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芳 黃 英
精神分裂癥是指患者的精神活動發生異常,由于患者認知活動,包括意志、情感、行為這三者之間無法保持協調而造成的精神異常狀況。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精神病,和其他軀體疾病不一樣,大部分軀體疾病的患者能根據自身不同的癥狀初步判斷是否患病,但精神分裂癥患者卻無法從日常表現中進行自我判斷。因此,為改善興奮激越狀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預后情況,應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抗精神病藥物是精神分裂癥首選的治療措施,藥物治療應系統而規范,強調足量、早期、足療程,注意單一用藥原則和個體化用藥原則,但長期使用會導致患者出現一定的不良反應或者其他較為嚴重的問題。精神分裂癥在中醫學中歸屬“癲證”“狂證”范疇,癲證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癡呆,語無倫次,靜而少動為特征;狂證以精神亢奮,狂躁不安,喧擾不寧,罵詈毀物,動而多怒為特征。近年來有研究發現,針灸可通過提高偏執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效果,且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相對較少[1]。本研究主要探討針刺聯合支持性心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于九江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8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41例,男患者24例,女患者17例;受教育年限8~14年,平均(11.11±1.12)年;年齡16~48歲,平均(29.53±4.54)歲;病程1~5年,平均(3.57±0.63)年。觀察組41例,男患者23例,女患者18例;受教育年限8~15年,平均(11.18±1.15)年;年齡16~47歲,平均(29.47±4.35)歲;病程1~4年,平均(3.43±0.75)年。2組患者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本研究經九江市第五人民醫院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診斷標準診斷標準:西醫參照《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2]中相關診斷標準;中醫參照《中醫內科學》[3]中相關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依從性好可進行正常溝通交流者;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年齡15~50歲者;入組前系統接受奧氮平等藥物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病變者;自身血液或免疫系統疾病者;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者;妊娠和哺乳期婦女者等。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予以對照組患者進行維持原有常規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聯合支持性心理干預:由心理咨詢師以單獨談心的方式進行,每周≥1次,40~60 min/次,共8次。心理咨詢師針對患者的情感、思想及行為單獨與其交談,了解患者在社會中的遭遇及其與病恥感相關的不良經歷的具體表現加以討論分析,教會患者應對技巧,提高戰勝困難和挫折的決心,并把上述問題融入治療計劃中去,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并在以上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觀察組患者進行針刺治療:患者的體位為仰臥位,對穴位進行確定后進行常規消毒,采用無菌針灸針(規格:0.25×40 mm),刺穴得氣,風池穴平補平瀉1 min,留針30 min,其間每隔15 min行捻轉手法1 min。1次/2 d,3次/周。12周為2組患者的治療周期。
1.4.2 觀察指標①采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評估2組治療前后的PANSS陽性因子、PANSS陰性因子、PANSS一般精神病理因子,PANSS總分為210分,PANSS陽性因子(總分49分)、PANSS陰性因子(總分112分)、PANSS一般精神病理因子(總分21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精神癥狀越嚴重[4]。②治療前后采用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成套測驗(MCCB)對2組患者認知功能進行對比分析,總分50分,分數越低則表示患者認知功能越差[5]。③治療前后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WCST)對2組患者執行能力進行對比分析,總分10分,分數越低則表示患者執行能力越差[5]。④治療前后采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對2組患者睡眠質量進行對比分析,總分20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5]。⑤2組接受治療前后生活各領域評分對比,依據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進行對比,共包括物質生活、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共4個方面,每個方面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則提示患者的生活質量相對越好[6]。⑥對2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記錄分析:體質量增加、惡心/嘔吐、便秘、嗜睡,總發生率=(便秘例數+體質量增加例數+嗜睡例數+惡心/嘔吐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PANSS各分項及總分對比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PANSS陽性因子、PANSS陰性因子、PANSS一般精神病理因子以及PANSS總分均降低,且較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更低(均P<0.05)。見表1。

表1 2組精神分裂癥患者PANSS各分項及總分對比 (分,
2.2 2組患者MCCB WCST PSQI量表評分對比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MCCB、WCST評分均升高,且較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更高,PSQI量表評分則降低,且較對照組比,觀察組更低(均P<0.05)。見表2。

表2 2組精神分裂癥患者MCCB WCST PSQI量表評分對比 (分,
2.3 2組患者生活各領域評分對比較治療前,治療后2組生活各領域各項評分以及總分均升高,且較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相對更高(均P<0.05)。見表3。

表3 2組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各領域評分對比 (分,
2.4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治療期間,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精神分裂癥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例,%)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方面的疾病,多發于青壯年,起病比較緩慢,病程往往遷延,具有慢性化的傾向。精神分裂癥患者具有情感、思維和行為等多個方面的障礙,主要表現為精神活動和周圍的環境不協調,但患者的意識通常是清楚的,也會有部分患者出現認知損害而產生攻擊、激越等行為,給自身和他人帶來危險。臨床研究表明,西醫的常規治療如奧氮平在維持治療期間能夠保持其臨床效果,但其不良作用主要是對代謝循環的影響,患者可能出現困倦、血糖和血脂增高、體質量增加等[7,8]。
中醫理論認為精神分裂癥屬于癲、狂、郁證等范疇,其病位在心(腦),涉及肝、脾、腎等臟;病理因素以氣、痰、火、瘀為主;病理關鍵是神明逆亂;病理性質以實證為主。治療原則為初發時宜清熱滌痰、疏肝理氣或安神定志;病久宜健脾益氣,滋陰養血;如有瘀血,當活血化瘀。臨床上會選擇水溝、大陵、勞宮、中沖等穴位進行針刺治療,主要起到清心瀉火、開竅定志的功效,而對于痰火擾神的患者也可以加用曲池、內庭;火盛傷陰的患者可以加用行間、三陰交;氣血瘀滯的患者可以加用膻中、血海進行治療,多種穴位配伍,共達清痰理氣、醒神開竅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較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生活各領域各項評分更高,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則相對較低,提示針刺聯合支持性心理干預可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該結果與黨亞梅等[9]研究相比,趨勢較為一致。通過針刺療法,刺激患者風池、大陵、三陰交、太沖等穴位,能夠起到清熱滌痰、疏肝理氣或安神定志的功效,幫助對患者機體內的內分泌系統進行調節,同時調節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從而治療精神分裂。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較對照組相比,觀察組PSQI量表評分、PANSS陽性因子、PANSS陰性因子、PANSS一般精神病理因子以及PANSS總分均相對較低,MCCB、WCST評分則較高,提示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針刺聯合支持性心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陰性與陽性癥狀,提高患者的執行能力、睡眠質量和認知功能,該結果與潘令儀等[10]研究相比,趨勢較為一致。
綜上,針刺聯合支持性心理干預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陽性與陰性癥狀,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生活質量、執行能力和認知功能,還可降低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運用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