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 王栓鐸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普通外科六病區,南陽 473000
胃癌是目前臨床十分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也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胃癌在全球范圍內的患病率居第5位,但據2019年我國國家癌癥中心相關統計數據表明,胃癌在我國的患病率、病死率均遠高于世界水平[1]。目前認為胃癌發病與患者個人飲食、環境、遺傳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臨床針對早期胃癌患者多會實施手術治療,一般經手術切除病變組織后可起到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多數患者經根治術治療后也可獲得良好預后[2]。胃癌起病隱匿,絕大部分患者發病初期并無典型癥狀,僅可能存在輕微消化不良或飽脹不適感,易導致患者忽略,對胃癌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及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所在[3]。切除癌變組織后,患者的消化道結構及功能均會遭到一定破壞,部分患者為確保未來正常進食常需進行消化道重建;因進食困難,導致多數患者行根治術治療后出現營養不良癥狀,該癥狀可對患者機體功能康復產生嚴重影響[4]。目前臨床為改善胃癌患者術后機體營養狀態,常會在對其吞咽功能、消化功能進行綜合評估后予以個體化營養支持治療。現有的營養支持治療方案包括腸內營養(EN)和腸外營養(PN)兩種[5]。EN治療經口輸入營養液,與PN相比具有諸多優勢,但對于部分存在吞咽困難的患者來說,PN無疑為一種適用性更強的營養支持治療方案[6]。但PN所用的營養液成分多是碳水化合物、脂肪乳、維生素及電解質,其營養價值較EN更低[7]。而黃芪被證實具有改善機體免疫力、促進胃腸道吸收等作用[8-9]。為進一步優化胃癌患者術后營養支持治療方案、實現理想治療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討在胃癌患者根治術后PN中聯合應用中藥黃芪注射液對改善機體營養狀態的影響。
選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南陽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84例胃癌患者進行隨機對照試驗。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觀察組中男22例(52.38%)、女20例(47.62%),年齡40~70(55.16±0.25)歲,胃癌病程1.0~3.0(2.14±0.33)年,病理分期:Ⅰ期25例(59.52%)、Ⅱ期17例(40.48%)。對照組中男23例(54.76%)、女19例(45.24%),年齡42~68(55.13±0.31)歲,胃癌病程1.5~2.5(2.11±0.35)年,病理分期:Ⅰ期26例(61.90%)、Ⅱ期16例(38.10%)。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本研究已經獲得南陽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201)。
納入標準:⑴符合《胃癌治療指南》胃癌診斷標準[10],經臨床評估確診為早期胃癌(Ⅰ~Ⅱ期);⑵符合胃癌根治術治療指征,且自愿接受相關手術治療;⑶術后均存在吞咽障礙,需接受PN治療;⑷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悉此次研究目的及內容,均已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⑴伴PN治療禁忌證者;⑵行胃癌根治術治療后存在嚴重并發癥者;⑶存在生理性消化功能障礙者;⑷伴免疫功能障礙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⑸伴精神、認知障礙無法配合研究者;⑹依從性較差不愿配合研究者。
兩組患者術后均統一接受PN治療,術后首日先予以常規靜脈輸液,在2 000 ml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氯化鉀進行補液治療,輸注速率為45滴/min,持續補液2 d并進行血尿常規、大便常規、肝腎功能、血糖及動脈血氣檢查無異常后,即可開始標準PN方案治療,具體如下。⑴配制全營養混合液(TNA):①能量為20~30 kcal/kg,給水量為1.0~1.5 ml/kal,葡萄糖量為2~4 g/(kg·d),脂肪量為1.0~1.5 g/(kg·d),氮量為0.10~0.25 g/(kg·d),氨基酸為0.6~1.5 g/(kg·d);②鈉、鉀、氯、鈣、鎂、磷的日需量分別為90 mmol、100 mmol、90 mmol、10 mmol、10 mmol、20 mmol;③脂溶性維生素A、D、E、K1日需量分別為2 500 IU、100 IU、10 mg、10 mg;④水溶性維生素B1、B2、B6、B12、泛酸、菸酰胺、葉酸、維生素C的日需量分別為3 mg、3.6 mg、4 mg、5 μg、15 mg、40 mg、400 μg、100 mg;⑤銅、碘、鋅、硒、鉬、錳、鉻、鐵等微量元素的日需量分別為0.3 mg、131 μg、3.2 mg、50 μg、19 μg、0.2 mg、15 μg、1.2 mg。⑵在上述營養液配制基礎上,觀察組同時靜脈輸注40 ml黃芪注射液。⑶兩組PN初始輸注速率均為40 ml/h,可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調整速度,但持續輸注速度需<150 ml/h,8 h/次,可根據患者機體營養恢復情況酌情延長,但單次持續輸注時間不可超過24 h,每間隔24 h需更換1次輸液裝置,治療期間需密切關注患者的治療反饋,PN治療應將滲透壓維持在900 mOsm/L以內。兩組均持續治療30 d。
⑴治療前、治療7、15、30 d后檢測并對比兩組患者體質量指數(BMI)、預后營養指數(PNI),PNI=158-16.6(ALB)-0.78(TSF)-0.20(TFN)-5.80(DHST),ALB指血清白蛋白,TSF指三頭肌皮褶厚度,TFN指血清轉鐵蛋白,DHST指遲發性超敏皮膚反應試驗;若PNI<30%提示機體營養狀態佳,死亡風險??;≥30%~40%之間提示存在輕度風險;≥40%~50%提示中度風險;PNI≥50%提示營養狀態差、發生不良預后的風險高[11]。⑵于治療前、治療后檢測并對比兩組患者ALB、TFN、纖維連接蛋白(FN)等營養指標,統一采集外周靜脈血經抗凝處理后,按轉速1 000 r/min、半徑0.5 cm離心5 min后將血清樣本送入Beakman Coulter公司提供的AU58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中檢測,試劑盒均由上海酶聯生物有限公司提供。⑶治療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12]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綜合評估,GQOLI-74評分標準:包含軀體功能(20個條目)、心理功能(20個條目)、社會功能(20個條目)、物質生活狀態(10個條目)、總體生活質量因子(4個條目),均按1~5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⑷治療后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營養不良、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
