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昱博 魏 帥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是骨科常見病,通常采取保守治療和非保守治療,其中保守治療多采用藥物、佩戴固定支具等,大多聯合使用,但患者一般需要長期臥床,而臥床又會延緩骨折愈合,易引起繼發骨折。非保守治療主要有開放和微創治療2種。微創又以經皮椎體成形術為主,由于其具有安全、見效快等優勢,現階段被臨床骨科廣泛應用。隨著應用的深入,發現該手術雖能快速緩解部分癥狀,但無法改善骨代謝,患者術后需持續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才能避免傷椎再骨折等癥狀出現[1]。目前臨床術后常用的抗骨質疏松藥物有鈣片、維生素D等,療效一般對患者腰背部功能改善有限。中醫雖對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無明確記載,但在治療方面卻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觀察中藥湯劑補腎壯骨湯輔助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臨床效果,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希望能幫助臨床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開闊新視野。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3月—2021年4月在南陽市中心醫院骨二科接受治療的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76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 (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確診為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其中西醫參考《實用骨科學》[2]及《中國骨質疏松性骨折診療指南》[3],具體如下:持續腰背疼痛,休息減輕,翻身或活動加重;既往存在明確外傷史;骨折責任椎附近存在明顯壓痛、叩擊痛;骨密度T 值≤-2.5 SD;椎體壓縮程度1/3~3/4;影像學檢查椎體存在“真空征”“雙凹征”。中醫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及《中醫藥防治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專家共識》[5],具體如下:主癥:腰脊疼痛、腰膝酸軟無力;次癥:彎腰駝背、下肢疼痛、活動不利;舌脈,舌苔淡白、脈細澀。②均為單節段椎體骨折。③影像學檢查顯示均為新鮮骨折,脊髓良好,未見神經壓迫等。④符合手術標準。⑤入組前未參與其他研究或14 d內未接受治療。⑥知曉本次研究目的,并承諾愿意積極配合。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腰背部手術史。②存在其他代謝性骨病。③對研究藥物或成分過敏。④手術后無骨水泥滲漏。⑤存在嚴重心、肝、腎等功能障礙。⑥研究期間再發椎體骨折。⑦其他因素導致的骨折。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經皮椎體成形術+常規藥物治療。手術如下:患者仰臥,消毒鋪巾,局麻。單側椎弓根外穿刺,建立工作通道,置入球囊擴張器。C臂透視下確定球囊位于椎體前 3/4 處,將造影劑緩慢勻速注入球囊,觀察受傷椎體情況。待球囊擴張到滿意效果,受傷椎體得以恢復,拔出擴張器。將事先調配好并處于拉絲狀態的骨水泥經工作套管勻速(0.1~0.2 ml/s)注入患者椎體。注入過程中仔細觀察其分布和擴散情況,倘若出現滲漏立即停止推注,并給予相應處理。待骨水泥抵達椎體后壁或椎體旁靜脈叢時停止注射。約10 min骨水泥凝固后取出工作套管和推注管。切口消毒,無菌敷料包扎。C臂透視下確認手術椎體無誤后,即可。術后第1天開始口服碳酸鈣片(丐立得,武漢同濟現代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42022521)1~4片/d,分次飯后服用。骨化三醇膠囊(蓋三淳,正大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30491)口服,每日最佳劑量視患者血鈣水平制定,從最小劑量開始,服用期間定期監測患者血鈣水平和血肌酐濃度。維生素D膠囊(國藥控股星鯊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35021450)口服,1粒/次,1次/d。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加用補腎壯骨湯用于術后輔助治療。取牡蠣、山藥、丹參各15 g,巴戟天、生地黃、黃芪各10 g,龍骨、白術、刺五加各6 g,淫羊藿5 g,紫河車3 g。從術后第1天開始水煎服,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用。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情況,若出現不良反應給予對癥處理。
