗巖為主,根據歷年鉆孔揭露巖心情況,對7~113 號勘探線巖石質量指標RQD 值進行了系統的統計。片巖平均RQD 值為25.70%、大量巖RQD 值為52.57%、矽卡巖RQD 值為38.95%、花崗斑巖RQD值為27.38%、片麻狀花崗巖RQD 值為71.17%。從各類巖性RQD 值來看,片巖、矽卡巖和花崗斑巖巖石質量等級為Ⅳ類;大理巖和片麻狀花崗巖巖石質量等級為Ⅲ類,各類巖石的RQD 值及巖石質量等級,如表4 所示。

表4 銅曼F0 斷層巖性巖石質量RQD 值
3.3.2 潛在滑動面(帶)的確定
通過研究,結合鉆孔取樣深度、巖性RQD 可知:研究區現狀邊坡存在兩個潛在滑動面(帶)、研究區終了邊坡存在一個潛在滑動面(帶),潛在滑動面(帶)1 主要是中風化片巖軟弱帶,滑動面主要呈弧形,埋深一般在35~45m,滑動面(帶)厚度0.3~0.5m,滑動面(帶)主要成分是綠泥石、泥質、石英膠結,石英發生了塑性變形,呈定向排列,膠結性較差,遇水易軟化,主滑段的滑坡床以強—中風化片巖為主,地層傾向與邊坡傾向接近,對巖質邊坡穩定不利。
潛在滑動面(帶)2 形態沿主軸方向呈弧線形,滑面埋深一般在116~118m,滑動面的主要成分為斷層泥及破碎帶,滑動面(帶)厚度0.6~1.0m,地層傾向與坡向大體一致,對巖質邊坡穩定不利,如圖5 所示。

圖5 潛在滑動面剖面
通過現場調查及結合以往地質勘查資料顯示,原F0斷層賦存標高在972~1062m,產狀較陡,傾角為55°~60°,斷層帶破碎物質多為云母石英片巖、大理巖碎屑角礫。本次研究后,F0斷層賦存標高在955~1083m,該區域F0斷層傾角變緩,傾角為40°~60°,斷層帶破碎物質主要以大理巖碎屑角礫為主[6]。
原F0斷層位置定義在片狀二云花崗巖與片麻狀花崗巖接觸面間,現將其定義在巖漿巖與變質巖接觸面間。現在F0位置整體向西平移了50~100m,在其間增加了片狀二云花崗巖,局部夾有長英巖透鏡體,如圖6所示。

圖6 銅曼原F0 斷層與現F0 斷層位置關系對比
通過調查,東幫邊坡處于F1下盤、F0上盤。F0為區域斷裂,從采場東幫境界邊緣通過;F1為礦區主要控礦斷層,縱貫采場。F0斷層上盤為Pt3x3-1石英云母片巖、大理巖、矽卡巖,下盤為S3t 片麻狀花崗巖。斷層面產狀255°~275°∠42°~65°,與地層展布方向基本—致;現狀坡面產狀255°~260°∠50°~60°,巖層片理面總體產狀245°~335°∠40°~69°;斷層破碎帶構造角礫巖和斷層泥寬約數米至十余米。
由于F0的存在,其傾向與東幫邊坡一致,傾角變化于臺階邊坡角與終了邊坡角之間,與邊坡面形成基本不利組合;受爆破震動和降雨影響,可能導致部分地段邊坡穩定性惡化,引發沿斷層面的蠕動變形或順層滑坡災害,造成上部臺階的變形破壞;對下部平臺的采場運輸道路、施工機械、運輸車輛和工作人員安全形成威脅;可能影響該段邊坡的穩定性。危害可能性大,危險性大。
都龍礦區銅曼礦段是我國三大錫石硫化物礦床之一,其礦產資源豐富。邊坡安全穩定問題是保障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文所有數據均來源于生產和礦區以往地質勘探科研成果。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如下。
(1)原F0斷層賦存標高在972~1062m,產狀較陡,傾角為55°~60°,斷層帶破碎物質多為云母石英片巖、大理巖碎屑角礫。通過本次研究后,F0斷層賦存標高在955~1083m,該區域F0斷層傾角變緩,傾角為40°~60°,斷層帶破碎物質主要以大理巖碎屑角礫為主。
(2)F0斷層空間位置主要位于礦區東部,大致沿著南當廠、辣子寨、曼家寨、銅街、花石頭、老寨一帶發育,區內總長度大于18km,由北西轉成南西近弧形伸展。上盤以新寨巖組綠泥片巖、二云片巖為主,下盤以晚志留世花崗巖為主。斷層產狀總體西傾S75°W,走向5~350°,傾角34°~55°,其中,在99 號勘探線附近,走向轉為325°。
(3)斷層厚度最大為12.65m,最小厚度為0.6m,平均厚度3.94m,平均破碎帶厚度3.81m,寬度為6.53m。其主要物質成分為斷層泥、綠泥片巖、大理巖、矽卡巖組合巖。斷層泥特征為,灰黑色,濕,泥狀可塑,原巖為綠泥片巖,全-強風化,泥質膠結在一起,含角礫,磨圓度好,粒徑0.5~6.53cm。
(4)通過研究發現現狀邊坡存在兩個潛在滑動面(帶)、研究區終了邊坡存在一個潛在滑動面(帶)。潛在滑動面(帶)埋深一般在35~45m,滑動面(帶)厚度0.3~0.5m;滑動面(帶)主要成分是綠泥石、泥質、石英膠結,石英發生了塑性變形,呈定向排列,膠結性較差,遇水易軟化。潛在滑動面(帶)2 形態沿主軸方向呈弧線形,滑面埋深一般在116~118m,厚度0.6~1.0m,地層傾向與坡向大體一致,對巖質邊坡穩定不利。
(5)F0斷層與東幫邊坡傾向一致,傾角變化于臺階邊坡角與終了邊坡角之間,與邊坡面形成基本不利組合。受爆破震動和降雨影響,可能導致部分地段邊坡穩定性惡化,引發沿斷層面的蠕動變形或順層滑坡災害,造成上部臺階的變形破壞。對下部平臺的采場運輸道路、施工機械、運輸車輛和工作人員安全形成威脅。可能影響該段邊坡的穩定性。危害可能性大,危險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