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琴 王 婷 王 康
中風又稱腦卒中,多由氣血虧虛、情志失節、臟腑功能失調、正氣虛弱等引起,患者以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利為主癥。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中風患者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其中55%~75%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影響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1]。目前針對中風偏癱患者臨床多采用常規康復運動治療,但由于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日常活動受限等,易出現精神萎靡、意志消沉,進而降低了康復運動訓練積極性,不利于病情恢復。中醫認為七情變化可致機體陰陽失衡、氣血紊亂,從而引起機體功能紊亂,影響患者恢復。因此,加強情志護理對促進中風偏癱患者康復有重要意義。鑒于此,筆者對72例中風偏癱患者展開了研究,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已經過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將2018年8月—2021年8月在上栗縣人民醫院康復中醫科接受治療的72例中風偏癱患者,按照抽簽方式分為2組。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中醫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2]標準:偏癱,偏身感覺異常,頭痛,眩暈,目偏不瞬,共濟失調等。西醫參照《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中相關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中風偏癱。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風偏癱診斷標準;②年齡40~80歲,精神狀況良好,能正常交流溝通;③知曉本次研究目的,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老年癡呆、失語、聾啞等情況;②伴有嚴重心律失常、肝腎功能不全等;③正參與臨床其他研究;④參與研究前14 d服用抗抑郁藥物。
1.4 方法
1.4.1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和康復運動訓練指導,包括飲食指導、病情觀察、并發癥預防及護理等。并通過口頭指導、觀看視頻、集中講座的方式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運動訓練,包括步行訓練、上肢與手功能訓練、站立平衡訓練等。此外,以和藹的態度耐心傾聽患者訴求,多關心他們,使他們鼓起生活的勇氣,主動進行自我鍛煉。
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給予中醫情志護理。①情志相勝。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憂,憂勝怒,怒勝思”理論,通過以情勝情的方法,達到淡化或消除不良情緒的目的。如對于過度憂傷、抑郁患者引導其回憶過往快樂經歷,勸其多看多聽幽默風趣視頻或故事等。情緒刺激時要注意掌握分寸,避免刺激過度引發新的身心問題。②安靜神志。根據《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理念,引導患者靜坐、冥想。10~15 min/d,2次/d。③移情易性。《素問·移精變氣論》指出:“古之治病,惟其移情變氣,可祝由而已”。鼓勵患者看書、操琴、弈棋、繪畫或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以轉移情志。④音樂療法。《史記》云:“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根據情志變化,選擇不同音樂處方,如悲傷、抑郁者提供《梁祝》《春江花月夜》等舒緩柔和樂曲,待心情疏解后播放民歌等振奮情志的樂曲。亦可分時段播放,以鼓動氣血,振奮精神,如上午播放《溜冰圓舞曲》等輕快明朗的樂曲,下午播放《江南好》等舒緩輕柔的樂曲,晚上播放《月光奏鳴曲》等寧心安神的樂曲。音響控制在40~60 dB。⑤發泄疏導。根據《靈樞·師傳》“人之情……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的觀點,及時告知病情狀況,讓患者對疾病有個正確認識,不悲觀,不輕視。耐心傾聽,鼓勵患者傾訴,助其養成宣泄傾訴習慣;定期組織情緒宣泄減壓活動,如吶喊、游戲等助患者將內心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以達到釋情開懷、減壓放松的目的。
2組均持續干預4周。
