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素軍 閆應西 經振興
腰痛是指以下背部、腰骶部、臀部的疼痛不適為主要癥狀的綜合征,伴有或不伴有腰部活動受限、一側下肢麻木疼痛、腰酸乏力等兼癥[1]。引起腰痛的原因多種多樣,且病因復雜,西醫學多采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等治療,但是療效欠佳,腰痛容易反復發作[2]。中醫學認為腰為腎之府,腎虛為腰痛發病之本,而濕寒、痰積瘀血、氣滯等為標,而腰痛又多見于老年人和體寒者,涉及到腰痛的疾病主要有慢性腰痛、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癥等。中醫學將腰痛分成4種類型:寒濕型、濕熱型、瘀血型和腎虛型,其中寒濕型是最為常見的,主要表現為發冷沉重、屈伸轉動不利,在陰雨天氣或腰部受寒時發作或加重,纏綿反復,治療難度大[3,4]。邵氏無痛手法能通過局部手法按摩的方法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提高局部組織的疼痛閾值,并且松解緊張粘連的肌肉組織,有助于加速組織修復,促進疼痛癥狀緩解。寒痹湯是在寒濕型腰痛的寒濕內阻、經脈瘀滯病機基礎上自擬的中藥湯,療效肯定。針灸是中醫治療腰痛的常用方法之一。溫針灸是將針刺與艾灸結合,具有散寒止痛等功效。本文觀察溫針灸聯合邵氏無痛手法、寒痹湯內服治療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鄭州市頸肩腰腿痛醫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診的寒濕型腰痛患者116例為對象,將篩選后的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2組,對照組有58例,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齡32~57歲,平均(45.2±5.8)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3年,平均(1.42±0.22)年。觀察組有5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齡30~58歲,平均(45.4±5.6)歲;病程最短3周,最長3.2年,平均(1.45±0.24)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中關于寒濕型腰痛的診斷標準;②年齡30~60歲,性別不限;③意識清楚,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等其他疾病者;②既往有腰椎椎體骨折、骨結核、骨腫瘤、嚴重骨質疏松癥病史的患者;③合并馬尾神經受壓迫者;④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3 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邵氏無痛手法治療和寒痹湯內服:①邵氏無痛手法治療。首先根據“邵氏診療法”劃分治療區域,確定治療灶,明確治療點、手法方法、用力標準等。然后患者取俯臥位,醫者以拇指點按和掌根推揉腰椎兩側的肌群,先健側后患側,手法輕柔,先滾法后揉,使得肌肉放松;然后按揉椎旁肌群,以肘尖按壓壓痛點,使得熱感經患側小腿傳至足部,選擇委中、環跳、軼邊、承山、承扶等穴進行點壓。然后進行腰部肌肉的按摩,輕柔按摩,并后伸壓腰,調整腰部的生理曲度。對腰椎旁肌群自上而下的推按,拿揉患側下肢后外側。在按摩的過程中保證施以適宜力度,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宜,使患者有或痛、或酸、或困、或脹、或沉的感覺,以感覺到“快然”為度,每次30 min,每日1次,連續治療10 d為一個療效,間隔2 d后再開始下1個療程的治療。②寒痹湯內服。組方:制吳茱萸15 g,川芎20 g,炒山桃仁15 g,白芍10 g,白芷6 g,姜半夏6 g,茯苓20 g,麩炒蒼術20 g,桑寄生、獨活、羌活各15 g,川牛膝20 g,干姜9 g,甘草20 g。煎汁400 ml,分成早晚2次飯后溫服,每日1劑。連續服用2周為一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上述治療措施基礎上給予溫針灸療法,取穴:腰夾脊穴、腎俞、關元俞、環跳、委中和阿是穴。選擇28號毫針,患者取俯臥位,用75%酒精消毒穴位和毫針后,將毫針刺入腧穴的淺層位置,緩慢進針到一定深度后給予中等強度的提插捻轉,達到酸麻脹感后留針,然后在針柄上套3 cm長的艾炷,點燃施以溫灸,在艾炷與皮膚之間放置襯墊厚紙片,以免燙傷皮膚,共燃盡2段艾炷后起針。隔日針灸1次,10 d為一個療程,休息2 d后開始下1個療程的治療。
1.4 觀察指標①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能將腿抬高,且脊柱側彎現象消失,脊椎活動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能將腿抬高,脊柱側彎現象基本消失,脊椎活動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脊柱側彎現象、腰痛、脊椎活動等均無明顯改善。②疼痛評分: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的腰痛程度,得分為0~10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4~6分為中度疼痛,影響工作,不影響生活;7~10分為重度疼痛,疼痛劇烈,對日常生活工作影響明顯。③ODI指數: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2個療程后分別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評測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礙程度,共有10個條目,得分0~5分,總分0~50分,實際得分=總分/5×實際回答題目數×100%,得分越高則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④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治療2個療程后分別對患者的中醫證候進行評分,主要包括腿痛、腰痛、自汗、倦怠無力、失眠、煩躁易怒等,按照輕重程度從無、輕、中、重分別記分0、1、2、3分。
