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屈一平

1月13日,北京什剎海街道文化展示中心廟會如約而至。
百節年為首,過年講究多。春節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有著怎樣的沿襲和傳承呢?兔年來臨之際,本刊走訪民俗學者,與您共話老北京過年的習俗。
“正月作為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份,很多人對它的印象停留在春節吃年夜飯等一般的習俗上,其實,正月的北京有很多習俗。”北京戲曲評論學會副會長陳飛說。而作家陳年喜認為,有著農耕文明濃厚基因的老北京習俗,在千年后的今天發生了諸多轉變。
1月22日,是農歷兔年正月初一,位于北京密云的古北水鎮開啟了“長城廟會過大年”活動。點燈祈福、八旗美食、冰雪娛樂等各種習俗聚集,人們在長城腳下歡慶美好的新年。土生土長的“老北京”張女士告訴記者:“北京是我的故鄉,兒時的春節要穿紅色新棉衣、棉鞋,還要逛廟會,今天帶著自己的兒子終于逛上了廟會。”
“過去老北京在春節期間,除了吃年夜飯、燃放煙花爆竹外,一個重要活動是趕廟會。”陳飛介紹說,廟會事實上是定期集市,集吃喝玩樂、購物為一體,難得的熱鬧非凡。
按照《北京的廟會》一書記載,北京的廟會追溯到遼代,在明清最為興盛。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恢復各類廟會,比如地壇廟會、龍潭湖廟會等,最熱鬧的當屬廠甸廟會,主要是交易字畫、古玩、書籍等,時間通常從正月初一延續到正月十六。
陳飛還給記者介紹了一個挺有意思的老北京習俗,就是“債不過年”。年底前欠債人必須全面償還債款,討債的截止時間是臘月三十之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就不能夠討債,否則,就犯了忌諱。“這是一個隱性的、心照不宣的民間習俗。”他說。
與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習俗不同,正月十九的老北京“燕九節”很少被人提及。在陳飛看來,它是北京地區有民俗特色的節日。傳說元朝時,道長丘處機曾在北京白云觀修煉,得道后在正月十九這一天下界人間,為眾人消災免禍。還有一種說法,為紀念丘處機的誕辰正月十九而設“燕九節”。無論怎樣,每年正月十八開始,北京的白云觀非常熱鬧,戲劇雜技、美味小吃、工藝品展賣……久而久之就成了白云觀廟會。
如果說臘八節預示著春節的開始,填倉節則代表了春節結束。農歷正月廿五,是填倉節。老北京民諺記載:“過了年,二十三,填倉米面做燈盞。”老北京的填倉節怎樣過呢?“這一天的食物要豐富,大碗兒喝酒,大塊兒吃肉,一年才有好運。”陳飛告訴記者,按照民俗,這一天要吃三樣食物,分別是餃子、春卷和煎餅,大家必須一起分享,祈福來年是個豐收年。
在沒有電影、電視以及互聯網的年代,過大年聽大戲是不少老北京的娛樂活動。以前,老北京的戲班有臘月廿三“封箱”的習俗——將所有戲箱都用封條封存起來,不再接戲、唱戲,正月初一就要“開箱”。京劇表演藝術家孫萍告訴記者,開箱更有儀式感,先上“跳戲”,有“跳靈官”“跳加官”“跳財神”“天官賜福”等劇目,用意祈福驅邪。初二則上演吉祥的劇目,比如《英雄會》《金榜樂》《定軍山》等,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盡可能做到既喜慶又莊重。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唐代詩人劉禹錫膾炙人口的一首竹枝詞,在千年后的2022年12月26日重慶奉節國際詩歌節被再度吟誦。
竹枝詞是古代描述民俗的詩歌體例,在清代北京數量十分龐大,極為興盛。“北京的竹枝詞,因為正月十九的‘燕九節’而興盛起來。”陳飛告訴記者,清朝初期,孔子后裔孔尚任和他的朋友們去北京白云觀小聚,每個人都寫了一首竹枝詞。流傳至今的是孔尚任的《燕九竹枝詞》:“春宵過了春燈滅,剩有燕京燕九節。才走星橋又步去,真仙不遇心如結。”無獨有偶,晚清詩人丁立誠在《游燕九》的竹枝詞中也記錄:“歲歲燕九真仙臨,有緣遇之凡骨換。”傳說在“燕九節”這一天,“真人”會傳授神仙秘方,用以消災并且祛病延年。
竹枝詞對于正月民俗有大量記載,陳飛以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例講道,“逛花燈”是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清代的一首竹枝詞記載:“燈棚十里夜光斜,一半琉絲一半紗;自是燕山春色早,天寒正月放梨花。”竹枝詞大多描寫時世風俗,后來結集成冊,成為珍貴的清代北京社會風俗史料集。
2023年元旦假期,距離過年還有20多天,北京市石景山區社區提前派送“兔年紅包”,將印有2023和兔子圖案元素的紅包,發送給社區居民,祝福新年快樂。記者留意到紅包腰封上印有玉兔的形象,象征著兔年到來,吉祥如意。
“應該說,北京石景山社區的這個紅包尊重了傳統的習俗。現在過年的習俗已經大大簡化,且多流于形式。我希望大家在假期里閑下來,好好體會習俗的美好與其中包含的美學,為現代生活增添幾分傳統的美感。”陳飛認為,每個習俗的產生到傳承具備多方面、深層次的原因,與西方深受宗教影響的習俗傳承不同的是,中國的傳統習俗承載了更多的實用性。如果這些習俗無法適應各個時代的需求,自然就會被淘汰,流傳下來的習俗,有它的實用價值和意義。每一種文化和傳統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不應該隨著現代化和全球化的進程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研究習俗并不僅僅是一種獵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應該關注習俗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陳飛建議,要聯系到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來考慮習俗的傳承,要結合五千年中國文化歷史的深厚內涵,全面挖掘習俗對現在社會的價值和意義。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深層次理解春節習俗的傳承與變遷,方能共同見證中華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