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 22.0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BM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15、30 d后,觀察組BMI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癌患者治療前后體質量指數比較(kg/m2,±s)
表1 兩組胃癌患者治療前后體質量指數比較(kg/m2,±s)
注:對照組予以腸外營養支持治療,觀察組予以腸外營養支持+黃芪注射液治療
治療前,兩組PN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15、30 d后,觀察組PNI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癌患者治療前后預后營養指數比較(%,±s)
表2 兩組胃癌患者治療前后預后營養指數比較(%,±s)
注:對照組予以腸外營養支持治療,觀察組予以腸外營養支持+黃芪注射液治療
治療前,兩組患者營養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ALB、TFN、FN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胃癌患者治療前后營養指標比較(g/L,±s)
表3 兩組胃癌患者治療前后營養指標比較(g/L,±s)
注:對照組予以腸外營養支持治療,觀察組予以腸外營養支持+黃芪注射液治療。ALB為白蛋白,TFN為轉鐵蛋白,FH為纖維連接蛋白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2 42 ALB TFN FN治療后3.36±0.32 2.14±0.41 15.202<0.001治療前30.11±0.36 30.25±0.44 1.596 0.114治療后45.11±0.87 42.72±0.33 16.646<0.001治療前1.36±0.41 1.35±0.45 0.107 0.916治療后3.75±0.77 2.64±0.17 9.123<0.001治療前1.25±0.33 1.23±0.45 0.232 0.817
治療后,觀察組GQOLI-74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胃癌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比較(分,±s)
表4 兩組胃癌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比較(分,±s)
注:對照組予以腸外營養支持治療,觀察組予以腸外營養支持+黃芪注射液治療
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略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胃癌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胃癌是一種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也是我國患病率居第2位、病死率居第3位的惡性腫瘤。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早期胃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后,5年內生存率可達90%以上,但因胃癌起病隱匿,多數患者就診時均已錯失最佳治療時機[13]。經根治術切除病變組織后,患者的消化道結構及功能均會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部分患者也會因消化功能障礙而導致無法順利進食,營養不良為胃癌患者行根治術治療后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目前可導致患者發生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14]?,F階段臨床為維持機體營養狀態,常會在患者接受根治術治療后予以積極營養支持治療。與PN相比,EN可經口實現對患者的營養支持治療,可有效避免患者發生生理性不適,且EN所用營養素的營養價值更高,因此在臨床上的應用更加廣泛[15]。但在臨床實踐中,有部分胃癌患者經根治術治療后存在不同程度吞咽障礙;與EN相比,PN可經靜脈輸注營養液實現對患者的營養治療,更適用于存在吞咽障礙的患者[16]。
考慮到PN的營養吸收效果較差,為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臨床常會在其所用營養液中加用多種營養藥物,較為常見的主要有谷氨酰胺、精氨酸等。但有研究顯示,除予以補充必要的營養物質外,為確保營養物質被順利吸收,還應關注患者接受營養治療期間的胃腸功能[17]。黃芪注射液為一種中藥制劑。已有研究證實,黃芪對改善機體免疫力、幫助患者快速吸收營養物質均有重要意義[1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經黃芪注射液聯合PN治療7、15、30 d后,對應BMI均高于對照組,PNI指數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黃芪注射液可進一步增強患者的營養吸收。黃芪為一種常見補氣藥,歸脾、肺經,可用于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固表,現代藥理證實了此藥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其所含活性成分可有效促進胃腸動力恢復,從而加速機體對各類碳水化合物、電解質的吸收,同時還可通過增強胃動力減輕患者的應激性潰瘍發生風險[19]。當患者更好吸收PN營養物質后,其機體的營養狀態也可得到顯著改善;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ALB、TFN、FN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賈淑云等[20]研究指出,經聯合應用黃芪注射液后,可幫助胃癌患者獲得更加理想的PN治療效果,其作用機制考慮與黃芪的次胃腸道蠕動、排泄相關;該研究結果顯示,經黃芪注射液聯合PN治療后,觀察組ALB、TFN等營養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同時該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治療后免疫球蛋白水平也高于對照組,提示黃芪注射液在增強胃癌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方面也具有顯著優勢。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經黃芪注射液輔助PN治療后,GQOLI-74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經此藥配合治療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明顯增強、營養吸收能力也明顯提升,當患者獲得更加理想的營養支持治療效果后,其生活質量也能相應得到改善。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黃芪注射液作為一種中藥制劑,其成分天然,對機體產生的不良反應少,可見經聯合應用黃芪注射液配合PN治療后,不僅可顯著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對保證治療安全性也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在胃癌患者根治術后PN治療中聯合應用黃芪注射液可增強治療效果,對進一步改善患者機體營養狀態、提升術后生活質量、控制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均有積極意義。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