1.4.2 觀察指標①抑郁狀況:干預前后依次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抑郁狀態。HAMD共24項,每項按照癥狀輕重劃分為:無、輕、較輕、中、較重,分別用0、1、2、3、4分表示。總分>35分表明抑郁嚴重,20~35分確定抑郁,8~20分可能抑郁。SDS共20項,每項1~4分,依次表示無、輕、中、重。總分>73分表明重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53~62輕度抑郁。②康復運動訓練依從性:采用院內自制的中風偏癱患者康復運動訓練依從性調查表評估[4],包括堅持參與鍛煉(7個條目)、主動尋求建議(5個條目)及鍛煉效果監測(5個條目),每項按依從程度劃分: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依次用1、2、3分表示,分數越低依從性越好。③自我效能感(GSES):共10項,每項1~4分,總分>30分自我效能感很好、21~30分較好、11~20分一般、<11分較差。④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干預前后采用Barthel指數量表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總分0~100分,分數與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

2.1 抑郁狀況評估與本組護理前比較,2組護理后HAMD和SDS均下降(P<0.05),且研究組上述分值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抑郁狀況評估比較 (分,
2.2 康復運動訓練依從性研究組堅持鍛煉依從性、主動尋求建議依從性及鍛煉效果監測依從性分值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訓練依從性比較 (分,
2.3 自我效能感及日常生活能力與本組護理前比較,2組護理后GSES和Barthel指數均增大(P<0.05),且研究組上述分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自我效能感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分,
中風是臨床常見病,多由氣血逆亂、腦脈痹阻或血溢于腦引起,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復發性特點。存活患者除存在一定程度功能障礙外,還伴有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有研究表示20%~60%的中風偏癱患者存在抑郁、恐懼、焦慮等情緒,而上述負面情緒又是延緩神經功能恢復、降低其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5]。中醫認為人是“形神統一”的整體,不僅有軀體活動,還有復雜的“喜、怒、思、悲、恐、憂”等情志變化。《靈樞·本神》中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黃帝內經》曰:“治病必先治神”,說明情志與人的健康、疾病的治療及轉歸預后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而情志護理是中醫最系統、最具特色的心理療法,具有振奮神志、平衡氣血、暢通氣機之功。
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結果相比,接受中醫情志護理的研究組護理后HAMD和SDS分值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情志護理有利于改善中風偏癱患者抑郁狀態,與王建華等[6]研究一致。筆者認為,中風偏癱患者多因康復周期長、恢復緩慢、生活質量下降等原因,易產生急躁易怒、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導致氣機紊亂,臟腑功能失調,嚴重影響了康復治療進程。正如《素問·湯液醪醴論》中所提示針石藥物是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但須與情志護理協同配合,病才可痊愈。因而本研究從患者情志入手,運用中醫理論通過情志相勝、安靜神志、音樂等幫助患者調整狀態,改善負面情緒;通過機體陰陽的平衡、臟腑氣血的調節,經絡的暢通,加快機體功能的改善。其中情志相勝法是情志護理中最具特色的療法,以五行相克為理論依據,用一種情志化解另一種情志,以達到淡化該情緒目的[7,8]。《黃帝內經》認為:“喜則氣緩……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因此通過引導患者回憶過往快樂經歷,鼓勵其多看搞笑視頻的方法,助其化解憂慮情緒,從而使氣血運行暢達。安靜神志是中醫預防及治療疾病的重要方法,中醫認為“靜以神藏,燥則消亡”,部分中風偏癱患者易神浮氣躁,可通過打坐、冥想等方式,助其清凈神志使精氣內藏,神氣內斂,形體得以充養。移情易性則通過觀賞書畫等文雅方式,使患者移精,以充力氣血,氣機得以恢復,正如《理瀹駢文》所言“……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素問·移精變氣論》中所記載“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音樂療法具有調暢氣機,愉悅身心之功。現代醫學表明,良性的音樂能直接作用于大腦,緩解交感神經緊張程度,放松神經系統,并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機體代謝[9,10]。因此本研究利用音樂調理情緒,動蕩血脈,通流精神。最后運用發泄疏導的方法,通過耐心傾聽、宣泄減壓活動等,引導患者宣泄不快,從而使郁結消,疑慮除,氣機暢,氣血和[11]。上述諸法聯合,共同發揮消除郁結、振奮精神、條暢氣血的作用,從而有效增強患者自我效能感、康復訓練積極性,改善抑郁狀態和生活質量[12]。
綜上所述,中醫情志護理不僅能改善中風偏癱患者抑郁狀態,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和康復運動訓練依從性,還能增強日常生活能力。但目前研究只是小樣本的對照觀察,再加上評定周期短,忽視了抑郁等負面情緒的自限性,今后還需擴大樣本量和研究領域,優化護理內容,在中醫情志護理內容上做更深層次研究。