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華 張 為 莫素瑩 黃寶霖 范慧婕 賴逸貴
《丹溪心法》云:“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于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中醫學認為臟腑與體表是內外相應的,觀察外部的表現,可以測知臟腑陰陽、氣血的情況,即所謂“知外揣內”,這是中醫學的核心思想。人是恒溫動物,能維持一定的體溫,人體的熱能可以通過皮膚表面源源不斷地向外輻射紅外射線。因生理結構特點,人體體表各處溫度不等,而當相應部位產生生理或病理改變時,其所產生的熱能及傳到體表的溫度也隨之改變。紅外熱成像技術通過被動接收人體散發出的紅外射線,經光電轉換及數據處理后,形成紅外熱像圖,以機體不同部位的溫度來評估人體的寒熱變化從而判定該區域的新陳代謝狀況的功能學影像技術,它能客觀、準確、清晰地反映人體各組織器官的溫度分布,進而可用來評估人體的臟腑陰陽及氣血的虛實狀態[1,2]。
嶺南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北靠南嶺,南鄰南海,形成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嶺南地區具有典型的熱帶、亞熱帶季風海洋氣候,全年氣溫較高,日照時間長,形成了獨特的氣候環境、生活飲食習慣及體質特點。陽江位于廣東省西南沿海地區,具有典型的嶺南氣候特點,本研究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觀察、分析陽江市人民醫院職工的紅外成像熱態特征,為嶺南地區醫護人員的日常保健調理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7月—2020年11月陽江市人民醫院臨床一線醫護人員。共采集1349名院內職工紅外熱圖,符合納入標準908名臨床一線醫護人員,年齡18~60歲,平均(34.49±9.24)歲;其中男性140名,平均年齡(35.74±9.96)歲;女性768名,平均年齡(34.27±9.09)歲。18~30歲397名(43.7%),31~40歲285名(31.4%),41~50歲161名(17.7%),51~60歲65名(7.2%)。
1.2 排除標準退休、行政管理、后勤人員;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不穩定期;甲亢、急性胃腸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急性病;孕期及哺乳期女性;近3個月接受手術治療人群。
1.3 檢測方法
1.3.1 檢測前要求檢測前24 h不要飲酒、進食刺激性食物、過量運動及做電療、針灸、熱療、按摩、拔罐等理療;檢測當天避免服用擴張血管類藥物,禁煙,不要涂抹油膏、化妝品,穿寬松的內衣、內褲;測評前4 h內禁食水、勿做運動鍛煉;測評前30 min內不要用冷水洗臉、洗手。
1.3.2 檢測環境檢查前將室溫控制在(22±2)℃,相對濕度40%~60%。測評室內無強紅外線輻射源、無陽光直射、無空氣對流。
1.3.3 檢測方法和拍攝體位受檢者掃描前脫去帽子、發卡、首飾、眼鏡等飾物,并松開腰帶、脫去內衣,女士將頭發扎起,靜息平衡10 min,如有流汗需等到體表干潔,脫去全身衣物后站立在距離拍攝儀器2 m處。使用MTI-EX PRO-B型數字式醫用紅外熱像儀(重慶遠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采集受檢者正面站立位和背面站立位熱圖。采集正位熱圖姿勢:面向掃描頭站立,兩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五指分開,平視前方;采集背位熱圖姿勢:背向鏡頭,其他同前。
1.4 測量方法及部位利用紅外熱像儀自帶分析系統進行三焦、神闕及各臟腑區域溫度及相對溫度差(△T)測定。任督二脈測定方法[3]:任脈取上界胸骨上窩水平,下界恥骨聯合水平,前正中線左右各0.5 cm區域;督脈取上界第7頸椎水平,下界髂嵴連線水平,后正中線左右各0.5 cm區域。相對溫度差為區域平均溫度與軀干平均溫度之間的差值,單位為 ℃,正數表示高于軀干平均溫度(熱偏離),負數表示低于軀干平均溫度(涼偏離)。
1.5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錄入Excel表格后,應用SPSS 24.0統計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進行描述,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部位紅外熱圖特征受檢者三焦熱秩序為上焦最熱,下焦次之,中焦最涼。督任脈熱結構特征是督脈△T>任脈△T。軀干臟腑對應區域熱結構是小腹、大腹明顯涼偏離,神闕、胸膺明顯熱偏離。見表1。

表1 各部位紅外熱值
2.2 不同性別各部位相對溫度差分析女性下焦、大腹、小腹、左右少腹△T明顯低于男性,上焦、神闕、胸膺△T明顯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相對溫度差分析
2.3 不同年齡段各部位相對溫度差分析結果提示任脈、神闕、胃脘△T與年齡有一定相關性(P<0.05)。組間兩兩比較結果:41~50歲及51~60歲年齡組任脈、神闕△T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18~30歲及51~60歲年齡組胃脘△T明顯低于其他年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段相對溫度差分析