1.4 觀察指標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觀察以下指標:療效評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制定以下標準:癥狀和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總積分減少≥90%為治愈;癥狀和體征顯著改善,證候總積分減少70%~90%為顯效;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證候總積分減少30%~69%為有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證候總積分減少<30%為無效。癥狀改善≥95%,骨折愈合,骨密度無異常,骨折部位功能恢復正常為治愈;癥狀改善30~70%,骨折基本愈合,骨密度有所改善,骨折部位功能有所改善為有效;癥狀改善<30%,骨密度、骨折部位功能無明顯變化為無效。骨密度(BMD):采用韓國MEDIKORS雙能X射線骨密度儀測量。傷椎椎體前緣高度:由同一組技師運用影像學手段,檢測2組受傷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采用Cobb角測量法評估2組脊柱側彎程度。骨折愈合時間:專人記錄骨折愈合時間。中醫證候積分:選擇腰脊疼痛、腰膝酸軟兩個主癥及下肢疼痛、活動受限2個次癥,按照4級評分法(0~3分)進行評估。滿分12分,分數越高則癥狀愈加嚴重。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總計0~50分,分值越高則功能障礙愈加嚴重。VAS疼痛情況:總分0~10分,0分表明無疼痛,10分表明疼痛難以忍受,影響了睡眠。

2.1 2組患者療效比較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骨密度 受傷椎體前緣高度及Cobb角比較與本組治療前相比較,2組治療后骨密度、受傷椎體前緣高度均增大,Cobb角變小,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觀察組上述指標分值更優(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骨密度 受傷椎體前緣高度及Cobb角比較 (例,
2.3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與本組治療前相比較,2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較,觀察組上述分值更低(P<0.05),骨折愈合時間更短(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例,
2.4 2組患者ODI及VAS比較與本組治療前相比較,2組治療后ODI及VAS均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較,觀察組上述分值更低(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ODI及VAS比較 (分,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一般稱之為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以胸腰椎骨折較為常見,是一種以骨密度減少、骨脆性增加、骨量減少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骨疾病,其中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且多見于女性絕經期后。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屬于“骨痹”“骨痿”范疇,其發生與腎精虧損有密切關聯。《醫經精義》指出:“腎藏精,精生髓,……精足則髓足,髓足則骨強”,《黃帝內經》指出,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若腎精損虧,則骨髓生化失源,骨骼難以充養致痿弱無力,引發骨痿,患者可現腰膝酸軟無力等癥。另外,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由于筋的緩沖和保護作用,當骨折發生后,患者相應的筋及肌肉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再加上手術創傷,易致經脈受損,氣瘀滯血,從而阻礙氣血運行,出現不通則痛等一系列癥狀[7]。由于該疾病多屬虛實夾雜,病位主要在骨,故治療應以補腎壯骨為主,輔以益氣活血。
補腎壯骨湯由牡蠣、山藥、丹參等11味藥材配伍組成,被認為是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理想藥方。方中包括淫羊藿和巴戟天,《草本正義》載:“淫羊藿味辛性溫,專壯腎陽,暖腎臟卻虛寒”,《神農本草經》謂巴戟天能強筋骨,安五藏,補中,益氣。兩藥專從腎虛入手,可溫補腎陽,使筋骨強壯;紫河車專治血氣虛損,具有補氣養血之功;丹參素有益氣補血、通關利脈之功,常用來治療骨節疼痛、四肢不利等癥[8];刺五加歸屬腎經,具有益氣補腎的作用,可用于腎陽虛、腰膝酸痛等癥。現代藥理已證實刺五加的抗氧能力是維他命E的數倍,對促進人體氧氣吸收具有積極作用[9,10]。另外,還能增強骨髓造血功能,改善區域血流量。山藥、生地黃相伍補腎益氣;黃芪在《神農本草經》上品藥中排行第三,是歷代醫家常用補中氣之藥,具有益氣通痹之效,有益精之虧虛;牡蠣能斂澀精氣;白術歸脾經、胃經,益氣和胃,可用于脾胃虧虛,運化失利。縱觀此方,集補腎健骨、補氣養血為大成,故能使骨折快速愈合。
在本研究中運用補腎壯骨湯治療的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骨密度、受傷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均優于對照組;骨折愈合時間、中醫證候積分、ODI等指標亦優于對照組,體現出其治療的優勢。有研究認為,在經皮椎體成形術及常規藥物的基礎上加用補腎壯骨湯可使患者骨密度及骨礦含量增加,同時可抑制骨吸收作用,促進新骨快速形成,達到解除病灶和預防骨質疏松的雙重作用[11]。由此可見,補腎壯骨湯在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療中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補腎壯骨湯輔助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效果較好。目前觀察時間較短,尚未對遠期效果進行評估,可能會使觀察結果存在一定誤差,再加上中藥治療此病,還缺乏規范化的標準,因此如何加強中西醫治療,還需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