1.5 統計學方法收集規整數據資料,輸入SPSS 24.0軟件中檢驗,計數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總有效率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2組腰痛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VAS評分和ODI指數治療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組的VAS評分和ODI指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腰痛患者VAS評分和ODI指數比較 (例,
2.3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腰痛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腰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組綜合征,是以腰痛為主要癥狀的癥候群,引起腰痛的原因一般為外邪侵襲、年老體衰、急性外傷等[6]。①患者長期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或是勞作時淋雨著涼等,導致風寒入體,阻滯經脈氣血的運行,引起腰痛。②在抬重物時體位不當、用力不當等可能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起腰痛。③先天不足、過勞、久病體虛導致腰痛。寒濕型腰痛是最為常見的類型,主要是因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遭受風寒潮濕等侵襲引起腰痛。此病的病程長,纏綿不愈,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不良影響。中醫學認為腰痛屬于痹證的范疇,認為其發病多與虛、邪、瘀、勞損等因素有關,其中邪主要為風寒濕等邪氣,由此引發的腰痛可歸為寒濕型腰痛,這也是臨床上腰痛最常見的證型,病因病機為風寒濕邪氣經肌腠、經絡入侵腰腎,使得腰部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因此在治療中宜以溫經散寒、祛濕通絡為主[7]。
鄭州市頸肩腰腿痛醫院自擬的寒痹湯中諸藥合用共奏除濕散寒、活血化瘀通絡之功,對癥寒濕型腰痛的病因病機,治療效果肯定。邵氏無痛手法是名老中醫邵福元主任醫師創造的一種中醫治療手法,具有無痛、舒服、見效快、療程短等優點。在寒濕型腰痛患者治療中應用能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陰陽等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松解軟組織粘連,解除肌肉緊張痙攣癥狀,恢復形體的形態平衡,以達到以榮止痛、以松止痛、通則不痛的目的,療效肯定。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是督脈、膀胱經、帶脈、腎經的循經之道,因此腰痛與腎臟和經絡的關系緊密。不通則痛,經絡痹阻、氣機郁滯或是氣血運行不暢都會引發腰痛,而針灸具有活血通絡、調和氣血運行之效,因此針灸是腰痛治療中的常用方法之一。而溫針灸是將針刺與艾灸聯合起來的一種外治法,其是將毫針刺入穴位后,在針柄上插艾絨團或是插長條型艾炷,或是在針柄上先套上姜、蒜等物,再插上艾炷點燃施灸的一種方法,其主要是通過燃燒的艾產生的熱經毫針傳導到體內,調節人體的溫度,改善局部氣血循環,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而且毫針針刺某些特定穴位時能對全身的經絡、穴位產生調控作用,使氣血運行通暢,通則不痛,從而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 中醫學認為針刺能暢通經脈、引發經氣,加之艾灸能起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8]。一般在取穴上遵循遠近配穴原則,通過局部的阿是穴、腰夾脊穴能起到激發腰背部氣機、疏通腰背部經絡之效;關元俞、腎俞屬于足太陽膀胱經上重要的背俞穴,該經脈循行夾脊抵腰中,針刺能起到溫腎陽、散寒濕之效,并能暢通足太陽膀胱經的氣機。環跳是足少陽膽經腧穴,又是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針刺該穴位能同時調理足太陽和足少陽的經氣,疏通經絡,通利腰腿。委中則是治療腰背部疾病的常用穴位,能起到通絡止痛之效。通過對諸穴位的針刺得氣后艾灸,一方面通過針灸激發腰背部經氣,調理經絡氣血暢通,散寒止痛;另一方面借助艾灸的藥力和熱力擴張局部血管,改善氣血循環,促進患者疼痛癥狀緩解[9]。現代醫學認為:溫針灸能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從而改善局部血供,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緩解局部組織水腫、粘連現象,并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性,緩解疼痛癥狀;而艾條燃燒時產生的熱量則是一種十分適應于機體的物理因子紅外線,這種紅外輻射能為細胞代謝活動。免疫功能等提供必要的能量,也為病態的細胞提供活化能。而且艾條燃燒時產生的近似于紅外輻射的穿透性強,能通過經絡系統將能量傳輸到病灶處。因此,溫針灸相較于常規的針刺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將溫針灸與邵氏無痛手法、寒痹湯內服聯合起來應用,發揮3種療法的優勢,優勢互補,促進腰痛癥狀緩解。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VAS評分、ODI指數以及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以推測,邵氏無痛手法治療、寒痹湯內服與溫針灸聯合治療寒濕型腰痛能發揮協同作用,促進患者腰痛癥狀的緩解,改善腰椎功能。
綜上所述,溫針灸聯合邵氏無痛手法、寒痹湯內服治療寒濕型腰痛效果確切,利于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改善腰椎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