李洪娟教授認為,人體體表發射的紅外線,是身體臟腑功能和能量代謝的信號,觀察體表溫度變化能反映機體熱代謝情況[4]。醫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就是基于體表溫度變化所呈現的冷熱偏離來闡釋人體不同生理、病理狀態下陰陽的變化。正常人(平和質)在紅外熱圖上表現為頭面、上焦、中焦、下焦溫度依次遞增趨勢,呈現出“陰平陽秘”“內陽外陰”的熱態學特征,當人體某處發生病變或生理狀態發生改變時,必將因其血流和代謝變化而產生高于或低于正常溫度的偏離。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督脈平均溫度高于任脈,體現了督脈為“陽脈之海”,任脈為“陰脈之海”的中醫理論。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督脈循行于背部正中線,與手足三陽經、陽維脈相交會,總領、督導一身陽經脈氣;任脈循行于腹部正中線,與足三陰經、陰維脈交會,統任一身陰經脈氣。臍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十二經之發源地,《醫學源始》曰:“人之始生先于臍與命門,故為十二經脈之始生,五臟六腑之成形故也”。神闕位于臍中,是任脈上的陽穴,為任脈之氣聚集之處。同時,神闕聯系十二經脈、五臟六腑,與諸經百脈相通,功能健脾補腎、溫經通絡、溫陽救逆,故神闕△T較高。任脈為陰脈之海,溫度以涼為宜,本次研究結果任脈△T高于既往研究結果[5-7],且任脈溫度高于軀干平均溫度,呈現陰不斂陽、陽氣浮越的狀態。三焦熱秩序為上焦最熱,下焦次之,中焦最涼,三焦溫度梯度分布紊亂,胸膺出現熱偏離,呈現 “上熱下寒”的狀態。可能與不同地區氣候環境、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黃帝內經》曰:“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則行于陰”,白天工作消耗自身陽氣,夜間睡眠則可使陽氣得到休息和補養,同時晚上休息能促進陰氣的收藏以化生氣血。本次受檢者均為臨床一線醫護人員,平時工作繁忙,工作、精神壓力較大,久則容易導致陽氣耗損,加之長期熬夜加班,休息睡眠時間不足,陽氣不能得到休養,同時陰氣收藏、化生不足。加之嶺南地區氣候常年高溫濕熱,人們喜飲涼茶冷飲、吹空調,久則損傷中焦陽氣,脾胃生化、運化功能失常,氣血生化乏源,寒邪內生,導致機體出現陰陽失調、營衛失和的狀態。
營、衛、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所必需的物質和動力基礎。營衛同出于中焦,受水谷精微的滋養,相互跟結,相互協調為用,是一個統一的陰陽體。《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其中,衛為陽,營為陰,衛在外則必賴營之養,使其外達;營在內,又需衛在外固守。衛氣散于分肉,腠理,肓膜,胸腹,并與營氣相并行, 以達到“充身, 澤毛, 溫分肉, 和調于五臟, 灑陳于六腑” 的溫煦固護功能[8,9]。可見,營衛之氣不僅聚于體表腠理,亦循行于體內,充養五臟六腑,共同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機能。同時,營衛與氣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醫宗金鑒》中言:“營即血中之精粹者也,衛即氣中剽悍者也”,此言營衛與氣血是體用關系,營衛為氣血之用,氣血為營衛之體,氣血之循行即為營衛。若陽氣耗損,導致營衛失和,衛陽不足于中,不能營濡衛溫,元陽失去溫煦,則易導致陽氣虧虛寒邪內生。陽虛日久,鼓動氣化無力,從而導致陽氣郁滯于內,化為陰火,陽虛火浮,陰火上浮,真陽下虛,故紅外熱圖表現為上焦、胸膺、任脈溫度偏高,而中焦、下焦等區域溫度偏低,這與張仲景“陽氣衰微,虛陽浮越”的陽虛火浮理論一致[10]。同時,陰血不足也可出現營衛失和,營陰虧虛于內,真陰不足不能制約陽氣,亦可導致虛陽浮越于上,即陰虛陽浮。正如張景岳在《景岳全書·虛火論》中曰:“虛火之病源有二,蓋一曰陰虛者能發熱,此以真陰虧損,水不制火也。二曰陽虛者亦能發熱,此以元陽敗竭,火不歸元也,此病原之二也”,可見陰血虧虛、真陽不足均可導致虛火浮越于上,出現“上熱下寒”的狀態。
不同性別醫護人員紅外熱像圖表現為:女性上焦、神闕、胸膺△T較男性高(P<0.05),下焦、大腹、小腹、左右少腹△T明顯低于男性(P<0.05),中焦△T較男性亦偏低。可能與女性在社會競爭和家庭負擔的沖突中承擔更多的壓力,且女性的經、孕、產乳等特殊生理功能均以氣血為物質基礎,導致女性更容易出現氣血陰陽失調,營衛失和,臟腑功能下降。不同年齡組醫護人員紅外熱態特征分析顯示,41~50歲及51~60歲年齡組任脈、神闕△T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P<0.05);18~30歲及51~60歲年齡組胃脘△T明顯低于其他年齡組(P<0.05),51~60歲年齡組大腹△T亦較其他年齡組偏低。考慮年齡越大,脾胃及其他臟腑生理機能越低下,氣血生成、運化功能不足。18~30歲年齡組胃脘△T較低,可能與這個年齡段人群貪涼喜冷飲等生活飲食習慣有關。李洪娟教授等[7]研究發現,陽虛質、陰虛質人群的神闕△T均高于平和質,本次研究顯示女性及年齡較大者神闕△T相對較高,可能與這兩類人群陰陽失調明顯,機體自身功能代謝的代償機制有關,其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結果提示本次受檢人群中女性及年齡較大者陽氣不足、陰血虧虛、營衛失和相對明顯。指導本地區醫護人員,尤其是女性及年齡較大者在日常保健調護中應以固護陽氣、顧護陰津、調和營衛為關鍵,年輕人群應注意調整生活飲食習慣,避免過食寒涼損傷脾胃陽氣。
本次研究因受條件限制,收集病例數據有限,未能采集嶺南地區其他醫院醫護人員紅外熱圖,但仍為本地區醫護人員的日常保健調理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依據。下一步,可聯合本區域其他醫院進行多中心、大規模、不同人群的紅外成像熱態特征分析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